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行,高鐵上,坐我后座的熊小孩一直用超大聲放動畫,整個車廂都為之側(cè)目,我忍無可忍,強壓著怒火,默默拿出耳機,很好語氣地跟他說:“耳機借你用好不好?”他媽卻一把把我推開:“小孩戴耳機傷耳朵你不曉得!”
生活中這樣吵到他人的事情也并不少見。
看電影時旁邊的人大聲地討論劇情,坐地鐵或公交時有人開著公放在補追《都挺好》,還有人走在路上刷抖音,一邊刷還一邊大笑。不僅顯得自己沒素質(zhì),還非常討人厭。
梁實秋說: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
的確如此,每個人在公眾場合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有的人大聲說話影響別人,有的人壓低聲音小聲說話。小事方能見真章,不要小看你的音量,不知不覺間它已經(jīng)暴露了你的層次。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當(dāng)我們在公眾場合留意到一個陌生人時,總會先聽到他的聲音。低聲說話的人,顯得溫和有禮;而大聲說話的人,吵吵鬧鬧,影響到別人卻不自知。
美劇《破產(chǎn)姐妹》里面,Max和Caroline就是這樣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Max是生活在威廉斯堡的女侍應(yīng),而Caroline本來是一位千金大小姐,陰差陽錯成為了Max的室友兼好友。
某一集里面她們兩個結(jié)伴去電影院。看電影時Max一直大聲吐槽劇情,引起其他觀眾不滿,讓坐在旁邊的Caroline非常尷尬。是啊,電影院應(yīng)是安靜觀影的地方,大聲說話總會影響到他人,其他人討厭也很正常。
平時遇到一個陌生人,我們可能會先靠對方的衣著打扮來作為第一印象。
但其實,有些人穿得衣冠整齊,一開口的音量卻暴露了自己:不顧他人大聲嚷嚷,顯得粗魯不堪;而有意識地溫柔軟聲,會讓人感到禮貌。
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叫私人空間效應(yīng)。
我們的身體周圍有一定的空間,對待越陌生的人這樣的空間就越大,當(dāng)他們越過空間的邊緣時,我們會感覺自己被冒犯。
其實,不止身體有私人空間,聲音也會有私人空間。那些電影院里的討論,走在路上的突然大叫,還有坐地鐵時公放音樂,其實就是入侵了我們的私人空間,本來輕松地走在街頭,卻聽到這樣的聲響,渾身不自在。
一個有禮貌的人,是不會入侵別人的私人空間的,不管是身體,還是聲音。
所以有時候,單單聽到音量就足以讓你判斷一個人的樣子。
之前看《聲臨其境》這個綜藝時,看著各位嘉賓用自己的聲音給經(jīng)典電影重新配音,感覺很有趣。
其中周一圍非常圈粉。上一秒配的是《董存瑞》,大聲吼叫為了新中國。下一秒配的卻是《梅蘭芳》,吊著嗓子小聲說話,剛張開口,就非常驚艷。
嗓門大小是天生的,有的人天生聲音洪亮,也有的人溫聲細(xì)氣,這個改變不了,但音量的大小我們卻可以控制。
我見過平時小聲說話的女生大聲呼喝送錯餐的外賣員,也見過大大咧咧說話大聲的漢子低聲向行人問路。我一直覺得,能降低音量說話的人,都是嚴(yán)于律己的人。
很認(rèn)同蔡康永的一句話:講話時最好自覺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為太大聲會吵到別人,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會讓別人很難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的確是啊,連自己音量都控制不了的人,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
電影《窈窕淑女》里面,奧黛麗·赫本扮演的賣花女口音低俗,聲音粗魯。她意識到自己這樣只會窮困一生,付錢給語言學(xué)教授學(xué)習(xí)怎樣控制自己的聲音。最后她在舞會上言笑得體,成功扭轉(zhuǎn)了自己的人生。
梁文道曾經(jīng)在《常識》一書中問道:“是什么讓香港人在十年后,自己在餐桌前將說話的音量降低了下來?”
答案是文明,隨著香港的教育發(fā)展,越來越多人變得更文明,懂得控制自己的音量,從而不影響他人。
靠實力獲得認(rèn)同,而不是音量
當(dāng)一個人心虛的時候,他總會抬高音量來虛張聲勢。
中國有句老話:“實墨無聲空墨響,滿瓶不動半瓶搖。”
意思是裝滿了墨水的瓶子不會發(fā)出聲音,只有空空的瓶子才會發(fā)出搖晃的響聲。
生活中正是這樣,只有外強中干的人,才會靠大聲說話來裝腔作勢。
其實,作為真正有實力的人,根本不需要抬高音量來獲得認(rèn)同,我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實力,靠自己的道理來讓別人信服。
與其大聲責(zé)罵,不如溫和待人
憤怒的時候,有些人會破口大罵。
之前網(wǎng)上有一句話很火:“不要大聲責(zé)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
很多人評論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行,經(jīng)不起責(zé)罵。但其實換位思考,誰都有自尊,不會愿意被人大呼大喝。
若是對方真的做錯,在開口責(zé)罵之前,不如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用溫和的語氣來告訴對方是哪里做錯了。
在公共場合,應(yīng)該禮貌地小聲說話
很多人在公共場合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音量過大,給人一種不禮貌的印象。
松浦彌太郎寫過:成年人應(yīng)該注意保持安靜,如大聲說話,在餐廳和飯館會顯得很粗魯,在自助咖啡廳會顯得沒禮貌。
平常說話時,我們應(yīng)該多點留意周圍的環(huán)境,如果有人表現(xiàn)出不滿的神色,那你就要注意自己的音量了。
電影《乘風(fēng)破浪》里面,鄧超對彭于晏說:你不需要那么聲勢浩大,控制自己的聲音才是最強大的氣場。
大聲嚷嚷總是簡單,但能壓低音量不影響他人,這才是最高級的層次,最基本的修養(yǎng)。
今 / 日 / 互 / 撩
你在公共場合有被吵到過嗎?
圖片大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極物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