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到16世紀,起源于意大利,發(fā)展到西歐各國的思想文化運動,由于其搜集整理古希臘文獻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稱為“文藝復興”,原義為“再生”,實質是人文主義運動。正是對古代文化的發(fā)掘和對人性的重視促成了富有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化在某種意義上的“復興”。
“人的發(fā)現”:反對中世紀抬高神、貶低人的觀點,肯定人的價值、尊嚴和高貴;反對中世紀神學主張的禁欲主義和來世觀念,要求人生的享樂和個性的解放,肯定現世生活的意義;反對封建等級觀念,主張人的自然平等。
“自然的發(fā)現”:觀察和實驗日益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數學方法受到重視,為16世紀以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為代表的自然科學繁榮打下了基礎。
首先,人文主義運動是一場文化運動,主要從事人文學科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發(fā)掘、研究和傳播。
其次,人文主義運動并不僅僅是古典文化的復興,事實上,這只不過是中世紀崇拜古代權威的遺跡和新思想尚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從思想內容上說,人文主義的實質就是強調人、人的尊嚴和人生價值。
在倫理思想上,人文主義者并不否定來世的幸福,但他們把這看成遙遠的事情。人生在世,重要的是現世的幸福。
人文主義者在肯定人生價值和現世幸福的同時,也肯定人性的自由。而且?guī)缀跛械娜宋闹髁x者都對教會和封建貴族的普遍腐敗和虛偽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人文主義運動動搖了基督教思想的一家獨尊局面,促進了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人文主義者對教會的批判大多僅限于指出教會的腐敗和虛偽,并沒有觸及到基督教的基本理論及其賴以存在的根基。
馬基雅弗利畢生奮斗的最高目標就是祖國意大利的統(tǒng)一,在政治哲學中他提出,為了人類的幸福,必須使世俗政權擺脫教會的干涉,建立統(tǒng)一的君主國。所以他偏愛共和制,認為共和制最符合平等和自由的要求,最能保證公共福利的增進,促進公民財富安全的增長。
馬基雅弗利政治哲學的基礎是人類永恒的共同本性。通過研究歷史和當代政治斗爭的經驗教訓,他得出結論:人性本惡,人是自私的。他明確指出,進行統(tǒng)治的基礎不是美德,而是權力,是統(tǒng)治者的才智、能力。
君主首要的任務是維護自己的政權和國家,應該勇猛如獅子、狡猾似狐貍,二者缺一不可。所有這一切都被概括為他的一句名言:“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
相對于道德和權術問題,馬基雅弗利更注重的是實力。他認為君主的唯一專業(yè)是軍事,精良的軍隊比完備的法律更為重要。
馬基雅弗利的非道德政治學說的真正效果不是教唆,而是揭露。把政治學的基礎從道德改換為權力和實力,奠定了近代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理論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