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和口語薄弱是很多學弟學妹們的老大難問題。聽和說是表達中連貫的兩個動作,聽懂了對方,才能說。在口語考試中,大家往往是因為聽不懂考官的問題還不知從何說起。你說你的,他說他的,他問你吃了么,你回答今天天氣不錯,雙方都云里霧里,這樣自然無法有效交流。
所以在我看來,聽力是口語的前提,會聽才會說。當你能聽懂口語中的各種口音,各種習慣表達,各種連讀弱讀爆破失音,自己表達的時候也就順手拈來。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樣才能高效地提高聽力能力呢?
是不是多看看英劇美劇聽力自然就會好起來了?
能也不能,關鍵是看你怎么“看”了。
主動聽 VS 被動聽
這里首先要引入兩個概念:主動聽(active listening)和被動聽 (passive listening)。
顧名思義,主動聽是你主動的行為,集中注意力,帶著一定目的性去聽,主動去思考,主動去理解,并對內(nèi)容做出一定的反饋。因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你沒有分心去做其他活動。聽力考試中,我們“主動聽”為了應試;對話中,我們“主動聽”為了交流;辯論中,我們“主動聽”為了找出對方邏輯的漏洞。
被動聽則相反,是你被動的行為,“聽”不是你的主要目的,只是一種伴隨狀態(tài),你在聽的同時在做其他事情。你在開車的時候,“被動聽”著音樂;你可能逛淘寶時,“被動聽”著室友的對話;你可能在睡覺的時候,“被動聽”著英語聽力。
同樣的時間聽,目的性和專注度不同,主動聽和被動聽的有著天壤之別。注意力的多少代表了效率。相信大家都有這種體驗,當你邊玩刷微博邊練聽力,等聽力放完了,你壓根不知道它講了什么。“
“被動聽”練聽力,獲得的只是一種學習的感覺,一種“我努力了”的心理慰藉,是一種廉價的努力。漫無目的地“被動聽“兩個小時英語可能還沒“主動聽”20分鐘來得效果好。
刷英劇美劇,有用?
了解了這兩個核心概念,讓我們回到英劇美劇這個問題??从∶绖∈遣诲e,關鍵要看你是被動聽還是主動聽。你可能連續(xù)一周吭哧吭哧看著字幕版,把《權力的游戲》和《紙牌屋》全部刷完了,看完后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英語能力并沒有想象的突飛猛進,光顧著劇情去了。
所以刷英劇美劇并不是靈丹妙藥,無痛提高英語能力。確實很多前輩們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了聽力,但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了“聽”,而沒關注“怎么聽”。
“主動聽”的正確姿勢
“主動聽”意味著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只做“聽”這一件事情,集中聽,反復聽,多維度聽。因為高強度的要求,練習聽力的時間往往是聽力材料長度的5-8倍(練習材料最好帶原文)。比如聽一段5分鐘的英劇對話,聽的時間為30分鐘。
主要有以下五大步驟:
英語美劇語速都比較快,偏口語化,剛聽起來有一定難度是正常的,聽不懂不必感到氣餒。
第一步,我們先不看字幕,認真聽一遍,主要理解意思,能聽多少聽多少。
第二步,我們再聽一遍,這一遍,我們要留意第一遍中沒有聽懂的部分。
第三步,我們朗讀字幕,感覺聲音,特別關注前兩遍中沒有聽懂的部分。
第四步,我們看著字幕原文再聽一遍。在這一遍中,我們已經(jīng)能100%聽懂。這還沒完。
最后一步,我們要不看原文字幕,再聽一遍,這一遍中,我們要特別關注表達的語氣和語境。
大家可以看到,這樣五步下來,我們至少聽了四遍,對整體的內(nèi)容有了一個深度的了解。這種方法不光光適應于看英劇美劇,也適用于平時的練習。
聽力,沒有easy模式,只有主動地反復練習。
學習,從來是一門技術活。讓我們一起做一個主動的高效學習者,不做被動的低效努力者,以少而精代替多而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