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的民族英雄,如“岳飛、狄青、文天祥”等,但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英雄”他就是袁崇煥,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明末袁崇煥的死都很有爭議,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崇禎皇帝殺死他屬于自毀長城自掘墳墓。但也有人說大明王朝的200多年國祚就毀在此人手里。他真的如大家想的那樣他是明朝最后的脊梁么,或者他還是一個毀掉了大明的千古罪人?
袁崇煥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他是朝末年薊遼督師。他本是萬歷四十七年的進士,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zhèn)守寧遠。在抗擊清軍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得罪大太監(jiān)魏忠賢辭官回鄉(xiāng)。朱由檢即位,把之前冒領軍功的人削職。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他更夸下海口稱可以五年平遼,后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崇禎二年,袁崇煥覺得東江毛文龍雖然能牽制后金軍,但毛文龍耗費的錢糧實在太多,袁崇煥上書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的軍餉,毛文龍不喜歡有文官監(jiān)制著自己,于是上書爭辯。而后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但毛文龍卻也不謙讓,于是袁崇煥就決定除掉毛文龍,不久袁崇煥在朝廷不知情的情況下列數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將毛文龍斬殺。雖然袁崇煥為自己的道路掃清障礙,但這也成了袁崇煥的一大敗筆,他自持官高擅殺朝廷大將。為此也給自己埋下了巨大隱患。
崇禎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率兵護衛(wèi)京師。袁崇煥駐軍城外,與后金軍鏖戰(zhàn),勝負難分時。袁崇煥派遣任守忠率領五百人用火炮轟打金營,后金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但金軍退兵后,袁崇煥卻被了治罪。他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此時后金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后金軍有秘密約定。十二月,朱由檢將袁崇煥下獄。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其實袁崇煥問題的關鍵還在崇禎,在天啟朝就以證明袁崇煥“暮氣難鼓”不堪封疆的情況下,他還仍然啟用,更是相信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謊言,甚至直接賦予他軍政大權,使其具備了在一定時間內能夠任性而為的權利。使他不經朝廷直接妄殺朝廷大將,而袁崇煥最后的死,在我看來是死在明朝末年黨爭的緣故,如果不是黨爭袁崇煥可能最后會“該殺卻活下來戴罪立功”,雖然不是因為他導致金兵包圍京師,但身為薊遼督師,他袁崇煥又不能泯沒的責任,因為他的疏忽造成京城被圍,無數百姓流離失所,他有主要責任,說他是“民族英雄”在我看來還是遠遠不夠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