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徐惠芬 綜合報道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3日宣布,一顆1000多光年外的行星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這顆行星由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fā)現(xiàn),命名為開普勒-452b,距離地球1400光年。它的體積比地球大60%,“年齡”60億歲,甚至比太陽還大15億年。開普勒-452b圍繞一顆恒星旋轉,距離剛好處于“宜居帶”中,即表面溫度允許液態(tài)水存在。它的公轉周期為385天,接近地球的公轉周期??茖W家們還發(fā)現(xiàn),開普勒-452b圍繞的那顆恒星也與太陽相似。美國航天局說,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與地球和太陽“最相近”的行星與恒星組合。
新發(fā)現(xiàn)
這顆行星位于宜居帶上
在去年和今年一月份,美國宇航局也曾公布過類似“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消息,但那些系外行星圍繞運行的恒星都是質量很小,溫度也比較低的紅矮星,而這次的開普勒-452b圍繞運行的則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
這也使得開普勒-452b成為到目前為止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簡單來說,這是我們發(fā)現(xiàn)的第一顆圍繞一個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運行,且位于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
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在其官網公布的消息,此次出席發(fā)布會的人員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任務委員會副主管約翰·格朗斯菲爾德; 開普勒數據分析主管喬·詹金斯;“搜尋地外智慧生命”(SETI)機構研究員、開普勒項目科學家杰夫·考林以及英國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迪迪爾·奎羅茲。
開普勒
發(fā)現(xiàn)不少地球“親戚”
耗資6億美元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以16至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命名,于2009年3月發(fā)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
2013年,開普勒曾因反應輪故障而被宣布報廢,但在科學家的努力下,于2014年5月得以“復活”。
天文學家通過開普勒發(fā)現(xiàn)的第一顆位于宜居帶的類地行星是開普勒-186f,體積約為地球的1.1倍,距地球500光年。美國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學家昆塔納形容開普勒-186f為地球的表兄妹,“它與地球有共同特征,但是它們的母恒星是非常不一樣的。所以,它與地球更像表兄妹,而不是孿生兄妹。”據介紹,開普勒-186f圍繞的恒星比太陽小,溫度比太陽低。
今年1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又發(fā)現(xiàn)了兩顆類地行星,當時被認為是最像地球的行星——開普勒-438b和開普勒-442b。據科學家估算,開普勒-438b的直徑比地球大12%,距離地球475光年,公轉周期為35.2天; 開普勒-442b則比地球大33%。
今年7月,開普勒又在開普勒-444恒星周圍發(fā)現(xiàn)了5顆行星,大小都接近地球。據介紹,開普勒-444恒星年齡達112億歲,而整個宇宙的年齡只有138億年。在這個行星系統(tǒng)面前,只有45億歲大的太陽系似乎還是個小孩子。
下一步
發(fā)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
科學家認為,找到宜居行星是尋找外星生命的第一步。美國航空航天局天體物理學主管保羅·赫茲稱,這些與地球相近的行星,很可能存在著外星生命。
不過,在這些遙遠世界的大氣層里尋找生命跡象,需要一個更復雜的天文望遠鏡,比如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美國航空航天局計劃在2018年發(fā)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據介紹,由于采用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鏡面,其探索能力相當于哈勃太空望遠鏡的100倍左右。哈勃望遠鏡的聚光鏡面直徑為7.9英尺,目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太空探索工具。而下一代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其鏡面直徑將達到21英尺。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計劃科學家馬特·葛林豪斯說:“就跟哈伯太空望遠鏡改寫所有教科書一樣,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也將再度改寫歷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