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shù)家,偉大的行動者……
成敗又有何相干?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1866—1944),20世紀的法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傳記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生于法國克拉姆西,1889年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史學系,他創(chuàng)作了《約翰·克里斯多夫》《母與子》等作品,并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堅持自由、真理、正義,為人類的權(quán)利和反法西斯斗爭奔走不息,被稱為“歐洲的良心”。
《名人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本書中的三位主人公都是人類歷史上極富天才而創(chuàng)建至偉的人物: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貝多芬,一個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畫家、詩人米開朗琪羅,另一個是俄國作家、思想家、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
雖然他們各自的事業(yè)范疇不同,貢獻不同,所處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領(lǐng)域里的偉人。他們經(jīng)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為創(chuàng)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他們畢生的精力。他們或承受病痛的折磨,或生活遭遇的悲慘,或內(nèi)心慌感矛盾,或三者交疊加于一身 沉重的苦惱,幾乎讓人窒息,幾乎要毀滅人的理智。而他們之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生命的追求和信心。
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藝術(shù)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他們在憂患困頓的人生征途上歷經(jīng)苦難而不改初衷的心歷路程,凸顯他們崇高的人格、博愛的情感和廣闊的胸襟,從而為我們譜寫了一闋“英雄交響曲”。每一個閱讀《名人傳》的讀者首先都會強烈地感受到作品中無法抑制的熱情,都會為羅蘭那極富感召力的語言而怦然心動。
【人物生平】
貝多芬出生于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酗酒,母親是個女仆。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jīng)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11歲加入戲院樂隊,13歲當大風琴手。17歲喪母,他獨自—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1792年12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xiāng)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砂、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殘疾(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的作品中。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明,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chǎn)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jié)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jīng)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扭轉(zhuǎn)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與世長辭。
【貝多芬語錄】
1.竭力為善,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為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
2.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迸發(fā)出火花。
3.沒有一條規(guī)律不會為獲得“更美”的效果而被破壞。
4.最關(guān)的事,莫過于接近神靈并把他的光芒撒向人間。
5.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因為它不能使我屈服。
6.為了追求更美的東西,我們能夠沖破任何規(guī)律的阻撓。
【人物解讀】
羅曼·羅曼把英雄的首席給了貝多芬,他最符合羅曼·羅蘭對英雄所下的定義。貝多芬是一個被命運作弄,最終耳聾的音樂家,是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人們都在盡情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歡愉的同時,他卻必須獨自忍受無聲的折磨。這個表面狂傲的人,在世時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他不敢表露出來,不敢讓人知道,只好選擇離群索居。他沒有知音,甚至連朋友都沒有。但是,貝多芬接受了現(xiàn)實,承受了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運。面對命運的磨難,面對人生的重大打擊,他選擇了堅強,把悲觀深藏心底,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創(chuàng)造了奇跡,寫出了那樣大量的、歡樂的樂曲——從天國發(fā)出的,傳播到人們內(nèi)心的歡樂!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勝利的標志,給世人帶來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
【人物生平】
該傳記分上下兩編,上編“戰(zhàn)斗”,下編“舍棄”和尾聲“死”。米開朗琪羅(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shù)最高峰的代表。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6歲時便去世,米開朗琪羅被寄養(yǎng)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里。13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jù)說由于他的成績優(yōu)秀,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后他們分手了,米開朗基羅轉(zhuǎn)入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里,先后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開朗琪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后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chuàng)作他并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琪羅卷入了一場革命的旋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jié)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琪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琪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琪羅站了一整天來創(chuàng)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fā)燒,18日下午5時,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于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米開朗琪羅語錄】
1.憂郁癥是我的歡樂。
2.一千次歡樂也抵不上一次痛苦。
3.我的肉體歸黃土,我的靈魂歸天堂,我的金錢歸窮人。
4.幸福的精靈,以熱烈的愛情,使我垂死衰老的心,保持生命。
5.大衛(wèi)用他的彈弓,我用我的弓箭。
【人物解讀】
“有英雄的才能,卻沒有英雄的意志;有強烈的激情,卻沒有這樣的愿望,真是哈姆雷特式的悲??!”這便是羅曼·羅蘭對米開朗琪羅帶有濃烈悲劇色彩的英雄最確切的評價。
他頭頂天才的光環(huán),《大衛(wèi)》《創(chuàng)世紀》《勝利者》,這些藝術(shù)品就是創(chuàng)造的奇跡。他又是受了上天捉弄的人,帶著天才般的才華度過了整個的神圣的痛苦生涯。他的痛苦,是他的弱點的產(chǎn)物。他憤恨教皇,卻因怯懦而窮其一生奴役一般無休止地為教皇工作;他深愛值得愛的人,卻不曾被人愛。他超凡的才能使他凌駕甚至超越了他的時代,卻也因此只能被人欽佩卻無法被人理解。他太卓越,他的所作所為與周圍的那些“平庸”的人們格格不入,于是他瞧不起他們,此時他顯得那樣冷漠無情。他富有,卻要贍養(yǎng)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員,因此過著苦行僧似的生活。他對他的家是那樣熱愛,但那些令他失望的家人卻常常使他的精神處于崩潰的邊緣。他熱愛藝術(shù),但超負荷的工作卻使他一次次累倒。在被教皇逼迫工作的日子里,他的心血無數(shù)次被搗毀,他從未有機會創(chuàng)造出一件他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他的一生太過痛苦,所以他熱切盼望死亡的到來。
但他是米開朗基羅,他的作品即使他不喜歡卻依舊流芳百世。他的一生因經(jīng)歷了太多苦難而愈發(fā)神圣,他的弱點依舊擋不住他英雄的光輝,湮滅不了他帶給世界的福音。
【人物生平】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天才藝術(shù)家”,他的著作《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jīng)典的長篇小說。
托爾斯泰出生名門貴族,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他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41年他的監(jiān)護人姑母去 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監(jiān)護。
1862年列夫·托爾斯泰結(jié) 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chuàng)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nèi)狈π判?。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所處的社會決裂,但此舉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托爾斯泰語錄】
1.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著只有他自己理解的東西。
2.心靈純潔的人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
3.正確的道路是這擴: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4.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5.人類的使命在于自強不息地追求完美。
6.你沒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過去的那個鐘點,是永遠不能再回來了。
【人物解讀】
托爾斯泰——一個自我折磨、自我折騰的人,離家出走的老翁,一個打破生活的安寧以安撫良心的英雄。他出身,地位優(yōu)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他是一個一般人看來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
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他為農(nóng)民的生活貧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質(zhì)富有,生活優(yōu)裕而內(nèi)疚。他的博愛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難,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安詳?shù)纳?。為了實現(xiàn)他的理想,他首先讓自己和農(nóng)民生活勞動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莊園里實行改革,解放農(nóng)奴,把土地分給佃戶;他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過去”。到了晚年,他像一個瘋狂的信徒一樣,不斷地解剖自己,不斷地懺悔,以至于為了自己的信仰拋棄了家庭,拋棄了生活的歡樂,最后做了一個離家出走的決定,客死荒郊。
西湖語文
聆聽西湖教育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