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汗證是以汗液外泄失常為主癥的一類病證。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即止者稱為盜汗。西醫(yī)學中的甲狀腺功能亢進、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低血糖、虛脫、休克及結核病、肝病、黃疸等所致的以自汗、盜汗為主要表現者,均屬本病范疇,可參照本節(jié)辨證論治。
《黃帝內經》對“汗”早有認識,《素問·宣明五氣》說:“五臟為液,心為汗?!敝赋龊古c心的關系最為密切。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首先記載了盜汗的名稱,并認為由虛勞所致者較多。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證治》對自汗、盜汗做了鑒別,“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盜汗,或云寢汗?!痹ぶ煺鸷嗾J為自汗屬氣虛、血虛、陽虛、痰,盜汗屬血虛、陰虛。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汗證》認為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汗》謂:“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wèi)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敝赋鲎院怪卦谘a氣,盜汗重在補陰。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對血瘀導致汗證的治療做了補充。
辯證論治
1.肺衛(wèi)不固
臨床表現: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于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
治法:益氣固表。代表方:玉屏風散。
本方由防風、黃芪、白術組成。若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兼有陰虛,而見舌紅、脈細數者,加麥冬、五味子。
2.陰虛火旺
臨床表現: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代表方:當歸六黃湯。
本方由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組成。若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白薇;陰虛及氣,氣陰兩傷,去黃連、黃芩、黃柏,加太子參、玄參;虛煩不眠,加阿膠、蓮子心、肉桂。
3.心血不足
臨床表現:睡則汗出,醒則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神疲氣短,面色少華;舌質淡,苔白,脈細。
治法:補養(yǎng)心血。代表方:歸脾湯。
本方由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木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大棗組成。若心悸甚者,加龍骨、琥珀粉、朱砂;不寐,加柏子仁、合歡皮;氣虛者,加生黃芪、浮小麥。
4.邪熱郁蒸
臨床表現:蒸蒸汗出,汗黏,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
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代表方:龍膽瀉肝湯。
本方由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組成。濕熱內蘊而熱勢不盛者,可改用四妙丸;若胃火上攻,頭部蒸蒸汗出者,可用竹葉石膏湯。
病因病機
汗證的病因主要有體虛久病、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基本病機是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
1.體虛久病素體不強,或勞欲太過,或久病耗傷氣血陰陽,均可使營衛(wèi)不足。若營陰不足,陰虛生內熱,則逼津外泄,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夜寐盜汗。若衛(wèi)氣不足,腠理不固,則津液外泄,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時時汗出,動輒益甚。這是由于勞則耗氣,衛(wèi)氣益損之故。若營衛(wèi)不足,陰陽失調,還可使營衛(wèi)失和,腠理不密,而致汗泄失常,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也可表現為半身或局部汗出。
2.情志失調若情志不舒,肝郁化火,邪熱郁蒸,迫津外泄,其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腋下、陰部汗出,甚或衣服黃染。若思慮太過,耗傷心血,陰血不足,虛火內生,迫津外泄而致汗出,其臨床主要表現為盜汗或自汗。
