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彝周鼎
葛師科
香港收藏家,祖籍成都,“天民樓”主人。葛師科的收藏以元青花和明清官窯瓷為主,是中國官窯瓷器方面的重量級私人大藏家。“天民樓”由葛師科父親葛士翹創(chuàng)立,葛士翹先生過世以后,天民樓由其長子葛師科先生接手。1993年,上海博物館曾經舉辦了“天民樓青花瓷特展”,共展出青花瓷12 7件,其中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展示出葛氏父子在瓷器鑒賞方面的造詣及雄厚的收藏實力。
精 彩 問 答
問:您父親也是香港著名收藏家,1987年創(chuàng)辦“天民樓”。您最初怎樣接觸到藝術品收藏的?能談談您的家學淵源和父親的收藏故事嗎?
答:我直至1982年才來香港。當時父親希望將自己多年的收藏辦一個展覽,出一本書,那時他已年邁,還要忙于公司的事,就問我是否有興趣協(xié)助他來達成這一心愿。而我對于藝術、歷史和中國文化癡迷很久,在當時普通人對高檔古玩,是根本看不到、摸不著的,我能有機會接觸也算是如魚得水,便欣然答應。
1982~1987年,在籌備展覽的幾年中,我整日埋首家中,潛心研究。每日,仔細地捧出一件件瓷器,小心翼翼地拍照、丈量尺寸,編寫目錄。瓶罐盤碗,看似容易分辨,但若要將每一件器物準確命名,描述其型制、紋飾,制作工藝,胎、釉的特色,都說清楚、講明白,對于我這樣初次接觸這項工作的人來說,就絕非易事了。好在有這么多珍貴的實物,有十分豐富的圖書數(shù)據(jù),一面認真觀察、思考,一面查找數(shù)據(jù),每件瓷器都在我手里反復掂量,仔細揣摩,口邊足底哪里有崩,哪里有沖,處處都細心觀察。在一對乾隆葫蘆瓶內,還發(fā)現(xiàn)不知何時放在里面的藥方。為了出書需要,重金請了日本一流的專家團隊拍照,一些照相無法拍出來的單色釉瓷器上的暗花,就由我自己用心一一勾勒下來,作為印書的示意圖?,F(xiàn)在回頭看20多年前初次編制的書,許多地方尚欠專業(yè),但這一切努力,為我對瓷器的鑒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至今我都很懷念,那時有充裕的時間享受自己的興趣。白天在家里整理和研究藏品,晚上去學習課程、練習繪畫,禮拜天背了畫具到郊外寫生,時不時還有作品在香港美術會展出。父親忙完之后也幫我一起整理,見我有這方面基礎和愛好,便勸我留在香港協(xié)助他從事陶瓷及藝術品的收藏和研究。
我父親生于成都,早年在上海靠寫文章、編報紙為生,抗戰(zhàn)期間,他在重慶,和徐悲鴻、郭沫若等人都有往來……后來世事變遷,如同家里悲鴻的畫、郭老的墨跡一樣,早已失散無蹤,而被歲月遺忘了。
從商后的父親,一如既往地持續(xù)著對文化的熱愛,盡管生活拮據(jù),也要買些小古玩和藝術品聊以自慰。20世紀60年代事業(yè)基本穩(wěn)定后,他開始了真正的個人收藏。起先買的一些東西,仍算是交學費。那時香港還沒有拍賣行,而古董鋪子林立,比較出名的有集古齋和博雅、中藝等,經營內陸過來的字畫,略有一點瓷器。
元青花及明清官窯精品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前后開始集中收藏的,藏品多來源于蘇富比與佳士得兩家拍賣公司的拍賣會。尤其當一些大收藏家的東西流入拍賣后,為我們的收藏增添了分量,更使我們的收藏逐步歸納成系列,初具規(guī)模。1987年“天民樓藏瓷展”在香港藝術館開幕,很轟動?,F(xiàn)在《天民樓藏瓷》一書已成絕版,當年香港藝術館一起編撰圖錄的朋友后來都成為了香港各大博物館的館長。
問:“天民樓”收藏的元青花器達20件以上,是世界范圍內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能講講藏品的故事嗎?
答:我們的藏品主要是明清官窯瓷器,青花瓷又是其中重點,總量約有數(shù)百件。1987年辦天民樓藏瓷展覽時,元青花器只有4件,現(xiàn)在已有27件。其中有帶蓋纏枝牡丹紋梅瓶、魚藻紋大罐、龍紋鋪首大罐、直徑40至50公分的大盤、各種玉壺春瓶等,還有一些高足杯、小香爐、小蓋罐、蓋盒等。這是世界范圍內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僅次于“Topkapi”和“Ardebil”,屬全球第三位。
收藏元青花是出于喜歡,也是一個特定時代背景的產物。香港是個占據(jù)地利的地方,蘇富比或佳士得每年最精美的中國瓷器都在此拍賣。而天生的敏感,使我們對元青花瓷一出來就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比別人早邁了一步?;蛟S就是這一步,成就了今天的收藏。
天民樓藏瓷:明成化青花內外纏枝花卉紋宮碗
問:您以收藏元青花和明清官窯瓷聞名于世,系統(tǒng)收藏的明清官窯經典瓷器,可與國家博物館媲美,是中國官窯瓷方面的世界級私人大藏家,那在您的收藏經歷中有過大的遺憾嗎?
