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鑒賞:
明萬歷丁巳(1617)年冬,蘇州畫家李士達畫了一幅類似漫畫式的作品。畫面刻畫了三個駝背的老者:一駝人提籃側(cè)顧,一駝人向提籃者作揖,一駝人拍手大笑。三人形象滑稽,笑態(tài)可掬。衣紋用“渾描”,須發(fā)眉目皆不見勾勒痕跡,筆墨圓潤,柔若無骨,以烘托三駝?wù)摺罢垩I媚”的性格特征。畫作風趣而寓意深刻,三首題詩更是錦上添花。右上方一首是為明代文學家、畫家錢文治所作,詩曰:
“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乍看似是三駝?wù)叩淖猿埃瑢嶋H嘲諷世間阿諛之風。
居中一首是明代畫家陸士仁的詩:“為憐同病轉(zhuǎn)相親,一笑風前薄世因。莫道此翁無傲骨,素心清澈勝他人。”此詩表意直白,指出:駝背只是生理現(xiàn)象,并非無傲骨,“三駝”的心靈實則非常清純。
左上方一首是明代書法家文謙光題的,詩曰:“形模相肖更相親,會聚三駝似有因,卻羨淵明歸思早,世涂(途)只見折腰人?!痹娭幸昧藮|晉大詩人陶淵明不屑于世俗的阿諛逢迎而辭官歸隱的典故,道出畫作者李士達諷世的真實意圖。這三首詩,從不同角度提高了《三駝圖》的審美價值,并觸發(fā)了審美者對畫作內(nèi)涵的思索,拓寬了畫外音的空間區(qū)域,激發(fā)了畫作的情趣,極大深化了畫作的意境。
畫和題詩,兩相輝映,相得益彰。然而,看了畫,使人發(fā)笑,再讀詩,卻心情沉重。千百年來,這種世態(tài),似無終結(jié)。畫的左下部,有清人黃祖香一跋題云:“墨香閣藏書畫,明季小名家向不購藏,通甫此幀,有前賢題詠于幅首,饒有意趣,故珍之?!边@就是人們至今仍喜愛、珍藏這一作品之所在。
該圖紙本,墨筆,縱78.5厘米,橫30.3厘米,今藏故宮博物院。
畫家故事:
李士達,明代畫家,號仰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萬歷二年(1574年)考取進士,萬歷間隱居新郭。性格耿傲,徐沁《明畫錄》謂其“能自愛重,權(quán)貴求索,雖陳幣造廬,絕不可得”。長于人物,兼寫山水,故名于世,常借作品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其對畫講求“五美”——蒼、逸、奇、遠、韻;反對“五惡”——嫩、板、刻、生、癡,被評為深得畫理。他的繪畫題材多數(shù)表現(xiàn)文人瀟灑放達的生活,也作佛道鬼神,并有一定數(shù)量的風俗畫。傳世作品有《潯陽琵琶圖》、《三駝圖》、《西園雅集圖》、《為湛源作山水》、《圍爐賦詩圖》、《竹林三老圖》、《高堂稱慶圖》等,其中《高堂稱慶圖》立軸曾以308萬元成交,充分顯示了李士達繪畫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