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1 | g03417197 |
液壓示意圖 (1) 斗桿沉降阻尼閥 (2) 管路安全閥(斗桿油缸連桿端) (3) 動臂沉降阻尼閥 (4) 管路安全閥(動臂油缸缸蓋端) (5) 回油口 (6) 主控制閥 (7) 斗桿再生閥 (8) 負載單向閥 (9) 平行反饋油道 (10) 直行電磁閥 (11) 右行駛控制閥 (12) 附件控制閥 (13) 鏟斗控制閥 (14) 中位旁通油道 (15) 動臂 l 控制閥 (16) 斗桿 II 控制閥 (17) 安全閥(反向流量) (18) 直行控制閥 (19) 安全閥(反向流量) (20) 反向流量控制孔 (21) 動臂 II 控制閥 (22) 斗桿 l 控制閥 (23) 中位旁通油道 (24) 回轉(zhuǎn)控制閥 (25) 左行駛控制閥 (26) 負載單向閥 (27) 動臂再生閥 (28) 管路安全閥(動臂油缸連桿端) (29) 反向流量控制孔 (30) 管路安全閥(斗桿油缸缸蓋端) (31) 可變回轉(zhuǎn)優(yōu)先閥 (32) 主安全閥 (33) 斗桿卸荷閥 (34) 管路安全閥(鏟斗油缸連桿端) (35) 管路安全閥(鏟斗油缸缸蓋端) (36) 平行反饋油道 (37) 壓力口(惰輪泵) (38) 反向流量控制管路(惰輪泵) (39) 壓力口(驅(qū)動泵) (40) 反向流量控制管路(驅(qū)動泵) (41) 惰輪泵 (42) 先導泵 (43) 驅(qū)動泵 (44) 液壓油箱 |
圖 2 | g00689563 |
主控制閥孔口 (AR1) 右行駛控制閥(向后行駛) (AR2) 附件控制閥(孔口) (AR3) 鏟斗控制閥(鏟斗關閉) (AR4) 動臂 l 控制閥(動臂下降) (AR5) 斗桿 II 控制閥(斗桿收回) (BR1) 右行駛控制閥(向前行駛) (BR2) 附件控制閥(孔口) (BR3) 鏟斗控制閥(鏟斗打開) (BR4) 動臂 l 控制閥(動臂上升) (BR5) 斗桿 II 控制閥(斗桿伸出) (AL1) 左行駛控制閥(向后行駛) (AL2) 回轉(zhuǎn)控制閥(向左回轉(zhuǎn)) (AL3) 斗桿 l 控制閥(斗桿收回) (AL4) 動臂 II 控制閥(動臂上升) (BL1) 左行駛控制閥(向前行駛) (BL2) 回轉(zhuǎn)控制閥(向右回轉(zhuǎn)) (BL3) 斗桿 l 控制閥(斗桿伸出) (aR1) 右行駛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向后行駛) (aR2) 附件控制閥上的先導口 (aR3) 鏟斗控制閥上的先導口(鏟斗關閉) (aR4) 動臂 l 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動臂下降) (aR5) 斗桿 II 控制閥上的先導口(斗桿收回) (aL1) 左行駛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向后行駛) (aL2) 回轉(zhuǎn)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向左回轉(zhuǎn)) (aL3) 斗桿 l 控制閥上的先導口(斗桿收回) (aL4) 動臂 II 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動臂上升) (bR1) 右行駛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向前行駛) (bR2) 附件控制閥上的先導口 (bR3) 鏟斗控制閥上的先導口(鏟斗打開) (bR4) 動臂 l 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動臂上升) (bR5) 斗桿 II 控制閥上的先導口(斗桿伸出) (bL1) 左行駛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向前行駛) (bL2) 回轉(zhuǎn)控制閥上的先導口(向右回轉(zhuǎn)) (bL3) 斗桿 l 控制閥上的先導口(斗桿伸出) (bL4) 動臂 II 控制閥上的先導口(斗桿收回) (DST) 排油口(直行控制閥) (HL) 反向流量信號壓力口(惰輪泵) (高速倒檔) 反向流量信號壓力口(驅(qū)動泵) (Pi1) 先導口(動臂再生閥) (Pi2) 先導口(斗桿再生閥) (Pi3) 先導口(可變回轉(zhuǎn)優(yōu)先閥) (Pi4) 先導口(直行電磁閥) (R2) 回油口 (R3) 回油口 |
圖 3 | g00689566 |
