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隱居山林,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王維。王維在他的生命當中有多達幾十年的時間,都是在隱居山林之中。至少在40歲以后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在山林中研究佛法,在山林中追求極致的自我,寫下了大量的詩篇。
那些精彩的詩篇,一方面描繪山林景色,另一方面反映自己的山林生活,很有幾份特點。和王維幾乎同時代詩人李白,也曾經(jīng)多次隱居山林,只不過他生性比較急躁,少了許多王維詩歌中那樣的平淡。因為李白實在不是一個自甘寂寞的人。
不過他寫出的一首隱居山林的唐詩,還是表現(xiàn)出怡然自得的情感的。詩詞暢達明會便于背誦,很可惜,其中有一個字卻是不多見的,我們很多人并不認識。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山中答俗人問》,題目當中就能夠看出李白對自己隱居山林是多么的看重。他自己隱居山林,就覺得乃是隱逸仙人,乃是超越世俗之人。向他詢問問題的自然是俗人一個,所以在題目當中直接就寫“答俗人問”。
開篇就呼應題目寫世間俗人問自己為何要隱居在碧山?!皢栍嗪我鈼躺健?,此時的李白很是得意,而且也有幾分傲氣。“笑而不答心自閑”,他只是笑著,但是并不回答對方,內(nèi)心當中卻是一片輕松和坦然。
好像他自己已經(jīng)找到了隱居山林的樂趣,好像他自己也覺得超越了世俗,和世間凡人已經(jīng)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才會有如此的得意忘形。
后面兩句是詩人自己的感悟,沒有回答世間的俗人,但是在詩詞當中表達出來了其中的原因。“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因為這里到處都是桃花流水,別有一番天地,就如同仙境一般。所以李白才選擇在這里隱居。所以李白才有幾分得意,幾分傲氣,因為這是世俗之人欣賞不到的美景。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古詩28個字當中有27個字,我們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只有第三句當中的一個字并不常見,那就是“桃花流水窅然去”當中的“窅”。
這個字不太常見,翻閱相關(guān)的資料,我們能夠知道這個字的讀音是,窅(yǎo),形容幽深的意思。放到這句詩句當中,我們可以想象出那樣的場景:桃花流水一路遠行,帶給人悠遠之感。這美麗的意境,恰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所以也才真正吸引了李白在這里隱居。
這首唐詩當中的李白,是一種得意的神態(tài),和王維的那些唐詩有幾分相似之處,只不過顯現(xiàn)幾分優(yōu)越性。王維的古詩相對而言就平淡很多,但是情感非常動人。李白這首詩,賺足了表面的風光,但是卻遠不如王維的山水詩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