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為“同”)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yīng)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fù)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nèi)珏\。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
當(dāng)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此詩明顯分為四個部分,因此,一般將其一分為四,作為組詩來欣賞。之所以這么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把這首詩當(dāng)作五言詩來看待,五言詩多以二、三、四、六、七句為多見,而這首詩所分的四部分恰好是七、七、六、七句。
筆者認(rèn)為,這是種誤解。
本詩的作者李白從來就不是個安分守規(guī)矩的人,他崇尚自由,特立獨行,有著很強的個性。因此,根本就不能用詩體的規(guī)定來理解詩人的心理。我們看到,這首詩顯然記錄了詩人在月下獨酌時的場所、情境、過程,以及詩人在這一過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全詩一氣呵成,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這是一首完整的詩篇,而不是四首相對獨立的詩的組合。
從這個視角入手,我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首詩所表達的完全是另一番意思。詩中,作者的思緒始終以酒為主線,同時又天馬行空,既是寫實,又充滿了浪漫主義情調(diào);既展現(xiàn)了作者思想上的充分自由,又揭示了深邃的哲理,竟是一曲詩情、畫意與哲理完美融合的千古絕唱!
詩作開篇即點明了地點、人物、時間:花間——鮮花叢中,地上擺一壺酒,詩人一個人在小酌,月亮灑落在身上。雖然沒有一個親近之人,有誰會認(rèn)為這不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一幕呢?難道這還不夠浪漫、不夠有情調(diào)嗎?
是的,在世俗的眼里,詩人是一個人在飲酒,身邊沒有一個親近之人,詩人也坦然承認(rèn)這個事實。但是,詩人的心從來就不孤獨!為什么呢?詩人在這里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一生二、二生三”的深邃哲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足夠有心,舉杯邀請明月,那么,在一起喝酒的,將是三個人。三個人在喝酒又有什么可孤獨的呢?
人們一定會問:三是怎么來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詩人一個人在喝酒,這是一;詩人心中有明月邀請明月共飲,明月就是二。請注意:如果一(詩人)心中沒有明月,或者不把明月當(dāng)作一個人物(朋友)來看待,那么,明月就將被視作無物,那么,這個二就將不復(fù)存在。因此,這個二的存在是由一所決定的,此即為 “一生二”。詩人、詩人心中的明月,這本來只是“二”;然而,這個“二”的誕生,卻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第三者——影子。這個“三”的誕生,既依存于“二”,又獨立于“二”,沒有“二”“三”是絕對不會出現(xiàn)的,有了“二”就一定會帶來“三”,此即為“二生三”。
也許人會問:這么解釋有什么理由呢?
這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唐朝皇帝和老子、《道德經(jīng)》的關(guān)系。老子被神化、《道德經(jīng)》被抬高開始于唐朝,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時達到高潮。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唐朝初年開始,老子被認(rèn)為姓李,是唐李皇帝的遠(yuǎn)祖,而這一切則源于一個老子親自顯靈自報家門認(rèn)親的神話傳說。這個傳說至今還在山西晉州一帶流傳,李姓家譜記載的有據(jù)可查的就是明確到唐朝皇帝一家的子孫,至于祠堂中所擺放的包括老子在內(nèi)的多位遠(yuǎn)祖,則沒有什么真憑實據(jù)了,至于事實真相,正如西漢劉向在《淮南子》中所說的那樣:”古之為道者必記之黃帝老子而后入說“,想必大家不用費腦筋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兒。
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史稱“唐明皇”,在位四十五年。唐玄宗在位期間對老子及道教的尊崇達到了頂峰,說老子是“萬教之祖,號曰玄元,東訓(xùn)尼父,西化金仙”,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釋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在科舉上,還下詔令玄學(xué)博士講老子,舉人加試《道德經(jīng)》等,令各州縣推薦對《道德經(jīng)》有研究者,予以獎賞以資鼓勵。唐玄宗還親自出馬,著《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并詔頒天下,對《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進行講解。