3.飲食不節(jié)嗜食辛辣厚味,損傷脾胃,釀濕成熱,濕熱內蘊,迫津外泄,其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蒸蒸汗出、頭面部汗出較甚、食后尤顯。總之,本病總的病機是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病變臟腑涉及肝、心、脾、胃、肺、腎。病理性質屬虛者為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因肝火、濕熱等邪熱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日久,或病變重者,則會出現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自汗久則可以傷陰,盜汗久則可以傷陽,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邪熱郁蒸,病久傷陰,則見虛實兼夾之證等。
汗證病因病機演變圖
辯治備要
(一)辨證要點
應著重辨別陰陽虛實。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然實證也或有之;盜汗多屬陰虛內熱,然氣虛、陽虛、濕熱也或有之。
1.辨自汗、盜汗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為盜汗。
2.辨伴隨癥狀動輒汗出、氣短、平時易患感冒多屬肺衛(wèi)氣虛。汗出伴有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多屬營衛(wèi)不和。盜汗伴有五心煩熱、潮熱、顴紅、口干多屬陰虛火旺。自汗或者盜汗伴有心悸失眠、頭暈乏力、面色不華多屬心血不足;伴有脘腹脹悶、大便燥結或口苦、煩躁多屬濕熱肝火。
3.辨汗出部位頭面汗出,食后尤甚,手足汗出,多為濕熱蘊蒸;腋下、陰部汗出,多屬肝經有熱;半身或局部汗出,為營衛(wèi)不和;心胸部汗出,多為心脾兩虛、心血不足;遍身汗出,鼻尖尤甚,多為肺氣不足。
(二)治法方藥
虛證應益氣養(yǎng)陰、固表斂汗;實證當清肝泄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此外,由于自汗、盜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故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干、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作用?!兜は姆ā分幸灿袉斡蒙H~止汗的記載。
臨證要點
1.汗證是臨床雜病中較為常見的一個病證,也可作為虛勞、癆瘵、失血、婦人產后血虛等病證中的一個常見癥狀出現,在辨證論治時要加以區(qū)別。而對于后者的治療,在止汗的同時更應側重于原發(fā)病的控制。
2.自汗多屬氣虛,盜汗多屬陰虛,但亦有陽虛盜汗、陰虛自汗者。
因此,必須四診合參,才能辨證準確。臨床亦有由郁火、濕熱、瘀血等導致的汗證,故清瀉郁火、清熱化濕、活血化瘀等法亦漸受重視。
預防調護
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思慮煩勞過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是預防汗證的重要措施。
在護理方面。汗出之時,腠理空虛,易于感受外邪,故當避風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應及時擦拭。出汗較多者,應經常更換內衣,并注意保持清潔。由熱邪而引起的汗證,應按發(fā)熱患者觀察和護理。
小結
不因天暑、衣厚、勞作而白晝時時汗出者,稱為自汗。寐中出汗,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汗證應著重與脫汗、戰(zhàn)汗鑒別。脫汗發(fā)生于疾病危重之時,大汗淋漓,肢厥脈微;戰(zhàn)汗發(fā)生于熱病過程中,先戰(zhàn)栗,后汗出,為正邪交爭之象。汗證以屬虛者為多,自汗多由氣虛不固,盜汗多因陰虛內熱。由邪熱郁蒸所致者,則屬實證。
益氣固表、調和營衛(wèi)、滋陰降火、清熱化濕是治療汗證的主要方法,可在辨證處方的基礎上酌加固澀斂汗之品,以提高療效。
名醫(yī)經驗
國醫(yī)大師周仲英教授認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自汗多屬氣虛、陽虛,乃為一般所見,臨床切不可拘泥。盜汗、自汗亦有郁火、濕熱、瘀血多端,需仔細辨證。郁火者,當清解郁熱,方用加味逍遙散;濕熱者,當清熱燥濕,方用黃連解毒湯、四妙散;瘀血者,當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且可適當有機配伍,佐以斂澀止汗之品,才能取得預期療效。
國醫(yī)大師顏正華教授認為,汗證的基本病機包括:熱邪郁蒸,津液外泄;陰陽失衡,津液被擾;營衛(wèi)不和,衛(wèi)外失司。汗證的辨證要點主要包括辨虛實、辨寒熱。肺衛(wèi)不固型常用玉屏風散加減;汗出多者,加浮小麥、煅龍骨、煅牡蠣等;氣虛明顯者,加黨參。營衛(wèi)不和型用桂枝湯加減;氣虛明顯者,加黃芪益氣固表;汗出多,加煅龍骨、煅牡蠣、五味子;汗出伴失眠,加炒酸棗仁、夜交藤。陰虛火旺型用當歸六黃湯加減;汗出多者,加麻黃根、浮小麥、五味子;耳鳴,多用白蒺藜、菊花、枸杞子等。熱毒郁蒸型用龍膽瀉肝湯加減;熱勢明顯者,加石膏,便秘者,加全瓜蔞、決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