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正聲明:本文素材來自《三國志》一書,反對轉(zhuǎn)載,拒絕偽史,保證沒有任何政治聯(lián)想!
看《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在看到關羽大意失荊州后就會有一種蜀國開始沒落這樣的感覺,其實如果當時荊州沒失去的話,或許蜀國的滅亡會來得更快。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隆中對”被譽為為平定天下的絕佳妙計,從一開始看確實如此,但是在后來看來還是有不足之處。
在“隆中對”諸葛亮提到了“外結好孫權“,可是在劉備不肯放棄荊州的時候,其實和吳國的關系已經(jīng)瀕臨破滅了。雖然諸葛亮想了一個辦法,吳國表面上也答應了,但是實質(zhì)上并沒有辦法真心跟蜀國合作。在歷史上的“湘水之盟”里,當時劉備占據(jù)成都,曹操占據(jù)漢中,接著孫權讓呂蒙前去攻打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這個時候劉備打算固守荊州,兩軍一觸即發(fā)。
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如果沒有魯肅的話肯定會打起來的,當時魯肅繼承了周瑜的遺志,他一直堅守吳蜀聯(lián)盟原則。于是他決定單刀赴會前去跟關羽說清楚這件事的利害關系,魯肅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讓關羽無言以對,最后關羽妥協(xié)了,說會跟劉備說清楚這件事,然后再決定下一步的計策。在這個時候正好曹操派兵去了蜀中,劉備擔心被兩面夾擊,于是答應了孫權湘水為界,平分荊州的要求。
這個條約是倉促之間定下來的,所以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不牢固的,后來孫權看到劉備越來越強大,擔心劉備率先撕毀這個條約,于是先下手為強,和曹操合作偷襲荊州,殺死了關羽。從這些歷史來看,其實荊州就是一塊禍害之地,讓蜀國成了吳國的眼中釘。
其實對于蜀國來說荊州只不過是一塊前沿陣地罷了,但是對于吳國來說確實個命門,這個命門只有拿在自己手上才安心。因為荊州在蜀國手中,所以吳國擔心打敗了魏國之后會被蜀國給滅了,所以一直不愿意聯(lián)蜀抗魏。其實荊州對于蜀國來說也是一個炸彈,因為荊州的關系關羽一直沒辦法出兵,一旦出兵就擔心被吳國給偷襲,所以諸葛亮也沒辦法實行兩路出兵這樣的想法。
所以說,如果荊州不失的話,吳國和魏國很可能會結成聯(lián)盟,到了那個時候蜀國被滅掉也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所以說,失去荊州反而延長了蜀國的壽命,其實一開始劉備和諸葛亮都把荊州想得太重要了,但是失去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一點影響也沒有。如果當時把荊州讓給了吳國,兩國結盟的話,也許歷史就不一樣了,荊州對于蜀國來說就是一顆“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