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要看看這個時期的詩歌作品,其男女開放的程度,便也略窺一二。孫綽的《情人碧玉歌》中寫到:“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已是火辣辣的情與愛了;楊方的《合歡詩》,有“居愿接膝坐,行愿攜手趨。子靜我不動,子游我無留”,也夠膩乎的;鮑照《代淮南王》中,“愿逐明月入君懷”、“怨君恨君恃君愛”,愛情的表達則更為熾烈奔放。甚至后來還有艷情文學問世,陽俊之“多作六言歌辭,淫蕩而拙,世俗流傳,名為《陽五伴侶》”,自己搞印刷出版,“寫而賣之,在市不絕”(《北史》),屬于暢銷書之列,當時若有福布斯作家排行榜,其銷量定然高居榜首無疑。
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和漢族的河西張氏除了建立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國、成漢等十六國之外,此外還有在當時具有較大影響的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西蜀和翟魏等,實際遠不止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 ,這里僅述其大勢。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zhàn)為界,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307-313)之亂后“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tǒng)一,但淝水一戰(zhàn)失敗后頃刻之
五胡十六國簡表
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后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斗爭又出現(xiàn)一個高潮,社會動蕩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tǒng)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 后來,北魏分裂,出現(xiàn)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東魏,西魏被北周取代、東魏被北齊取代)。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北方(有時包括蜀地)在西晉滅亡為匈奴、鮮卑、羯(匈奴別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諸國的主要民族。但實際上建立者還有漢族(前涼、西涼、北燕等)、丁零族(翟魏)、北馬蘭羌、巴、盧水胡、雜胡、鐵弗、烏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堅昆等族。
“五胡十六國”則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個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這十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qū)和四川地區(qū),共有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夏國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