不僅如此,唐玄宗還非常重視圖書建設(shè)。開元三年(715年),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討史館經(jīng)籍之事,因內(nèi)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于檢閱,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xué)者加以整理。開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div style="height:15px;">
請注意“所有異書,官借繕寫”這句話。相信稍有些思考能力的人都能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那就是“凡不利于當(dāng)今皇帝及其家族的內(nèi)容都需要修補改寫”。于是,馬懷素、元行沖、吳兢、韋述等學(xué)者20余人在秘閣編校數(shù)年,成《群書四部錄》200卷。后有專門設(shè)立書院等藏書機構(gòu),開元十年(722年),在東宮“麗則殿”設(shè)立“麗正書院”,次年又創(chuàng)“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倲?shù)達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經(jīng)、佛經(jīng)2500余部。長安、洛陽各藏有四部書,分為甲、乙、丙、丁,排列經(jīng)、史、子、集四庫。史稱“開元文集最備”,所藏達7萬卷,命集賢院學(xué)士張說等47人分司典籍。這就是說,唐玄宗啟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補改寫了幾乎所有的藏書,這是繼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之后的又一次記錄于史冊的大規(guī)模修改圖書運動,其影響遠(yuǎn)遠(yuǎn)超出人們的想像。
李白,恰恰生活在這一老子被神化、被尊崇、《道德經(jīng)》被高度重視的歷史時期。準(zhǔn)確的說,李白小唐玄宗16歲;李白14歲時,唐玄宗下令開始整理典籍;18歲時,唐玄宗命人開始“繕寫”所有異書;21歲時唐玄宗設(shè)立“麗正書院”;22歲時唐玄宗又創(chuàng)辦“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762年,李白與唐玄宗先后去世。
看明白了吧?李白讀書之時,正是唐玄宗大力修補改寫古籍之時;李白所處的年代,正是唐玄宗大力推廣《道德經(jīng)》的年代。所以,沒有人比李白這一代人受到的唐玄宗整理古籍的沖擊和影響更大了;也沒有人比李白這代人更加重視《道德經(jīng)》、受其影響更大的了。詩中“大道”“自然”、“對影成三人”、“不知有吾身”等的表述也明白的透露出了這一點。所以,離開了《道德經(jīng)》,就很難真正理解這首詩,很難真正理解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李白在詩中用一個飲酒的場景揭示了《道德經(jīng)》中“一生二二生三”的深邃哲理,迄今為止,也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篇唐朝及其以后的文獻中有像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所揭示的“一生二二生三”更清楚更明白的了。實際上,李白用這一場景也清楚地揭示出了《易經(jīng)》中所說的“三極之道”之“三極”之間相互依相生的關(guān)系,因為《道德經(jīng)》與《易經(jīng)》講述的都是“三極之道”,只是它們的視角和表述不一樣罷了。
所以說,詩人在《月下獨酌》中所表達的,根本就不是孤獨——那只是世俗眼中的孤獨,與詩人的內(nèi)心無關(guān)——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從來就沒有孤獨過。在揭示出“一生二二生三”的深邃哲理后,詩人筆峰一轉(zhuǎn),開起了玩笑:月亮吃飽了(既,古義是表示“吃了回頭看”的意思,會意為“吃飽了”)卻不理解飲酒的樂趣,而影子則只知道隨著“我”身體的移動而移動——三個人飲酒卻無人真正理解飲酒的樂趣,真真是“酒友易找知己難尋”啊!不過,這又怎么樣呢?詩人接下來的話更讓我們大為驚訝,原來這么多年來,我們竟沒有真正讀懂過詩人的心!
好在,今天,借助于本文,擺脫了傳統(tǒng)解讀中“孤獨”的束縛,這首詩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終于真正讀懂了這首詩,也第一次真正讀懂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由于筆者文采所限,只能用現(xiàn)代詩的形式把原詩大意表述出來,拋磚引玉,更多韻味還需讀者自己品味。讓我們從頭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鮮花叢中擺下一壺美酒,獨自小酌沒有相親相愛之人在身邊陪伴。
舉杯邀來明月,對著我的影子,我們?nèi)司蜌g聚到了一起。
月亮吃飽了也不理解飲酒的樂趣,影子則只會跟隨我的身體而移動(難免有些遺憾)。
(不過)有暫時的伙伴月亮帶領(lǐng)著影子作陪就很好,行樂就要等到這樣的春天。
我的歌聲令月亮駐足徘徊,我的舞蹈讓影子也顯得零亂。
清醒的時候在一起交歡作樂,喝醉以后就各自分散回家了。
與他們永結(jié)為伴來一場這樣看似無情的旅游,相約在遙遠(yuǎn)的天河那邊再相會。
看,哪里有什么孤獨之感?哪里有什么傷心之情?詩人心中豪邁著呢!在需要時即像神仙一般的出現(xiàn),不需要時即無聲無息的消失,這分明是一種超凡脫俗的瀟灑與豪情,看似無情實則有情有義!難怪詩人會與他們永結(jié)為伴相約來一場再會的旅行呢!這才是詩人作詩時的真正感受!
