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百會,肺俞,脾俞。
補陽------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腎俞,神闕,命門。
補血------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膈俞,血海,陰陵泉,章門。
補陰------太溪,照海,陰交三,腎俞,肝俞。
榮筋------陽陵泉,筋縮,昆侖,肝俞。
壯骨------太溪,腎俞,命門,大杼,懸鐘。
潛陽------腎俞,肝俞,風池,行間,俠溪。
止痙------陽陵泉,承山,太沖,筋縮,昆侖,合谷,人中。
安神------三陰交,心俞,神門,內關,印堂。
驅風------曲池,合谷。風市,風池,翳風,海血。
通脈------大陵,足三里,三陰交,心俞,太淵。
活血------肝俞,心俞,血海,膈俞,委中,間使。
化痰------中脘,豐隆,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
清熱------大椎,曲池,合谷,陰郄。
瀉火------十宣(刺血),太沖,少商,支溝,陽陵泉。
散內寒------大椎,命門,神闕,中脘,關元。
散風寒----列缺,風門,風池,合谷。
散風熱----大椎,曲池,合谷,少商。
止咳------列缺,天突(敷藥),肺俞,尺澤。
平喘------列缺,肺俞,氣海,定喘。
止瀉------天樞,大腸俞,足三里,神闕(隔鹽艾柱灸)。
止嘔------足三里,內關,天樞,中脘,合谷。
通便------支溝,足三里,天樞,大腸俞。
消腫------三陰交,水分,陰陵泉,脾俞,三焦俞。
息風------風池,太沖,合谷,翳風,照海。
消食------足三里,公孫,中脘,天樞。
升托------百會,氣海,足三里。
降壓------曲池,太沖,血海,足三里。
升壓------百會,內關,氣海,關元,足三里。
(癸巳年周偉撰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