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古裝歷史劇《大明風華》上線了。
跟去年的《延禧攻略》《長安十二時辰》一樣,又掀起了一波關于歷史劇服化道的熱議。
劇我沒追,不過據(jù)海報來看,服裝造型確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龍袍的歷史還原度很高,看得出花了蠻多心思考證。但略遺憾的是,該龍袍造型是明中后期才有的樣式,而男主明宣宗卻是明前期人物,這點就不合時宜了……雖說并不會影響劇情的精彩,但對一些歷史底蘊深厚的觀眾來說,卻難免尷尬。所以,今天打算借此機會捋一波古代的龍袍演變史。
以供我親愛的讀者們?nèi)蘸筻局献幼分鴦〉耐瑫r,能順帶風輕云淡地秀一波學問:
咦,這清宮戲亂穿衣嘛,皇帝穿龍袍戴朝冠?五爪金龍變四爪?
艾瑪,漢代皇帝穿黃袍,哈哈哈哈,快扶著我……
——以此低調(diào)展示自己深不可測的文化修養(yǎng),贏得一片仰視目光。(不用謝,我的名字叫雷鋒)首先聲明,本篇所謂的“龍袍”指皇帝日常穿著的常服,非祭祀或重大典禮所著的冕服。因為秦建立之初,六國中想擁立周王復興的聲音依然很多,畢竟之前周朝存在了將近800年,群眾們還是相當懷念的。他祭出封建主義社會的終極大招,按照鄒衍創(chuàng)立的陰陽五行學說,做了一番嚴密推算——黃帝在五行中屬土德,夏朝為木德,木克土,所以夏朝能取黃帝而代之;而水德五行中為黑,于是秦朝從皇帝的龍袍到大臣的朝服、甚至旌旗都是清一水的黑色極簡風,連黃河當時都叫黑水——以此證明秦朝接替周朝,乃是天命所歸。只可惜理論工作雖然夠嚴密,現(xiàn)實卻很打臉:庫叉一下,兩世而亡。
△ 《大秦帝國之縱橫》劇照
到了漢代,劉邦是個大老粗,不咋講究,所以一開始漢承秦制,龍袍也為純黑系列。后來漢武帝比較有想法,將漢代龍袍的腰、袖部位加入紅色,此后黑紅相間成為漢代龍袍的主流配色。知道以上,再看到影視劇中漢武帝穿成這樣時,你就可以開啟嘲笑模式了:當然,正面案例也是有的,比如寶國叔的豆瓣高分劇《漢武大帝》:到了晉代,司馬家在龍袍的問題上,既不效仿秦朝,也不遵從漢制,“以赤色為貴”,穿大紅袍,紅紅火火恍恍惚惚。西晉滅亡后,經(jīng)歷東晉南北朝兩百多年的戰(zhàn)亂,隋朝再次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從這時起,人民開始崇尚“以黃為貴”,黃色龍袍真正流行起來。首先,在傳統(tǒng)文化中,黃色居五色之中,如東漢班固《白虎通義》云:“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再者我國古代為農(nóng)業(yè)大國,有“敬土”思想,五行中的土即為黃色。且這種土在古代看來是居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所以五行之中,土為尊。隋朝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后,認為自己就應該是占據(jù)C位的中央之國,不然怎么能和周邊的蠻夷們(四夷)區(qū)別開來呢?于是,黃色就這樣和“正統(tǒng)”、“尊崇”聯(lián)系起來,并應用到龍袍之上。其實說到底,這跟秦始皇的操作沒啥兩樣,依然是帝王們?yōu)樽约旱慕y(tǒng)治提供合理化論證的一種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隋唐帝王袍服,上面基本都有團龍紋飾,其實這是不嚴謹?shù)摹?/span>當時皇帝們還沒有以“真龍?zhí)熳印弊跃?,衣服上大多沒有龍。大家最熟悉的李世民扶著腰帶、身穿團龍紋黃袍的畫像,乃是明人所繪,當不得真。因為團龍圖案繡在帝王袍服始于宋代,正式確定于明代。相比之下,當然是唐代閻立本《步輦圖》上的造型更為可信,太宗穿著赭黃色衣服,沒有繡龍一類的花哨裝飾。到了宋代,趙匡胤黃袍加身,黃色龍袍正式成為皇權象征。但你去瞅瞅宋朝皇帝圖譜,除了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穿黃袍,其他皇帝居然穿的全是清一色大氣典雅的正紅色,且并無龍形之類的紋飾。其實,不過又回到了五行學說上——認為“宋屬火德”,應多穿紅色。后來,到了明朝,因國姓為朱,“朱”即紅色之意,所以明朝皇帝也很喜歡穿紅袍。龍袍在明朝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紋飾方面的豐富和完善。一是龍袍上的龍紋在此時期最終定型。
龍的形象更加完善,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比如頭如牛頭、身如蛇身、眼如蝦眼、角如鹿角、尾如魚尾等。
