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碑》東漢篆書碑刻。全稱《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立。在今河南境內(nèi),碑石已殘,每行末一字及碑額均已損佚,現(xiàn)存碑石高1.53米,寬0.74米,文共十行,滿行存十五字,有穿在五六行之間、正當(dāng)碑中,為漢碑之所僅見。此石于明萬歷間在偃師縣辛村牛王廟中用作供案,因字在下面無人知為碑刻。1929年夏,村中一兒童仰臥其下納涼,發(fā)現(xiàn)石上刻有文字,即告村人,村人任繼斌遂以拓本流傳行世。
釋文: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xué)〕。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步ā吵醢四炅卤?,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1、結(jié)構(gòu)方整取勢。由于漢篆來源于秦篆,其中有的字形也是長方取勢,如第三行的“庚、除、事”等字,與此不同,也有很多字趨于正方形,如第一行的“公、汝、南、陽、安”等。
2、筆畫向外向上呈拱形。與秦篆相同的是其筆畫主要由橫豎畫與弧形筆畫組成,不同點(diǎn)在于,其向外向上的弧度更大,如第二行的“年、月、午、四”等字。
3、婉而通的筆勢。孫過庭《書譜》認(rèn)為“篆貴婉而通”,《袁安碑》筆勢流美,婉轉(zhuǎn)屈曲,深得其意,如全碑中出現(xiàn)多次的年、月等字。
4、橫畫或弧形筆畫末尾往往出現(xiàn)轉(zhuǎn)換筆鋒,向下或者向外用筆,形成一個(gè)拖尾。這種在秦篆里不可能出現(xiàn)的筆畫,出現(xiàn)在漢篆里,一方面說明漢代書法家更加用巧,另一方面說明漢代人即使是書寫碑刻也不像秦人那樣刻板了。如“月”字 的末筆向右下方行筆,第三行的“五”“正”等字橫畫末尾向下行筆等等都是非常明顯的。于此意味相同,許多字右半部末筆加長,與左半部的收縮形成對比,如第二行的“郎”字末筆下垂,第七行“元”字末筆往右下行筆等等。
5、章法排列上采取字距、行距相等排列,橫豎成行。這種格局形成了整個(gè)碑版整齊、工穩(wěn)的格局。東漢的碑刻,一般都有“穿”,所謂“穿”,就是碑上的圓孔,是安葬時(shí)用于安裝轆轤的,“穿”常見于碑的上部,此碑在中部,為了避開“穿”的空白,第五、六行剛好空出四個(gè)字的位置,并沒有打破全篇整齊的格局,這不能說沒有書家精密安排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