答:遺憾就很多了。
在蘇富比“逸翠凝芳——日本所藏重要宋代官窯青瓷及古畫”專場上拍出一件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槌瓶(“玉津園”款)。此瓶以6752.75萬港元成交,刷新了宋朝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若是有錢,我們都應該買。一是瓶身色澤翠麗晶瑩,配合走向、疏密和深淺不一的片紋,是不可多得的頂峰官窯器物;二是瓶底有“玉津園”款。
玉津園是南宋首都臨安(現(xiàn)杭州)內十五座“內御園”之一,其地位相當于清朝的頤和園,是皇家園林。玉津園是宋高宗于建炎二十一年(公元1147)興建,每年新春元日,舉行盛大宴射慶典的地方。很多史料書籍上,都記載著這里發(fā)生過的重大事件。最令我憤憤難平的,要數(shù)韓胄之死了。他幫岳飛平反,戰(zhàn)役失敗后,金人要見其頭顱,才能講和?;实刍栌梗甘故窒略谟窠驁@門口將他殺害,死得很慘烈……由一個瓶引出的故事讓人思緒萬千,當我把這些告訴買這個瓶的朋友,祝賀他們得到這件寶貝,她也很驚奇。
問:您的收藏理念是什么?
答:我對收藏有興趣,對研究藏品更有興趣。我很喜歡把一件藏品和它背后的歷史背景聯(lián)系起來,共同研究探討。在我看來,收藏是一種喜好,與鑒賞密切相連,二者相輔相成。
問:您收到過贗品嗎?在瓷器領域,現(xiàn)在造假有什么特點,你要提醒廣大的收藏愛好者哪些問題?
答:過去買東西,沒現(xiàn)在這么復雜,那時候主要看看是否完整,是否有缺陷、修補,很少費心考慮真假,而現(xiàn)在勢態(tài)已完全不同了。如今突然冒出一件不得了的東西,首先就要打個問號,既然如此稀有,為何幾十年來都不曾露面呢?
有位行家講,20多年前,他每年到歐洲的一些偏僻鄉(xiāng)村走一走,以不貴的價錢買上一件二件的好東西,賺的錢一年就夠了,叫做吃“仙丹”。
收藏,首先要端正心態(tài)。真正喜歡才去收藏。
另外,要真正看懂了,才去收藏。真正有幸上手看過幾件元青花的人,又有幾個呢?
目前,在我看來比較可靠的辦法,還是查找流傳經過。我們的藏品一是買得早,二是很多都有可靠的流傳經過,特別是明代的一系列藏品,都是原來著名收藏家所藏,這是最靠得住的一個來源。
問:在您看來,怎樣才能提高鑒定的水平?
答:一定要看得多,不停地看,且多看真品。無論買或不買,都去看。
瓷器鑒定是綜合性的,器形、紋飾、手感等多方面因素都要考慮,且各人的鑒定方法不同。我的鑒定方法,是吸取眾家之長,既看整體,也不放過細部。特定時代的工藝水平,會產生一些怎樣的特點,是需要留意的?,F(xiàn)在,有些新仿瓷器,工藝不是比原先差,而是比原來好了。比如,有些地方應該有點變形的,現(xiàn)在工藝更規(guī)矩、更進步后,沒有變形了,也是不對的。這些都要靠自己日積月累慢慢地體會、摸索。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鑒賞與收藏是相輔相成的。一件藏品,除了擁有它,還要真正去了解它、研究它。每一件藏品,都有它的背景和屬于它的故事,需要我們深入探求。此外,只鑒賞,不收藏,在我看來也是學不好的。拿真金白銀買東西比寫文章、發(fā)議論是不一樣的。買之前的仔細觀察,查找數(shù)據(jù),比一般的參觀瀏覽要深入得多。
問:當稀缺遭遇天價,元青花自然也就成為眾多陶瓷藏家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終極夢想。您覺得現(xiàn)在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和你一樣的收藏家?
答:翻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拍賣圖錄,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收藏,除了要有興趣,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外,還要有欣賞的品味,要有悟性。再者,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要有一定的認識。如果連朝代都弄不清楚,一知半解,就會鬧出為一把唐三彩茶壺據(jù)理力爭的笑話。
張伯駒收藏《游春圖》,當時為付畫款,忍痛將一處占地13畝的房院出售以湊足黃金
想想老一輩的大收藏家,比如張伯駒,為了一件喜歡的藏品,連房子都可以賣掉。我們也一樣,完全是出于喜歡,沒考慮太多,遇上喜歡的藏品,不計較價錢,心甘情愿地付出。
欣賞天民樓部分藏品
元代青花蓮池鴛鴦紋大盤
清雍正黃地五彩云鶴紋大碗
清康熙珊瑚紅地琺瑯彩并蒂蓮紋御制碗
明永樂青花纏枝牡丹紋執(zhí)壺
乾隆青花紅彩云龍紋賁巴壺
明成化青花西番蓮紋碗
近期熱文鏈接
別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