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一首五絕。全詩只有短短二十個字,但詩人運用寓情于景、移情于物的手法,抒發(fā)了一種悲傷的情感,用詞簡單卻又意境深邃。
天涯
李商隱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又是一個春天,到處一片鶯歌燕舞,姹紫嫣紅。一個遠在異鄉(xiāng)的詩人,漫無目的的踽踽獨行,一直到夕陽西沉。望著天邊,詩人的心中泛起無限的惆悵,春日那些美如畫的場景,在他的眼里只剩下感傷,鶯兒的鳴叫也似乎像在啼哭,為那窗外的落花流淚。
詩中有兩個“天涯”。從字面意思看,第一句的天涯是指當時詩人所在的地方,第二句的天涯指天邊。
但細讀又覺得“天涯”另有所指。古龍在《天涯明月刀》中說:“天涯遠不遠?不遠!人就在天涯,天涯怎么會遠?”從這個意義上說,天涯就是人的世界,就是人生。
可以說,詩人將“天涯”隱喻為人生新的階段。韶華易逝,不知不覺來到了暮年,一天又一天就這樣過去。這與“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境相符,無疑是詩人在比喻自己落魄的處境。
后兩句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了一個奇特的景象,將聽覺、視覺、觸覺融為一體,寫出了一種幽怨的情緒。
第三句用了擬人的手法,加深了這種悲傷的感覺。人們聽到鳥鳴,都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何況是春天的鳥兒,可是李商隱卻從鶯啼聯(lián)想到哭泣。
第四句最有意境,反復(fù)揣摩,才能體會其中的深意。何為“最高花”?有兩種解釋 。
一種解釋是指開在樹梢的花。樹梢上的花,它沒有任何庇護,容易受到風(fēng)雨摧殘,這和人世間一切美好事物容易被毀滅的命運十分相似。李商隱是一個有抱負的人,在《賈生》中,他寫道:“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諷刺當權(quán)者,抒發(fā)了懷才不遇。想到自己漂泊半生,一事無成,傷感的情緒油然而生。
另一種解釋是指春天開得最遲的花,它開在樹的最高處,別的花都謝了,只有它還在開著,預(yù)示著春天即將過去,暗喻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已過。
這首詩是一首凄婉的挽歌。春光是令人愉快的,鶯啼是美妙動聽的,花兒是艷麗動人的,可是這一切美好終將逝去。
多情善感的李商隱,將個人的命運與自然萬物巧妙的聯(lián)系起來,使得本詩有了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