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孫悟空乃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石猴,天不怕地不怕、冥頑不靈、聰明機智,直到后來跟著唐僧才收了點心,稍稍有了點責(zé)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天性瀟灑、不受拘束,骨子里還是自由心、隨心所欲。
觀音菩薩教了唐僧緊箍咒也就是怕孫悟空散漫起來不受唐僧的管束,有了這實質(zhì)上的懲罰,孫悟空確實也是被限制了不少。每當(dāng)孫悟空不服管教的時候,唐僧就會念緊箍咒,使孫悟空不得不聽唐僧的話??墒?,自當(dāng)六耳獼猴被孫悟空打死后,唐僧就再也沒念過緊箍咒,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我們都知道,想讓一個人忠心、不離經(jīng)叛道、為你效力,光靠懲罰肯定是不夠的,難免底下的人心生怨氣。孫悟空也不例外,唐僧每念一次緊箍咒,孫悟空都不得不聽話,但是日積月累,怨念也與日俱增。終有一天,會爆發(fā)的。
在原著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中,唐僧與孫悟空二人的矛盾終于難以緩和,尖銳爆發(fā)。起因是孫悟空打死了兩個強盜,唐僧不忍孫悟空作風(fēng),念經(jīng)給兩個強盜超度,唐僧說冤有頭債有主,只叫他們來找孫悟空。孫悟空自然不平:“師父,你老人家忒沒情義。雖是我動手打,卻也只是為你。
你不往西天取經(jīng),我不與你做徒弟,怎么回來這里打殺人!”兩人理念不同,自是互不理解。后來夜晚宿在老楊家,孫悟空又打死了二三十個強盜,唐僧不忍孫悟空大開殺戒,念起了緊箍咒懲罰孫悟空,并且再次出口趕走孫悟空。這已經(jīng)是唐僧第三個趕走孫悟空了,而孫悟空難以忍受疼痛,覺得唐僧對不住他,把唐僧打暈,負(fù)氣而去。
這就是二心的起源,打暈唐僧的并不是孫悟空,而是六耳獼猴,孫悟空的二心。孫悟空疼痛難忍,元神出竅,才衍生出了六耳獼猴。而如此誤會產(chǎn)生,唐僧認(rèn)為孫悟空難以駕馭,不尊師重道,不愿再要孫悟空為徒;孫悟空認(rèn)為唐僧不相信他,一路保護卻不被相信。
孫悟空看到六耳獼猴,心中十分生氣。眼見兩人根本分辨不出,孫悟空立馬就跑到觀音面前,觀音念起緊箍咒,兩人也是同樣疼痛難忍,根本毫無分辨。又跑到玉皇大帝面前借照妖鏡,結(jié)果兩人都是真的,玉皇大帝辨認(rèn)無果。孫悟空又來到唐僧面前,可是唐僧只會一個緊箍咒,其他什么也不會,又如何能分辨出來。
最后二人只好來到如來面前,一路上且行且斗,卻也不分上下。如來廣知天下萬物,自是一眼就了解真相。眾人都分辨不出,如來就把緣由講解給眾人聽,說這世間有四猴,第四類便是六耳獼猴。“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如此真相水落石出,孫悟空一聽自然是要處理這六耳獼猴,于是一棍子打死了這假猴子。由此,孫悟空的二心被真正消滅,而緊箍咒本就是來束縛孫悟空的衍生出的怨氣,依附孫悟空的二心而存在。自二心被消滅后,這緊箍咒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形同虛設(shè)。
此事過后,唐僧真正意識到錯怪了孫悟空,心生愧疚。再者取得真經(jīng),必須要有孫悟空的幫助。而孫悟空也必須通過取得真經(jīng),才能成為佛。所以之后,二人真正信任彼此。孫悟空沒了二心,也一心一意保護唐僧,唐僧也沒再念緊箍咒。
參考文獻:
《西游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