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 5
龍膽草
眾所周之,龍膽草是一味清肝膽濕熱的藥物,然而在《本經(jīng)》中首先記載了它“主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都和肝膽邪熱沒有直接聯(lián)系,我們怎么來理解呢,答案可能在最后一句“殺蠱毒”中。在《易經(jīng)》中有“山風蠱”這一卦,上面是艮山,下面是巽風。風在山下被阻擋而不能暢達,并且風又很順從,沒有力量把山掀開,不象震卦一陽在下,能夠奮起。時間長了就會因郁滯而腐敗生蟲,這就是蠱。肝臟就是機體的風,它需要舒暢條達,如果在它的升達過程中受到了阻礙,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肝陽力量很足,越有阻礙它的反沖力就越大,最后沖破阻攔而上合于肺胃之陽,這就形成了風熱;另一種情況是肝陽力量不足,它會被壓在下面而曲直盤桓,下合于脾腎之陰而醞釀成濕熱。
我們看龍膽瀉肝湯的功用,正好是這兩方面:上瀉肝膽實火,下清肝經(jīng)濕熱。清肝經(jīng)濕熱和殺蠱毒只是語言表達的不同,本質應該是差不多的。那么主“骨間寒熱”怎樣來理解呢?骨間是代表了機體的深處,在深處的氣機被壓住,郁久形成寒熱,和風在山下被郁是一個意思。蠱都是從內部開始腐敗的,外部被山罩著,看起來完好無損,其實里面已經(jīng)空了?!侗窘?jīng)》作者可能是為了說明這種變化是從里面開始的,所以用了“骨間”這個詞。有個成語叫“蠱惑人心”,除了現(xiàn)在流行的含義外,它的本意或許就是說:蠱是先讓人心里(內部)起變化。龍膽草的第二個主治是“驚悸邪氣”,驚悸是心受到了侵犯,可能是肝風郁滯形成了蠱,然后“蠱惑人心”造成的。
清濕熱的苦寒藥很多,但是肝膽經(jīng)的濕熱就要龍膽草來治,因為從龍膽草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和肝膽經(jīng)的關系很密切。膽字就不用說了,龍是東方的代表,肝屬東方,所以龍膽草肯定是和肝膽最有親和力。名方龍膽瀉肝湯又進一步點出了它的功效能夠“瀉肝”。肝經(jīng)濕熱屬“蠱毒”,除了要把下面的濕熱除掉外,還要把上面的山掀掉,不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濕熱能形成一次,就能形成第二次,因為上面有東西阻礙,形成濕熱的環(huán)境還在。龍膽草既然和肝膽有親和力,就應該具備肝膽的疏通之性,而不象一般清濕熱藥只是苦寒直折。張錫純認為:“龍膽草味苦微酸,為胃家正藥。其苦也,能降胃氣,堅胃質;其酸也,能補益胃中酸汁,消化飲食。凡胃熱氣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開胃進食。”現(xiàn)在也有很多醫(yī)家認為小劑量的龍膽草可以開胃。既然能開胃就可以看做是肝疏脾土的表現(xiàn)。
有學者發(fā)現(xiàn)龍膽草治療脫發(fā)也有療效。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張玉萍認為現(xiàn)代社會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壓力加重,精神負擔隨之加重,脫發(fā)患者越來越多見。作者用龍膽草9~12克治療后,食欲改善,體質增強,面色紅潤,睡眠良好,脫發(fā)逐漸改善。我們看龍膽草對精神壓力過大的疾病都起到了治療作用,顯然不是苦寒直折能夠解釋的。所以盧之頤認為它是少陽樞藥。龍膽草除了以寒勝熱以外,還有疏通性,當然它的疏通性不是特別突出,所以有時需要和柴胡配伍,幫助它把上面的山掀掉。比如我們熟悉的龍膽瀉肝湯就配伍了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