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xì)論文。
因為討論的是平仄問題,我們就不解詩了,只看平仄格律。
首句“白也詩無敵”,其中“白”、“敵”都是入聲字,仄音入律。平仄為“仄仄平平仄”,所以這是一首仄起仄收,也就是仄起不押韻的格式。根據(jù)“對”、“黏”規(guī)則推導(dǎo)出全詩平仄關(guān)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們一一對應(yīng)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頜聯(lián)“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和尾聯(lián)“何時一樽酒,重與細(xì)論文”的平仄不對。但是兩聯(lián)有疑問的地方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只需要詳細(xì)說明一處就可以了。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的平仄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按照我們開始推導(dǎo)出來的平仄關(guān)系,頜聯(lián)的正格應(yīng)該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是不是出句出律了呢?而且對句沒有拗救。注意一下,這里“庾”字是發(fā)第三聲的,大家不要把平時普通話中的變化讀音“魚”代入進(jìn)去,這個可以查新華字典,這里是仄音。
其實“平平仄平仄”就是“平平平仄仄”的一種變格,是允許的,而且由于這種變格使用廣泛,試帖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所以不算出律。這個還有個專門的叫法,“鯉魚翻波”,是不是非常形象?
其實也可以看做第三字“庾”字出律,本句自救,第四字“開”做了拗救。
這種情況是非常多的,多到變成了一種通用格。“何時一樽酒”也是同樣的情況。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首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七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還有劉長卿的《尋南溪常道士》:“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都是這種“鯉魚翻波”的情況。
所以,這就是一種正格變化后的變格,不屬于出律,不需要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