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說法,明代項穆曾說:“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strong>;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中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strong>
也就是說,他們都認為書法水平的高低和人品的優(yōu)劣成正比關系,人品不好,書寫出來的字必然好不到哪兒去!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是這樣,人品和書品哪個更重要?
何為人品
“人品”即人的品性德行,好的人品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正直、無私、謙遜、勇氣等之上。好的人品會讓生命更美好,是一切美德的標準。壞的人品則反之。
何為書品
“書品”主要指一幅書法作品所體現(xiàn)出書者的精神、情操、氣質、神韻。每個人的性格各異,所以呈現(xiàn)出的書法作品風格也各不相同。書法滲透的是書家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會被完整的體現(xiàn)出來。
人品的優(yōu)劣不能決定書品的高低,這是事實。人品低劣的人,也有寫出好的書法作品的,歷史上不少這樣的例子。
說到人品低劣,書法水平卻很高的書法家,我們首當其沖會想到宋朝的大奸臣蔡京。
蔡京書法作品
他作為宋徽宗時期的“六賊”(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之首,貪贓枉法,橫行霸道,口碑甚惡,害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他是導致當時方臘起義和金國入侵中原的罪魁禍首,間接導致宋朝滅亡的千古罪人。
蔡京在八十歲時被罷免后,發(fā)配到嶺南韶關戴罪充軍,一路上,全身帶著的金銀財寶卻買不到一口飯吃。老百姓看到他像看到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更別說賣他吃的了。最終蔡京被活活餓死,罪有應得。
可就這樣一位人人得而誅之的奸臣,書法水平卻是相當?shù)母撸虼瞬诺玫剿位兆诘膶檺邸?/p>
其書法名聲很大,據(jù)說他原本是躋身于“宋四家”(蘇、黃、米、蔡)行列的,有人說其中的“蔡”原本指蔡京,后因為其人品敗壞,被排擠在外,換成蔡襄。
歷史對蔡京學書的經(jīng)歷記載不多,很難知道他習書的努力程度。但從他留世的書法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書法的功底非常深厚,努力程度肯定不亞于任何一個書家。
他師承徐浩、沈傳師、歐陽詢等,后又改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博采眾長,自成一體。
蔡京書法用筆矯健、豪爽、沉著痛快,別具一格;整體布局靈活、生動、精巧;點畫結構渾然天成、連帶呼應;揮灑自如,對毛筆的控制恰到好處。
就連“老厭奴書不換鵝”的狂傲大書家米芾都贊嘆蔡京的書法為“當代第一”,認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
蔡京書法作品
有一日,蔡京和米芾閑聊,蔡京問米芾:“你認為當今誰的書法最好?”,米芾回答說:“從唐朝晚期柳公權之后,就數(shù)你和你弟弟蔡卞了”,蔡京又問:“其次呢?”,米芾答:“當然是我?!?/p>
雖然后人猜測米芾當時可能有拍蔡京馬屁的嫌疑,不過不得不承認蔡京的書法真的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元陶家儀《書史會要》曾引當時評論者的話這樣評價蔡京的書法:
“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guī)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于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絕占今,鮮有儔匹?!?/p>
蔡京存世的書法作品不多,主要有《草堂詩題記》《節(jié)夫帖》《宮使帖》等。
書品和人品相悖書法家,宋朝除蔡京之外,還有秦檜,他的名氣不在蔡京之下。秦檜就是“宋體”印刷字的創(chuàng)始人。
“宋體”
秦檜狀元出生,博學多才,書法造詣頗高。由于宋徽宗對他的寵愛,被破格任用為御史臺左司諫,負責處理御史臺衙門的往來公文。
處理公文中,他發(fā)現(xiàn)來自各國公文的字體不一,不夠規(guī)范。于是他專研宋徽宗的“瘦金體”,并在“瘦金體”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符合規(guī)范的字體,簡便易學。這種字體就是后來用于印刷用的“宋體”。
秦檜也是一個大奸臣,他一直主張宋金議和。但岳飛是抗金的民族英雄,再加上政治上他們兩人本來就有矛盾。于是秦檜趁機慫恿宋高宗將岳飛召回,并將其殺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大奸臣之一。
秦檜書法
另外,嚴嵩也是一個人品與書品相悖的典型。他是明朝有名的大奸臣,迫害忠臣、禍國殃民、敗壞朝綱,壞事做盡,無人不想取他的人頭。
可嚴嵩寫得一手好字,得到嘉靖的歡心,并授予內(nèi)閣首輔 之位。其筆力雄健剛勁、凝重高雅,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就是他的親筆。什剎海、北海、故宮等地都有他的書法作品。
嚴嵩書法'天下第一關“
清代京城有一個用于鄉(xiāng)試的貢院,貢院大殿的匾額上寫著“至公堂”三個大字,正是嚴嵩的手書。
嚴嵩書法”至公堂“
由于嚴嵩是奸臣,乾隆想把他寫的這塊匾額換掉,還命大臣重寫這三個大字,可無論誰寫的,他都不滿意。他自己也寫了數(shù)遍,還是不如嚴嵩的。
最后乾隆不得不把奸臣嚴嵩的書法匾額重新掛起來??梢妵泪缘臅ㄋ绞窍喈?shù)母摺?/p>
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比如清代的和珅、近代鄭孝旭等。
這些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書法造詣頗高的奸臣,名聲敗壞,禍國殃民,一度被后人詬病。
所以我認為書品的高低和人品的優(yōu)劣不成正比關系。每個人都是多面的,性格不同,喜好不同,成就自然也不會相同。唐張懷瓘《六體書論》中說:“如人面不同,性各異書道雖一,各有所便。”
