與山西平遙古城、成都寬窄巷子等舊時商賈重鎮(zhèn)一樣,重慶的磁器口,也是那種由深褐色木版搭建房屋、青石板鋪就狹窄街面而成的商貿(mào)集散地,只是在當今,它還更多地擔當著旅游目地這個附加的功能。
據(jù)說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清朝初年,因盛產(chǎn)和轉(zhuǎn)運瓷器而得名。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這里曾經(jīng)“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繁盛一時,有“小重慶”之稱。
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里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fēng),有古風(fēng)猶存的各類茶館,有三教并存的九宮十八廟,還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tǒng)旅游產(chǎn)品,以及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小吃等等, 民族和地域特色較為鮮明。在磁器口游覽,我特意體驗了這里的購物和飲食情況,其中,散裝的張飛牛肉干居然180元一斤,后來上網(wǎng)一查才知價格太高,而飲食上一盆麻辣雞雜只要46元,感覺又挺便宜的。一貴一賤,基本扯平。
還有一個感受,磁器口的生意人比較悠閑,不像有些地方那樣去殷勤招攬游人,除店主年齡偏大這個原因外, 大概還與當?shù)剌^為悠閑的生活習(xí)慣有一定關(guān)系,這一點與成都有些相近。下面幾張圖片,反映的就是磁器口生意人的工作場景,從中,您或許能感受到一點他們的閑雅與淡定。
磁器口牌坊,游客一般從這里進入。
進入磁器口,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這些燈籠。紅艷艷一片,很有喜感。
兩位老師傅的操作好像有氣無力,有游客想接手幫忙沒被同意。
其實,讓游客參與其中做體驗式表演,還更吸引人。
這位師傅本來坐在一邊,見我們走過去才站起身來。讓其做個pose,反復(fù)幾次,還是這個表情。
小兩口一直在鋪子前逗孩子,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老店主一臉笑容,像一尊女活佛。
磁器口里一家由老外經(jīng)營的印度飛餅店。
這是當天見到的唯一一個主動向游客推銷產(chǎn)品的店員。
畫師高度近視,不知他摹畫人物肖像有何絕招。
兩位老姐姐一直閑聊著,擺攤似乎與己無關(guān)。
這就是180元一斤的牛肉干、46元一盆的雞雜,價格如何,請見多識廣的博友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