龍的形態(tài)也更豐富,開始出現(xiàn)正面龍紋。要知道,龍屬長吻動物,頭部在平面上并不太適合正面展現(xiàn),所以明之前的龍頭都是側面像。直到心靈手巧的明代藝術家們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出正面龍紋,帝王服飾的莊嚴感和威懾力由此更進一步。明代龍袍紋飾的第二個重大發(fā)展是——自明英宗朱祁鎮(zhèn)起(就是土木堡之變被蒙古俘虜?shù)哪歉鐐儯?,開始加上十二章紋。十二章紋指的是日、月、星辰、山巒、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紋飾。宗彝[yí]為古代祭祀器物,通常為一對,象征帝王忠、孝之美德;粉米,象征帝王給養(yǎng)人民,重視農(nóng)桑;黻[fù],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帝王能明辨是非,不掩己過。皇帝是天選之子,完人中的完人,大家好好擁護就行了。其實,十二章紋早在舜帝時期就有,秦始皇登基后廢止,東漢初年又被恢復,此后一直延續(xù)到明、清。但明英宗之前,十二章紋只被繡在祭祀天地的袞冕服上,日常龍袍上并沒有。繡十二章紋后的明代龍袍如下,比祖宗朱元璋的豪華了不止一點兩點:說到這,大家清楚《大明風華》中男主的龍袍為啥不合時宜了吧?——朱瞻基是朱祁鎮(zhèn)的爸比呀,他的龍袍上怎么可能有十二章紋?!其實,參照明代帝王圖譜可以看到,從開國大佬朱元璋到重孫朱瞻基,所著龍袍式樣都差不多,屬明朝龍袍1.0版,只繡了四團圓型龍紋,比較樸素。從朱祁鎮(zhèn)開始才升級為2.0版,變復雜和精美。不過跟清朝相比,明朝的那些花樣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清代皇帝服飾類別很多,龍袍屬吉服范疇。有明黃、月白、紅、藍等色,其中明黃是皇帝專屬色,太子也不能穿。戴朝冠應搭配祭祀或重大典禮時穿的朝服才對,下面有請乾隆同學給我們來一波正確示范:
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眼的位置——前胸、后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后衣襟部位,還有一條繡在內(nèi)里的衣襟上隱藏起來,這樣前后望去都是五條龍,寓意九五至尊。除龍紋和十二章紋外,還會繡五彩云紋(取祥瑞之意)、紅色蝙蝠紋(洪福齊天)、富貴牡丹紋、下擺有海水江崖紋(福山壽海)等。清代龍袍的制作工藝也最為復雜,一件龍袍往往需要幾百甚至上千的專職織造人員、耗時一到兩年制成。如今清宮劇的服裝自然不可能有這等成本投入,于是繡出的龍往往是這樣的:△ 乍一看齜牙咧嘴奶兇奶兇的,再一看萌萌噠是怎么回事……
據(jù)記載,他曾多次為三織造提供設計樣紙或庫存樣品,要求“照此顏色織新花樣”,還要“光亮好”、“顏色鮮”、“服飾搭配合度”等。比如什么“不要大紅,要按五色”、“其顏色還要文雅些”、“紅紫顏色還要淡些”等,甚至一會兒加長,一會兒又改短,細致到令人發(fā)指。看看如今乾隆諸多龍袍的拍賣價就知道了,起步動輒百萬,其中有件還曾在2006年拍出過1468萬的天價……說到底,清代龍袍之所以被后世如此追捧,是因為此時期的龍袍紋飾是集歷史傳承、織造工藝、紋樣組合、蘊含寓意等之大成的織繡藝術品中的珍寶。如今,龍袍紋飾雖不能再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其所承載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仍煥發(fā)著無限活力。尤其近幾年,“國潮”之風盛行,這些吉祥紋飾被越來越多的國貨品牌挖掘,并融入新技術、新潮流,呈現(xiàn)出令人驚艷的設計力和創(chuàng)新力。比如,值紫禁城600周年之際,高爾夫服飾領軍品牌比音勒芬聯(lián)合故宮宮廷文化推出聯(lián)名系列——
以康熙、乾隆的龍袍為靈感源泉,提取“二龍戲珠”、“龍翔鳳翥”、“鳳凰戲牡丹”等設計元素融入到現(xiàn)代運動服飾。以衣為語,傳播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中國時尚。
來,一起來鑒賞下比音勒芬是如何將傳統(tǒng)紋飾與現(xiàn)代潮流完美結合的:根據(jù)品牌屬性將龍袍上的“二龍戲珠”創(chuàng)新為二龍各執(zhí)一支高爾夫球棒,令人忍俊不禁,且融入自然,毫不違和。
中式騰龍與西方流行的小飛船星球碰撞結合,非常吸睛;底部以江崖海水紋為元素,寓意福山壽海、龍騰虎躍。整體以龍為主打造型,同時將寓意福山壽海的江崖海水紋化繁為簡,與吉祥云紋相互穿插搭配,寓意吉祥如意、萬事升平。
女裝圖案設計也很出彩:
這款感覺超贊,穿越古今,將傳統(tǒng)的龍、鶴、祥云等元素與西方寓意美好的天使和科幻飛船結合,靈趣生動,寓意富貴平安、圣潔善良。
環(huán)繞鳳身設計有龍袍十二章紋中的宗彝、火以及西式小飛船、歐式紋欄等元素,代表著中西方共同奔向美好之境,寓意美好自由、福壽綿長。
類似的龍袍紋飾創(chuàng)意圖案在比音勒芬故宮宮廷文化聯(lián)名款中還有很多,感興趣的朋友可移步當?shù)貙嶓w店了解。
說實話,看到這些傳統(tǒng)吉祥紋飾借由當今設計煥發(fā)出新生機、新活力,真的感到由衷開心。
一是感慨國貨品牌的精進,在品質和審美上越來越好;
二是近幾年“國潮風”大熱,這背后其實充分體現(xiàn)出了設計師和消費者對咱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和熱愛,多好的事兒啊。
啥?你問這和我有什么關系?
呵呵,關系大了,忘記咱們號是干啥的了嗎?
咱是光榮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者呀,我驕傲!
-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