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山大教堂坐落于涅瓦大街,由安德烈·沃羅尼欣設計,建于1801至1811年,教堂最顯著的特征是它有一個呈半圓形的柱廊。柱廊的后面露出高達70米的教堂圓頂。喀山大教堂的正前方如今是一座廣場,供游人休憩和游玩。教堂呈十字形排開,柱廊排列成半圓形,一直延伸到涅瓦大街上,掩映著背后高達70米的教堂圓頂。柱廊兩端矗立著俄軍統(tǒng)帥庫圖佐夫雕像和俄國陸軍元帥紀念碑。
喀山大教堂的名稱源自于教堂內曾經供奉的喀山圣母像。俄羅斯人深信在每次遇到危難時,總是喀山圣母庇護著俄羅斯人民免遭磨難。如今俄羅斯人依然堅信:圣母會在俄羅斯再次出現(xiàn)災難的時候出現(xiàn)。
對于喀山大教堂我還有一份情結。92年隨社會科學院到俄羅斯考察時,我們就居住在緊臨喀山大教堂的格里鮑耶陀夫運河旁。閑暇時刻沒走幾步便可到達大教堂,那時教堂周邊十分清靜。在教堂前的涅瓦大街上漫步;穿行于教堂的廊柱間;閑逛在鮑耶陀夫運河美麗的水岸;欣賞著運河上一座又一座造型各異且又十分精致的橋梁;眺望不遠處的滴血大教堂。這一切都曾在以后的數(shù)十年間間或著躍入我的眼簾,慷慨地贈予我一次又一次美好地回味。
我們到達喀山大教堂時已是掌燈時分,大教堂周邊的建筑同幾十年前并無異,只是廣場上增添的并不美觀的欄桿和分割,以及無序的停車使周邊顯得有些雜亂。而教堂的燈光卻給莊嚴雄偉的大教堂贈添了一份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