(10) 直行電磁閥 (11) 右行駛控制閥 (12) 附件控制閥 (13) 鏟斗控制閥 (15) 動臂 l 控制閥 (16) 斗桿 II 控制閥 (18) 直行控制閥 (21) 動臂 II 控制閥 (22) 斗桿 l 控制閥 (24) 回轉(zhuǎn)控制閥 (25) 左行駛控制閥 (28) 管路安全閥(動臂油缸連桿端) (30) 管路安全閥(斗桿油缸缸蓋端) (32) 主安全閥 (34) 管路安全閥(鏟斗油缸連桿端) (45) 右閥體 (46) 左閥體 |
圖 4 | g00689579 |
主控制閥(仰視圖) (3) 動臂沉降阻尼閥 (4) 管路安全閥(動臂油缸缸蓋端 |
圖 5 | g00689582 |
主控制閥仰視圖 (1) 斗桿沉降阻尼閥 (2) 管路安全閥(斗桿油缸連桿端) |
主控制閥 (6) 位于主泵和執(zhí)行器(油缸和馬達)之間的液壓系統(tǒng)中。 根據(jù)機器操作,從驅(qū)動泵 (43)、引導輪泵 (41) 和先導泵 (42) 流向液壓回路的機油由主控制閥各部件的操作控制。 通過這種控制方式,可以控制和調(diào)整油缸和馬達的速度和方向。 泵輸出壓力也可得到控制和調(diào)整。
主控制閥包括右閥體 (46) 和左閥體 (45)。 主控制閥通過螺栓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組件。
右行駛控制閥 (11)、附件控制閥 (12)、鏟斗控制閥 (13)、動臂 I 控制閥 (15) 和斗桿 II 控制閥 (16) 位于右閥體 (46) 上。 驅(qū)動泵機油通過壓力口 (39)、中位旁通油道 (14) 和回油口 (5),輸往液壓油箱 (44)。 此外,以下部件也位于右閥體 (46) 上。
管路安全閥(鏟斗油缸連桿端) (34) 和管路安全閥(鏟斗油缸缸蓋端) (35) 限制鏟斗回路中由外力產(chǎn)生的壓力。
當操縱手柄和/或行駛操縱桿/踏板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時,或當操縱手柄和/或行駛操縱桿/踏板部分移離 NEUTRAL(空檔)位置時,反向流量控制安全閥 (19) 和反向流量控制節(jié)流孔 (29) 可降低泵的流量。
當動臂操縱手柄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時,動臂沉降阻尼閥 3 可防止動臂沉降。 管路安全閥(動臂油缸缸蓋端) (4) 安裝于動臂沉降阻尼閥上。 管路安全閥(動臂油缸連桿端) (28) 也位于右閥體上。
當動臂降下時,動臂再生閥 (27) 將動臂油缸缸蓋端的回油輸往動臂油缸連桿端。
負載單向閥 (26) 是以下控制閥的一部分:附近控制閥 (12), 鏟斗控制閥 (13), 動臂 I 控制閥 (15) 和 斗桿 II 控制閥 (16)。
直行控制閥 (18)、左行駛控制閥 (25)、回轉(zhuǎn)控制閥 (24)、斗桿 I 控制閥 (22) 和動臂 II 控制閥 (21) 位于左閥體 (45) 上。 引導輪泵機油經(jīng)過壓力口 (37)、中位旁通油道 (23) 和回油口 (5),輸往液壓油箱 (44)。
注: 此外,以下部件也位于左閥體 (45) 上。
當斗桿操縱手柄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時,斗桿沉降阻尼閥 1 可防止斗桿沉降。 管路安全閥(斗桿油缸連桿端) (2) 安裝于斗桿沉降阻尼閥上。 管路安全閥(斗桿油缸缸蓋端) (30) 也位于左閥體上。
當操縱手柄和/或行駛操縱桿/踏板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時,或當操縱手柄和/或行駛操縱桿/踏板部分移離 NEUTRAL(空檔)位置時,反向流量控制安全閥 (17) 和反向流量控制節(jié)流孔 (20) 可降低泵的流量。
在執(zhí)行斗桿收回功能的過程中,斗桿再生閥 (7) 將斗桿油缸連桿端的回油輸往斗桿油缸缸蓋端。
在執(zhí)行斗桿收回功能的過程中,斗桿卸載閥 (33) 可降低斗桿油缸連桿端的背壓。
負載單向閥 (8) 是以下控制閥的一部分:回轉(zhuǎn)控制閥 (24) 和 斗桿 l 控制閥 (22)。
主安全閥 (32) 限制主液壓系統(tǒng)壓力。
當主控制閥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時,無泵油流向油缸和馬達。 主控制閥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時的操作稍后將在本節(jié)中介紹。
主控制閥控制反向流量控制信號。 有關反向流量控制操作的更多信息,請參閱系統(tǒng)操作, '反向流量控制系統(tǒng)'。
