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兩者的好壞,與泥料、工匠、技藝都有很大關系,不能盲目的以成型工藝來判斷一把壺的好壞。
但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兩者的區(qū)別只在于制壺時是否為模具輔助成型。
今天就讓我們拋開優(yōu)劣的探討,從制作工藝本身出發(fā),看看全手工與半手工的區(qū)別在哪。
該如何辨別全手工與半手工呢?弄清下邊這三點,定會助你看透。
“泥門”是俗稱,翻譯成普通話也就是,看壺表泥料顆粒的分布情況。
全手工的紫砂壺,是將泥片進行拍打后再將壺的不同部位進行拼接而制成的。
這樣的壺,因為沒有借助模具的固定,而是不停地在轉盤上旋轉拍打,在壺肩彎折處受力不一樣,所以泥料顆粒分布會呈現出松緊不均的狀態(tài)。
而半手即借助模具成型的壺因為是靠在模具內用手擋出來的壺身,各處受力都一樣,所以壺肩處的泥料顆粒分布是均勻的、松緊相同的狀態(tài)。
這招要有一定經驗的壺友才適用。
哈夫是英文“ half ”的譯音,就是一半的意思,就是指一個模板被分成多個一半,一般指滑塊,可以是兩塊也可以是多塊。
哈夫線是位于在產品上的夾線,哈夫滑塊相結合的地方就是哈夫線。
有的半手工紫砂壺,壺嘴與壺把中間會有哈夫線的痕跡。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半手工紫砂壺都有哈夫線。經過處理后的壺,明針做到位了,基本上不容易看到。
內壁章又稱內壁嵌章,俗稱“內封”。一般來說,內壁章是匠人把泥料打好之后平置在泥臺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
全手工制作的壺,印款一定是在打泥片,起圍身筒前敲打在泥片上的,這樣圍攏身筒,并拍打身筒時,印章就留在了壺的內壁。也有的陶手在身筒的粘合線上加蓋自己的印章。
因半手工的壺,是需要借助模型來幫助起形的,那么就有個擋的動作。如果泥片上有印,則早就被擋得模糊一片了。
所以內壁章就成了鑒定全手工的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