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知在線特約作者 火小柴
最近,沖著孫紅雷,我追了《帶著爸爸去留學(xué)》這部劇。
電視劇圍繞著三個破碎的家庭展開,劇情有些狗血,卻讓我看到許多中年夫妻的婚姻現(xiàn)狀。
多少中年女人在劉敏濤飾演的陪讀媽媽劉若瑜身上看到了自己?
她曾是北有名的“腦外一把刀”,曾對生活對婚姻充滿向往。后來,她怕兒子在國外留學(xué)不適應(yīng),拋下奮斗半生的職業(yè),甘心做一個全職媽媽。
她對兒子說:“我在這給你陪讀,是我的使命,我的任務(wù)就是保護(hù)你,讓你沿著我設(shè)置的軌跡不差毫厘地走下去。”
她放棄了事業(yè),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未來,把一切傾注在兒子身上。
叛逆的兒子,分居兩地的夫妻,破碎的生活,漸漸壓垮擊潰她。
付出全部,換來的結(jié)果,卻是離婚。
她點燃舊照片,險些將房子燒毀;用酒精麻痹自己,不慎墜入湖中,差點喪命。
絕望的她說:“這明媚的陽光,怎么就照不到我的身上呢?”
這樣的婚姻組合在現(xiàn)實中卻隨處可見:一個毫無保留為家付出的女人,和一個消失的男人。
每一個控制狂媽媽背后都有一個消失的愛人
電影《萬箭穿心》中的女人李寶莉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她不善言辭,有些笨拙。
吃飯時,她感謝老公,說不出甜言蜜語,只會笨拙地說句:“托了你的福。”
可她愛這個家。
面對老公出軌,也不肯離婚。
分房而睡,她低到塵埃里,為老公做飯脫襪子,試圖挽回。
她是中國最常見的一種女人,勤儉持家,不求榮華富貴,不求濃情蜜意,只求全家健康平安。
可她的不幸也是最常見的不幸,沒有一個人念她的好,沒有一個人感謝她的付出,反而嫌她、怨她。
這讓我想起《坡道上的家》中的一個鏡頭。
在一片老式的居民區(qū),女人的家就在坡道上方。
鏡頭搖搖晃晃,女人抱著孩子,獨(dú)自走在空蕩的上坡路。
只有孩子哇哇的哭聲,和女人精疲力盡的喘息聲。
孤獨(dú)、靜默又聲嘶力竭,這卻是許多中年女性的真實寫照。
當(dāng)她走入婚姻,就開始喪失了自己。
不管什么年紀(jì),只要沒結(jié)婚,都會被催婚催到懷疑人生。
結(jié)婚了,立刻就從催婚無縫銜接到什么時候生孩子。
木心說: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媽媽”也出生了。從一個女孩子、女子,變成了時時刻刻不知道“如何是好”的人。不僅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也不知道要將孩子“如何是好”。
一個女人成為妻子,她對自己的認(rèn)識就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生完孩子,就變成了三個人,時時刻刻想著家里。
抖音上有個“娶了?;ㄖ蟮纳睢钡脑掝},很多男人偷拍下老婆洗衣做飯的背影,配字:當(dāng)年害得老子追你好久,如今你還不是給我當(dāng)洗衣做飯的免費(fèi)保姆。
微博上一個“追到喜歡的人是什么體驗”的話題,仍有男人發(fā)布老婆一邊帶孩子一邊做家務(wù)的照片,寫的也是:當(dāng)初為了追她們費(fèi)盡心思,現(xiàn)在不都乖乖給自己生了兩個兒子還服服帖帖干活嗎?