主控制閥可通過負載單向閥防止油缸沉降。 有關負載單向閥的更多信息,請參閱系統(tǒng)操作, '單向閥(負載)'。
主控制閥可通過安全閥操作限制回路壓力。 有關回路壓力限制的更多信息,請參閱系統(tǒng)操作, '主安全閥'和系統(tǒng)操作, '管路安全閥'。
安裝于主控制閥上或?qū)儆谥骺刂崎y的其他部件將單獨列出進行介紹。 請參閱本手冊的相應章節(jié),以了解有關這些部件的更多信息。
圖 6 | g01239950 |
主控制閥(空檔位置) (1) 斗桿 II 控制閥 (2) 動臂 l 控制閥 (3) 鏟斗控制閥 (4) 附件控制閥 (5) 右行駛控制閥 (6) 平行反饋油道 (7) 進口 (8) 直行控制閥 (9) 左行駛控制閥 (10) 平行反饋油道 (11) 回轉(zhuǎn)控制閥 (12) 斗桿 l 控制閥 (13) 動臂 II 控制閥 (14) 右閥體 (15) 左閥體 (16) 反向流量控制孔 (17) 回油口 (18) 反向流量控制孔 (19) 回油油道 (20) 中位旁通油道 (21) 進口 (22) 中位旁通油道 (23) 回油油道 |
驅(qū)動泵通過進口 (7) 向右閥體 (14) 供油。 然后,機油流過中位旁通油道 (20) 和平行反饋油道 (6)。 引導輪泵通過進口 (21) 向左閥體 (15) 供油。 然后,機油流過中位旁通油道 (22) 和平行反饋油道 (10)。
當所有的操縱手柄和/或行駛操縱桿/踏板都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時,驅(qū)動泵機油經(jīng)過中位旁通油道 (20)、反向流量控制節(jié)流孔 (18)、回油通道 (19)、回油通道 (23) 和回油口 (17),流回液壓油箱。 引導輪泵機油從進口 (21) 經(jīng)過中位旁通油道 (22)、反向流量控制節(jié)流孔 (16) 和回油口 (17),流回液壓油箱。 平行反饋油道 (6) 和 (10) 中的機油仍然被各自的控制閥滑閥阻斷。
起動任何操縱手柄和/或行駛操縱桿/踏板均可為傳動泵機油提供兩條通路。 一條通路經(jīng)過中位旁通油道 (20) 通向右行駛控制閥 (5)。 另一條通路經(jīng)過平行反饋油道 (6)、附件控制閥 (4)、鏟斗控制閥 (3) 和動臂 I 控制閥 (2)。 起動任何操縱手柄和/或行駛操縱桿/踏板也將為引導輪泵機油提供兩條通路。 一條通路經(jīng)過中位旁通油道 (22) 通向左行駛控制閥 (9) 和斗桿 l 控制閥 (12)。 另一條通路經(jīng)過平行反饋油道 (10) 通向回轉(zhuǎn)控制閥 (11)。
圖 7 | g00747317 |
鏟斗控制閥(空檔位置) (1) 管路安全閥(鏟斗油缸連桿端) (2) 左舷 (3) 平行反饋油道 (4) 負載單向閥 (5) 油道 (6) 左舷 (7) 管路安全閥(鏟斗油缸缸蓋端) (8) 先導口 (9) 先導口 (10) 回油油道 (11) 滑閥 (12) 中位旁通油道 (13) 彈簧 |
以鏟斗控制閥作為典型示例,來說明獨立控制閥的操作。
當操縱手柄和/或行駛操縱桿/踏板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時,先導油不會流向孔口 (8) 和孔口 (9)。 滑閥 (11) 在彈簧 13 的彈力作用下,處于 (NEUTRAL(空檔))位置正中。 驅(qū)動泵機油經(jīng)過中位旁通油道 (12),流向液壓油箱。
圖 8 | g00747318 |
鏟斗控制閥鏟斗閉合 (2) 左舷 (3) 平行反饋油道 (4) 負載單向閥 (5) 油道 (6) 左舷 (8) 先導口 (10) 回油油道 (11) 滑閥 (12) 中位旁通油道 (14) 油道 (15) 油道 |
當鏟斗操縱手柄移到 BUCKET CLOSE(鏟斗閉合)位置時,將向先導口 (8) 輸送先導油。 滑閥 (11) 向左移動。 中位旁通油道 (12) 關閉,油道 (15) 打開。 現(xiàn)在,孔口 (14) 連接到回油通道 (10)。
平行反饋油道 (3) 中的機油流過負載單向閥 (4)、油道 (5) 和油道 (15)。 然后,機油流向孔口 (6)。 鏟斗油缸連桿伸展。 當鏟斗油缸連桿伸展時,連桿端排出的機油流向孔口 (2)。
機油經(jīng)過孔口 (2) 流向回油通道 (14),然后流回液壓油箱。
版權(quán) 1993 - 2018 卡特彼勒公司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SIS 許可證持有者的專用網(wǎng)絡。 | Sun Aug 05 2018 07:43:59 GMT+0800 (中國標準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