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時候,點火是沒有火柴和打火機的,只能靠一個小圓筒一吹就有火出來。這個小圓筒就是火折子,當時的古人就是靠著它點火的,那么火折子是怎么發(fā)明的呢?原理又是什么呢?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在原始社會,人們通過打擊石器擦出火花,后來發(fā)明了鉆木取火。而到了我國的封建時期,人們又發(fā)明了火鐮,但火鐮的生火速度過慢,這是一個很大的弊端。到了南北朝時期,宮女們?yōu)榱思涌熳鲲埳鸬乃俣龋l(fā)明了火折子?;鹫圩又灰狄幌戮湍苌?,使用也是非常簡單方便,因此受到了很多王公貴族的喜愛。后來平常百姓也開始使用火折子生火,為生活增加了很多的便利。
百姓們所使用的火折子,一般都是用粗糙的土制成的圓筒,里面塞滿了易燃的物質(zhì),先用火將它點燃,然后再將他吹滅,等到用時吹一下就能復(fù)燃,十分的方便?;鹫圩颖淮禍缰箅m然看不到火苗,但是里面還有著一些未熄滅的火星。只要輕輕的吹氣,它就能夠復(fù)燃。
而王公大臣們所使用的火折子,大多都是用上好的松香和磷,不但更易助燃而且還很昂貴。為了體現(xiàn)出他們的身份,這些王公貴族的火折子里面還加入了香料,這樣火折子不但能生火還能散發(fā)出香氣。在古代,通過觀察使用火折子的外表和味道,就能分辨出火折子主人的身份地位,可以說上好的火折子就是身份的象征,就如同今天的豪車一般。
火折子的原理就是氧氣助燃,大家都知道火燃燒需要氧氣,如果氧氣不足火就會進入奄奄一息,但又沒完全滅掉的狀態(tài)。火折子的外層密封性都很好,擋住了外部氧氣的進入。人們往火折子里吹氣,就會讓氧氣進去,火折子就復(f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