多少女人,變成了兩個人的保姆,被困在其中。
長年累月,婚姻就像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抗戰(zhàn)。
等到步入中年,別說甜蜜浪漫了,就連好好吃飯,不吵不鬧,好好說話都很難。
要說痛苦,好像也不怎么痛苦。
可要說不痛苦,又感覺自己身上長滿了虱子。
中年女性說愛情:“看淡了,沒有,就算了”
要說步入中年之前,有個孩子,好歹算是個念想。
中年一來,孩子要么在叛逆期,要么是已經(jīng)離開自己,進(jìn)入大學(xué)或者步入社會。
家里突然從三個人變成兩個人,這時,那種疏離感在空空蕩蕩的房間中蔓延開來,壓得人喘不上氣。
前幾天,今年48歲的韓國女演員全美善被發(fā)現(xiàn)在酒店浴室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多次提名韓國電影大獎,始終是給人希望和溫暖的形象。
即使6月25號,全美善出席新電影記者會,依然笑容燦爛。
光鮮亮麗的背后,是死亡的婚姻和一地雞毛的生活。
她在生前打給父親的最后一通電話說道:“家里有很多病人,很辛苦。”
父母是身體上的病,她是心里的病,常年患有抑郁癥。
她也曾在綜藝《乘風(fēng)破浪》中坦露:
結(jié)婚后,很少有機(jī)會見到丈夫,只有蜜月旅行的四天時間,才能和丈夫每天見面。甚至在懷孕期間,見到丈夫的次數(shù)也屈指可數(shù)。
需要照顧的重病老人,喪偶般的婚姻,壓力巨大的工作。
這些苦都得自己咽,她連一個發(fā)泄的出口都沒有。
她的生活困境與我們是如此相似。多少女人與她之間只有一條狹窄的紅線,一旦崩潰,便會如她一般墜入深淵。
婚姻的意義是什么?
龍應(yīng)臺寫給兒子的書中這樣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能夠和你并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fēng)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他本身不是你必須應(yīng)付的驚濤駭浪。
現(xiàn)實中,多少人的婚姻卻宛如一個黑洞,慢慢吞噬著自己。
我問過許多中年男人,在這種婚姻中,究竟在想什么?
得到的回答,幾乎都是如此:
工作,混到現(xiàn)在,基本就是摸到了天花板。工資湊活,但不敢跳槽,也知道自己沒什么本事了。
老人,渾身是病,愁啊,可沒辦法呀,我很想拿自己的生命換爸媽的健康,真的是只有天天祈禱。
家里,和睦不起來,一點兒交流都沒有,一言不合就會開吵,比不吵架還可怕的是,她完全不理你,把你當(dāng)成空氣。
要不是有點共同財產(chǎn),要不是迷信孩子在單親家庭長大會不幸福,早就離了。
我知道我每天打游戲,待在自己房間里,不交流,是在逃避。
但你問我想不想改變?
我不想,就是麻木了。
我也問過許多中年女人在想什么?
很多人也這樣說:
我都這個歲數(shù)了,很多事情都看淡了,沒有,就算了,不也得照樣過下去嗎?
中年最可怕的不是痛苦,而是......
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憤怒,不是焦慮,不是痛苦,而是麻木。
他對一切都覺得無所謂,一切都算了,算了算了,一生就這么算了,活著就像一具移動的尸體。
婚姻什么時候不再痛苦?
不在乎的時候。
他隨便怎樣,都算了。在這背后,是喪失了渴望。
我們?yōu)槭裁赐纯啵?/span>
因為得不到,所以痛苦。
可得不到的背后,是渴望。
每一個痛苦背后都有一個渴望。陷入迷茫,陷入抑郁,陷入悲傷,陷入憤怒,陷入痛苦,都不可怕,因為它們在告訴你,你還有渴望,你還有渴望!
這難道不令人開心嗎?
或許,你渴望他的在乎。
有一天,你加班很晚,回家吃完飯,他說,“今天你不用洗碗了,我來洗。”
有所渴望,就還能在細(xì)微之處看到婚姻的美好。
或許,你渴望他能站在你的身邊。
有一天,你跟同事聚會,喝多了,下意識拿起電話,問他,“能不能來接我。”
有所渴望,就還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深深依戀著他。
或許,你渴望他的依戀。
有一天,起床,你在做早飯,他靜靜地走過來,站在你的身后,就那樣默不作聲看著你。
有所渴望,就還能彼此依戀,就還能感受到愛意。
如果你正在痛苦中,不要急著讓它消失,不要急著讓自己算了。
問問自己,痛苦在提醒你什么,問問自己,“你在意的是什么,你渴望的是什么?”
然后,慢慢來。
漸漸地,幸福的門,會為你打開。
作者簡介:火小柴,寫故事寫觀點也寫情話,我想看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