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乃是文明古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詩詞文化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不過,時間之久遠,其間難免會發(fā)生一些小插曲。
譬如,在對某些詩詞或俗語的理解上,一旦發(fā)生偏差,便容易以訛傳訛。就好比今日小編要跟大覺聊的常說“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什么大家卻不愿提及它的下一句?
一提到“春宵一刻值千金”,我們似乎總將其與洞房花燭夜聯(lián)系在一起。在古代,男女婚配并不自由,且在成親之前,男女雙方都不能越矩,得保留處子之身,以示貞潔。
如此一來,洞房花燭夜那一刻便顯得極其珍貴,自然“值千金”。然而,這句話當真是這般理解的么?其實不然。
“春宵一刻值千金”最早乃是出自蘇軾的《春宵》,而其下一句便是“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天的夜晚是美妙的,可這樣美好的時辰卻是短暫的。
因著如此,這般的時刻自當千金難求。就好像花兒有開放之時,也有枯萎的時候,而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美好的春夜容易消逝,理應值得珍惜。
這樣一來,“春宵一刻值千金”與洞房花燭夜并無關系。那么,為何它的下一句,人們卻不愿意提及呢?
原來,因為大家總將前一句與男女之事放在一起說,且沒有放回詩句原有的語境當中去理解,不知曉詩句本身說的是美好的春光易逝,理應好好把握時光。
蘇軾本是告訴世人,春宵乃是用千金都難以換來,若是浪費了,便白白的流逝了,倒不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然而,前一句詩總被拿出來單獨使用,且抹去了原有的意思,使得許多人都未曾聽聞下一句詩。不知道有下一句,自然也就不會說了。
再者,知曉詩句原來所表達的含義的人并不多,大家都曲解了。若大家在談論某個話題,開口說到了“春宵一刻值千金”。
因著對意思的曲解,以及眾人常拿來調侃逗趣,這時候若有人站出來這句詩并非表達這樣的意思,而且后面還有另一句,想必十分掃興。
很多時候,大家說上一句詩的時候或多或少都帶著開玩笑的語氣,若是較真,便沒了意思。倘若真的說了,氛圍變得僵持。
大家都尷尬,而且會導致他人面子上掛不住,還可能越來越疏遠你。更有甚者會在心里想,你是不是持著自己有那么點文化水平便出來炫耀,以別人的不懂來顯示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
這不,為了顯得合群,大家常常不愿意提及它的下一句。倘若你當真覺得不該曲解詩句本來的意思,可以私底下跟用這句詩開玩笑的說,切勿當著所有人的面口無遮攔,讓他人下不了臺面。當然了,這只是小編的個人見解,對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