真正了解了詩人開篇所表達的心情,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說完了作詩的時間、地點、場景和感受,接下來,詩人把話題從深邃的哲學(xué)轉(zhuǎn)移到了眼前的酒上,談到了飲酒、愛酒的理由:
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會出現(xiàn)在天上。
地如果不愛酒,地上就應(yīng)該沒有”酒泉“這樣的地名。
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愛酒就不愧于天。
我已經(jīng)聽說酒清可比圣,又有人說酒濁如似賢。
既然圣賢都已經(jīng)飲入肚,何必還去求什么神仙?
三杯下肚就可以通往《道德經(jīng)》所說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德經(jīng)》中的“自然”。
偶然頓悟得到了酒中的樂趣,就是不為那些從未醉過自以為醒著的人傳授!
“三杯通大道,斗酒合自然”——飲酒居然是通大道、合自然的捷徑!這可是千古奇談,也只有詩仙李白能說得出這般不合常理的高論!看,詩人愛酒的理由多么充分,多么理直氣壯,多么高大上!
說完了愛酒的理由與飲酒的最高境界,詩人還不忘記調(diào)侃一下那些自以為清醒卻不懂酒的人——我懂得,就不告訴你?。?!一個生動、活潑、調(diào)皮、灑脫不羈又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多么浪漫的情調(diào)也脫離不開現(xiàn)實,詩人深知這一點。所以,詩人的筆觸從高深的哲理理論又回到了眼前的現(xiàn)實當(dāng)中:
三月里的咸陽城,白天千萬種鮮花似錦。
誰能在這樣的春天里獨愁?面對這樣的美景直接喝酒就是。
困厄與顯達、長壽與短命,是各人的造化,由天命所決定。
一樽酒就可以消除生與死的差別,而世間萬事本來就難以推究。
酒醉后失去了對天和地的感知,昏然無知的靠在孤枕上。
似這樣與天地相融不知還有我身,這樣的快樂最為高雅。
在三月的咸陽城,這樣一個繁花似錦的春日里,還有誰會獨自憂愁?明確表達出了詩人所思所感是這樣的與眾不同——官場的失意并沒有影響詩人的興致和浪漫,在詩人看來,那個沒有生命的枕頭才是真正的孤獨,需要詩人去溫暖和安慰。詩人此時關(guān)注的,是酒醉后與天地相融達到了無我狀態(tài)時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才是最為高雅的!
我們再次看到,回到現(xiàn)實中的詩人同樣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都說困厄時憂愁有千萬個頭緒,而困厄中的我卻只有美酒三百杯。
雖然愁多酒少,但是酒喝完了憂愁就不會來。
我因此理解了酒的最高境界,就是酒喝的暢快了心自然就豁然開朗了。
伯夷、叔齊拒食周粟而隱居首陽山,因為經(jīng)常貧窮饑餓也曾困擾著顏回。
活在當(dāng)代而不飲酒,要后世那些虛名又有什么用呢?
蟹螯就是仙藥金液,糟丘就是蓬萊仙境。
還須痛飲這美酒,乘著月色從咸陽一下子就可以醉倒在京師長安城了。
注:因為全詩沒有任何一處交待詩人是在高臺之上飲酒,高臺之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鮮花以至于可以在花間飲酒,所以,末一句中的“高臺”應(yīng)是引用曹植詩作中“高臺多悲風(fēng)”的典故借指當(dāng)時的京師——長安城,表達了詩人在酒醉后一下子就從咸陽城倒在長安城里的夸張手法,而這又是詩人慣用的手法。
“困厄時人就會有愁緒千萬種,而我卻只有美酒三百杯?!边@句話簡直就是對那些認(rèn)為詩人因為仕途不順而孤獨、憂愁的人的一記響亮的耳光。俗人焉知酒仙的境界呢?詩人因為懂得酒的真諦,所以因酒而通道,因酒而領(lǐng)悟了《道德經(jīng)》中的“自然”的真諦。
我們還可以看出,第一部分開篇描寫“花間”,是近景;第二部分記述了所思、所感,是心理活動描寫;第三部分明確了所在地“咸陽城”,是遠(yuǎn)景;最末一句用典故借指京師“長安城”。咸陽與長安相距大概20公里,步行大約要大半天。這里詩人的浪漫情懷再次敞開,這一醉,就跨越了大半天的路程,直接倒在長安城里了。這已經(jīng)是從一個更高的視角鳥瞰咸陽、長安兩地,是立體視角下的全景圖了。這首詩果然是一氣呵成,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
另外,從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這首詩是在咸陽寫的,并不是在長安寫的。
不知道還有多少是我們誤解了的作品,會有更多精彩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