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和心理暗示是有區(qū)別的,而且區(qū)別比較很大
從最直接的概念上來說:
共情又稱神入、同理心、同感心、等,顧名思義就是設(shè)身處地理解他人的能力。按照羅杰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求助者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借助知識和經(jīng)驗通過他人的言行,去深入對方世界去體驗他人的情感和思維。對于咨詢師來說,與來訪者共情是必不可少,而且要因人而異的表達共情。
而心理暗示是指在非對抗的情況下,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對他人的心理與行為進行影響,進而使被暗示者按照暗示信息去行為和思考。既然是暗示,在表達上一定會比較含蓄。如:一些女生面對自己喜歡的男性時,礙于面子不敢表白,于是就會給男性各種暗示,示意自己喜歡對方,對方應(yīng)該有所行動。
從涉及的角度來說:
共情是體驗他人內(nèi)心情緒、情感和思維的能力,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感受,而不是自己的角度,體驗的也不是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維。
心理暗示是有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之分,他人暗示是:另一個人把一些暗示信息傳遞給自己。像:在回答選擇題的時候,同學(xué)悄悄地給你做個手勢,暗示你選擇哪一個。自我暗示是:暗示信息來自于自己,像:我很棒、我很帥氣、我很漂亮、我能行等等。不管是他人暗示還是自我暗示,都是從暗示著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暗示信息去影響被暗示者。
從難易程度上來說:
心理暗示是每個人都會的,都能運用的,但共情卻不是每個人可以做到的,共情相對于心理暗示更難,而且很難把握,需要不斷的去驗證是否真的與對方共情,在表達共情程度上需要因人而異,在表達共情的時候可以運用心理暗示,讓對方知道自己對其理解。
共情和同情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是擁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人們都會同情弱者,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弱者的情感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