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公共區(qū)域(公園、湖岸、森林區(qū)之類)都有公用的烤爐,但也不是絕對,最好還是提前確認一下,基本上網(wǎng)查一下就知道了。注意有些地方的野餐區(qū)如果超過一定人數(shù)使用(一般是20或25人以上)還需要提前申請許可證。
如果沒有公用烤爐,就帶個便攜的,即使有公用烤爐,如果超過七八個人最好也再帶一個便攜的,不然速度根本跟不上。
便攜烤爐很便宜,基本上也不用太講究質(zhì)量,Walmart買個最簡單的就行,燒烤面積盡量大就好。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架子,曾經(jīng)有過一次蹲在地上烤,簡直生不如死。
烤爐最好是用炭的,你肯定不想背個煤氣罐去公園吧……
光有炭(Charcoal)是點不著的,還需要有火油和點火棒。不過也可以買一種預先處理過的炭,不需要澆火油也能點著,價格貴一些,不過感覺好像燃燒的時間也短一點。
夾子可以準備兩個,分別用來對付生肉和熟肉。長刀和金屬細叉一般也都能派上用場。至于撥火棍,我表示大多時候都是地上揀些樹枝用……
可以帶個噴罐的油,用來噴烤架還是不錯的?;蛘哂弥参镉徒埫恚≒aper Towel)后擦在烤架上也可以,麻煩一點,但是效果會好一點。
對新手來說,熱狗+漢堡是永遠不會錯的選擇,基本不需要自己加工,只要買現(xiàn)成的熱狗腸、肉餅、面包,再帶上番茄醬、芥末、辣醬、酸瓜,和其它自己想吃的醬料,就搞定了,而且對燒烤技術(shù)基本也沒有要求,實際上大部分美國人都是這么搞,尤其是人特別多的時候,簡單粗暴喂得飽。
然而上面這些東西未免味道上單調(diào)了一些,可以考慮買一些不同口味的香腸,或者已經(jīng)配好調(diào)料的肉排一類,添加一些味道,這些也是不用自己動手,直接買就行。
要想好吃呢,就得前一天多下點工夫切肉并腌制了。買一個大鋁箔紙烤盤,把切好的肉放進去,再加些喜歡的調(diào)料和香料,不過羊肉的話最好不要加太多調(diào)料,一般放點洋蔥就足夠了。
水果(比如菠蘿、芒果、檸檬一類)用來當腌肉的配料有奇效,添加味道的同時還可以嫩肉。不過要是放多了也容易毀掉烤肉的味道。。首次嘗試的時候還是謹慎為好。
蝦這個東西其實不錯,不怎么用處理也能烤得好吃,以去過頭和蝦線的為佳,因為是烤的,相對來說不一定要求是新鮮的,冷凍蝦也可以對付。
魚不是不能烤,也不是不好吃,然而在人多嘴雜的戶外燒烤攤上弄整魚,多少就有點麻煩。實在想吃的話,就用三文魚或者Trout的魚排吧。
至于雞翅這個東西,其實難度挺高的,新手可以跳過,如果要做,記得買小雞翅,不要弄整個兒的。但一般來說雞翅還是更適合烤箱。排骨類的東西同理。
適合燒烤的蔬菜一般有蘑菇、香菇、玉米、青椒、土豆、菜花、蘆筍、茄子、西葫蘆、胡蘿卜等。不過一般選個三四種也就夠了,主要是用來解膩的。
除了放上烤架的東西,也可以準備一些方便野餐的小菜,比如生菜沙拉,或者中式?jīng)霭璨吮热琰S瓜海帶一類的,以清爽為最佳?;蛘呖就耆庖院笄袃蓚€大西瓜也是不錯的選擇呢。
炭球一定要鋪滿爐子底層,否則受熱不均,如果離烤架遠,可以再堆高一點。
如果烤爐自帶通風孔,別忘了打開。