雖然他們由于人品極差而遺臭萬年,但他們酷愛書法,并刻苦專研。我相信他們最初的本性并非如此,只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他們發(fā)生了變化。
嚴嵩書法
自古人們就比較看重人的道德品質,這也是每個人做人做事的底線和標準。儒家學說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根深蒂固,重視道德,重視人格,更加重視道德和行為的統(tǒng)一,提倡“德才兼?zhèn)洹薄?/p>
書法也是如此,因人廢字的例子我們上面列舉了很多,人品不好,書品再好也不會被人看得起。
這是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骨氣,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蘇東坡在《書唐代六家書后》就有說:“古之論書者,兼論其生平,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strong>
這句話的涵義是說:一個人的書法是否被后人推崇,取決于他的為人處事。如果一個人的人品低劣,即使他的書法寫得再好,也不會被人尊重和敬仰。
司馬光曾經(jīng)說過:“才勝德者,小人也”,德行低劣之人稱為“小人”、“卑鄙之人”。
人們認為把人品低下的書法家作品掛在家中,等于引來了邪惡之氣,會玷污家風,也會有損自己的人品。
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到:“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strong>他同樣也表達人品的重要性在于書品之上的觀點。
人品是書品的靈魂,就像健康和財富一樣,沒有健康,財富等于零,人品低劣,書品再高只能作廢。
歷史上真正的書法大家,無不是人品和書品高度合一的。
唐太宗是一位千古明君,也是一位造詣頗高的書法家。他極為推崇的王羲之就是這樣一位人品和書品俱佳的書法家。
王羲之《喪亂貼》
唐太宗評價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云,蛟若驚龍”、“盡善盡美”等。
我認為他不僅僅是看中王羲之的書品,更看中其人品。
王羲之生活在“清談”盛行的魏晉時期,他對“清談”之人極為鄙夷。《世說新語》就有記載:
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王羲之勤于政務,愛民如子,流傳著許多與百姓們的故事,如竹扇題字、開倉賑災等。
他后來官場不順,被自己一直看不起的王述壓制,無奈辭官歸去,過著閑云野鶴般的生活。
王羲之的“退休生活”也沒閑著。他潛心研究書法,并創(chuàng)作出許多千古流傳的經(jīng)典作品,成為后人學習的楷模。
再來就是顏真卿,也是一個“德才兼?zhèn)洹钡拇髸?。他書品高,人品更高,忠肝義膽,一身正氣,面對小人的諂媚和誘惑,他總是一臉不屑。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顏真卿剛正不阿,從不懼怕權貴。當朝楊國忠無所作為,只會玩弄權術。他一直想拉攏顏真卿,想借機壯大自己在朝中的陣營??深佌媲淠睦锟吹蒙纤?,反而更加蔑視他,多次拒絕楊國忠投來的示好。
因此楊國忠懷恨在心,便把顏真卿排擠在外,濫用手段將其外放到河北做了平原太守。
平原當時是在安祿山的管轄地帶,楊國忠料定安祿山會反叛。他想,到時候第一個死的肯定是顏真卿。
后來安祿山果然反叛,“安史之亂”爆發(fā),顏真卿毫發(fā)未損,反而楊國忠自己在馬嵬坡死于亂軍之中。
大公無私在顏真卿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曾經(jīng)為了穩(wěn)住賀蘭進明,將自己剛滿十歲的兒子顏頗送去做人質。這種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試問能做到的有幾人?
他的死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當時淮西李希烈叛亂,他是一個喜怒無常、兇狠殘暴的人,誰去勸降都是送死?;实圩詈笠矝]辦法,聽信盧杞的話,派顏真卿去勸降。顏真卿也抱著“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心理準備,不聽取他人的勸告,毅然決然奔赴敵人的戰(zhàn)營。顏真卿就是這樣,只要有一線希望,他都敢于去嘗試。
果不其然,顏真卿最后被李希烈縊殺,享年七十七歲,三軍得知顏真卿犧牲的消息,全部失聲痛哭。
他的這種精神氣概,書品、人品都至高無上,著實讓我們肅然起敬!
顏真卿《多寶塔》局部
書品如何,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對名家書法作品的判斷都會打上社會認知和道德標準的烙印。元代著名文學家郝經(jīng)在《陵川集》中對歷代大書家做了一個點評:
“斯(指李斯)刻薄寡恩之 人,故其書如屈鐵琢玉,瘦勁無情,其法精盡,后世不可及。繇(指鐘繇)沉鷙威重人也,故其書勁利方重,如畫劍累鼎,斬絕深險……羲之正直有識鑒,風度高 遠,觀其遺殷浩及道子諸人書……其書法韻勝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風絕跡,貌不可及,為古今第一。其后,顏魯公以忠義大節(jié),極古今之正,援篆入楷; 蘇東坡以雄文大筆,極古今之變,以楷用隸,于是書法備極無余蘊矣。蓋皆以人品為本,其書法即其心法也。”
他對這些書家的評價都建立在人品的優(yōu)劣上。正如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jié)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郝經(jīng)也是一個高風亮節(jié)的人,他接受了忽必烈“翰林侍讀學士”的封詔,不顧生死,任國信大使,于1260年4月赴南宋議和。
沒想到宋丞相賈似道這個小人,已經(jīng)在鄂州前線向蒙方承諾納幣稱臣投降。他怕敗露這個真相,將郝經(jīng)一行人囚禁長達16年左右。因此郝經(jīng)被后人稱為“元代孫武”。
古話說得好:“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學書法也是如此,既要孜孜不倦、刻苦專研,又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無論環(huán)境怎么改變,勿忘初心,修身養(yǎng)性。牢記社會使命,作字先做人,有史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