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文人之中,很多人都有缺陷,并非完美無瑕。比如“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就是生性殘暴,動不動杖殺下屬的酷吏。但后人敬仰唐朝文化,也是處于古代為尊者諱的傳統(tǒng),往往提及較少。但是有一個文人卻是例外,他就是宋之問。
宋之問是初唐詩人,而且還是深受武則天器重的御用文人。他被人黑得最慘的事跡,就是為了搶奪外甥劉希夷的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竟然因詩殺親。其實,這個說法有太多不合常理之處,也被人提出質(zhì)疑。
不過宋之問的人品低劣,倒是見諸于正史的。作為一個文人,他并沒有風(fēng)骨,而是極力巴結(jié)武則天所寵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甚至還想效仿他們,服侍武則天。朋友張仲之投靠,并密謀刺殺武三思時,他卻提前告密,導(dǎo)致張仲之全家被殺。太平公主得勢時,他又極盡討好,簡直就是典型的墻頭草。
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為人被后世所不齒,甚至株連了他的文章詩集。作為一個名氣并不算大的唐朝詩人,他有過多篇詩文,都被認(rèn)為是取自他人的。除了上面提到外甥劉希夷之外,還有一首《靈隱寺》,竟然與駱賓王有所瓜葛。
據(jù)說,在武則天被迫下臺之后,宋之問也被貶為越州刺史。在途中,他游覽了杭州靈隱寺,以排解寂寞心情。然而,在夜色之中,宋之問無心睡眠,在寺中散步??吹角屣L(fēng)美景之時,他不由來了靈感說出了一句“嶺邊樹色含風(fēng)冷”。
不過,說完之后,宋之問卻急了,因為下一句死活也想不出來。此時,有個老和尚看到他如此模樣,便好心好意勸解:郎君不要急,既然是看到風(fēng)景偶然所得,只要靜下心來,還是會從風(fēng)景中得到。
宋之問見的世面多,看不起這個多嘴的老僧,并不服氣地說:“既然你知道,你且說一說?”
老和尚也不矜持,微微一笑答道:“作詩我不擅長,不過您既然考我,我還是說一下:石山泉聲帶雨秋?!彼沃畣栔烙龅搅烁呷?,態(tài)度馬上發(fā)生了大轉(zhuǎn)彎,他行禮道:“師父果然才高八斗,我白天想到了前兩句詩,想將靈隱寺的美景寫出來,可惜詞窮,無以為繼,您能幫我想出來嗎?”
老僧氣定神閑地讓宋之問說來聽聽,宋之問立即答道:鷲嶺郁岧峣,龍宮隱寂寥。老僧點點頭,不假思索地說: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這一下更驚訝了,兩人一問一答,終于補(bǔ)全了這首《靈隱寺》: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們蘿登塔遠(yuǎn),刳木取泉遙。霜落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風(fēng)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臺路,看君度石橋。
這首詩雖然在唐朝浩如煙海的詩歌中并不算出名,但卻實實在在寫出了靈隱寺的幽美、清秀,展現(xiàn)了詩人的閑情雅致。有后人認(rèn)為,這首詩歌,表現(xiàn)出與宮廷詩完全不同的精神風(fēng)貌,也能看出唐詩正在努力擺脫宮體詩的束縛,向更廣闊天地邁步的歷史背景。
宋之問得到這首詩后,打算第二天白天再向高僧請教,沒想到卻再也找不到了。寺院中有人偷偷摸摸告訴他,那個老僧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駱賓王因為參與了徐敬業(yè)的叛亂,失敗后東躲西藏,當(dāng)時也就再靈隱寺。以駱賓王的才華和名氣,比宋之問自然是大了許多,輸給他不丟臉。
關(guān)于這個故事,在《本事詩》、《唐詩紀(jì)事》等都有所記載。有的認(rèn)為宋之問僅僅起了個頭,后面全部是駱賓王所寫,有的認(rèn)為又認(rèn)為,全詩最為精華的那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才是駱賓王所寫,而其余所有的詩句加起來,都沒有這句精彩。
其實,這畢竟這是一個傳說,只是因為年代太久,被人為加上了種種神秘色彩。至于到底是誰所作,并不重要。正如明朝人邢昉在《唐風(fēng)定》所說:宏麗巍峨,初唐之杰,不必辨為駱、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