點火時,在烤爐的不同位置多點幾個火苗,然后等表面的燃油燒完以后(即看不到明火)再開始放食材上架。如果需要用刷子清理烤架上遺留的殘渣,也可以在這個時機,因為架子熱的時候更容易刷掉。
簽子屬于燒烤必備神器,尤其羊肉必串,其他除了肉排以外的東西也通通可以串起來烤,不僅烤起來方便,吃起來更方便。
金屬簽子好用,看著也酷,但是太沉且清洗麻煩,適合人不太多的時候使用。
與之相對,竹簽輕便好帶,隨便幾百個毫無壓力,購買方便而且便宜,用完可以直接扔垃圾,適合(懶)人多的時候使用。
如果用竹簽,切記一定要先在水里泡一夜,第二天再拿出來用,否則肉還沒熟,簽子就先灰飛煙滅了。
店里買來的香腸,烤得時候經(jīng)常會外表焦黑但是里面還沒熟,烤之前先用小刀輕輕劃幾個口子,就容易烤多了。
大塊的主食類,比如玉米、地瓜、甚至饅頭片之類,都需要蓋上蓋子悶熟(公園的烤架就有點不好使了),一般來說都是先烤一批肉才輪到這些,烤之前別忘了裹上鋁箔紙。
烤玉米之前先抹一層黃油,別問我為啥,試試就知道~
不方便直接烤的蔬菜,可以用鋁箔紙疊一個碗,放在里面烤就很方便啦。
有些蔬菜的易熟程度相差比較遠,比如菜花、西藍花就比較慢,而蘑菇、彩椒之類就很快,不要串在一起或放在同個碗里烤,否則這塊糊了那塊還是生的……
如果沒有腌制,就多帶點各種醬料(用來蘸),如果提前都腌了,則可以少帶。但不管怎樣,帶點基礎(chǔ)的比如鹽、胡椒粉、孜然、辣椒面之類總不會錯。
一般大餐過后,再來一盤甜品是個很愜意的享受,但你知道美國人有種戶外燒烤專屬的甜品嗎?這種由全麥餅干,棉花糖和巧克力組合而成的小點心有個很酷的名字——“Give me some more!”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寶寶還要!”這個甜食的首次記載是在一本1927年女孩童子軍(GirlScout)的手冊上出現(xiàn),由教官帶領(lǐng)孩子們在野外露營時用篝火制作,由于非常受歡迎,很多孩子剛吃完就迫不及待地喊“再來一個”,因此得名“Some more”,后來被酷愛制造縮略詞的美國人簡化為連讀版的S’more(其實應該更像是嘴里塞滿食物吐字不清版吧…….)
材料1:Graham Cracker,有很多版本,比較多見的是蜂蜜味的,也可以用原味的
材料2:Marshmallow,球形棉花糖,美國小孩的童年代表食物之一,地位大約相當于我們小時候的大白兔,注意商店里通常有不同大小的,最好選擇比使用的餅干小一圈的。
材料3:牛奶巧克力,最好是傳統(tǒng)的薄板形,中間有凹線可以很容易掰成小方塊的。
(提示:美國不少超市,像The Whole Food啊、Trader Joe’s這些夏天都會把這三個東西單放一個區(qū),方便顧客直接一起拿。這也反映了在夏日燒烤季節(jié)的“寶寶還要!”確實是很流行哈……)
做法:餅干沿縫掰成小正方形,巧克力掰成同樣的小方形,最好是比餅干小一點點,把一塊巧克力放在餅干上面。用金屬釬子(或者烤肉用的細叉)扎一球棉花糖,伸到火上烤到有焦黃色,這時讓一個人手拿上面有巧克力的餅干,另一人把棉花糖放到巧克力上面,前者再拿另一片餅干蓋到棉花糖上稍微用力壓住,后者借力抽出釬子或細叉,就完工了。這時熱棉花糖球會被壓扁,同時會稍稍融化下面的巧克力——還等什么,趕緊咬下一口這新鮮出爐的絲絲香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