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于陜西臨潼驪山北麓,始建于秦王政元年,秦二世二年竣工,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帝陵。
秦始皇陵尚未考古發(fā)掘,內(nèi)部情況不得而知,但從文獻(xiàn)中我們窺斑見豹?!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馀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jī)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jī)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攻入咸陽,將完工才三年的秦始皇陵付之一炬。
現(xiàn)代探測表明,秦始皇陵封土呈覆斗狀,基部南北長350米,東西長345米,經(jīng)過2200年的侵蝕和破壞,現(xiàn)高87米。地宮在封土堆平面以下35米,矩形狀,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高15米,頂部應(yīng)繪有天文星象,一方一圓,蘊藏著中國人天圓地方的樸素宇宙觀。
1.地宮有幾道墓門?
秦始皇陵地宮墓門道數(shù),《史記》中早有記載: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fù)出者。司馬遷說到中羨門,又說到外羨門,內(nèi)羨門的存在不言自明,那么地宮至少有三道門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中羨門用了“閉”,外羨門則用了“下”,這說明中羨門是可以橫向開合的活動門,是石門的可能性大,否則就有可能被封閉在里面的工匠所破壞;外羨門是自上向下,卡在兩壁夾槽中,關(guān)閉后就無法開啟的石門,否則難以抵擋閉合時的巨大沖擊力;內(nèi)羨門則可能是模仿秦始皇生前起居宮殿,能橫向自由閉合的楠木門。
2.地宮為木質(zhì)還是石質(zhì)?
考古勘探證明,秦始皇陵地宮為豎穴式,有石質(zhì)外殼。戰(zhàn)國時期國君陵墓,地宮多是木槨,最高等級的葬具也不過是“黃腸題湊”,這與秦始皇陵地宮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如果秦陵地宮是先建好木槨,再在槨上砌筑了石板,這就與秦陵建造主持者之一的李斯所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有沖突,李斯對地宮構(gòu)造了如指掌,加之是向秦始皇匯報陵墓的建造,定不會摻假。按李斯所言,可推斷秦陵地宮是密封的、內(nèi)有巨大空間,甚至可能是巨型地下崖洞,不然如何能完成秦始皇“旁行三百丈”的命令?是誰突破了時代的局限,建造了如此巨大的地宮,如何完成封頂?又如何確保在百萬立方夯土的重壓之下不會垮塌?一切的一切,仍是謎團(tuán)。
3.始皇遺體是否完好?
以《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已挖到了極深處,穿透了三層地下水脈,為防止地下水的浸透,地宮灌注了銅汁,建造了銅槨。那么,存放始皇尸體的棺槨肯定密封性極好,尸體穿著金縷玉衣,加上地宮里彌漫著汞蒸氣,長明燈慢慢耗盡了殘存的氧氣...這些都有利于尸體的保存。但是,從秦始皇病死沙丘到返回咸陽入葬,期間兩個多月,且在炎熱夏季,尸體早已發(fā)生腐敗,以至于趙高不得不裝入鮑魚以掩蓋尸臭。這樣說來,腐敗的尸體,加上2200年的風(fēng)化,始皇帝的遺體保存如何,難有定論,化為白骨的可能性極大。
最早盜掘秦始皇陵的是項羽。
《史記》借劉邦之口,罵項羽掘始皇冢,私收其財物?!稘h書》記載:秦始皇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三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梟雁...項羽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棺槨。
民間也流傳著項羽盜始皇陵的傳奇故事。項羽入關(guān)后,命英布挖掘秦始皇陵,地宮大門打開時,射出無數(shù)箭矢,又飛出怪鳥、跑出怪獸,咬傷咬傷士兵無數(shù)。英布不敢進(jìn)入,項羽大怒,親率士兵沖入。至地宮內(nèi),卻被眼前的景象震驚,只見星光燦爛,山巒起伏,草木青翠,這不是函谷關(guān)嗎?項羽帶兵往前沖擊,又是一陣亂箭射來,最終只能退出地宮...
上世紀(jì)50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對秦陵進(jìn)行鉆探,留下了10萬個鉆孔。勘探資料表明秦陵的封土沒有出現(xiàn)局部下沉的跡象,夯土層也沒有大的變動,整個封土堆上僅有兩個直徑1米、深9米的小盜洞。假如當(dāng)年項羽真以30萬人挖掘秦陵,怎會是今天這般模樣?《漢書》的記載同樣難圓其說,既然項羽燒毀了地宮,始皇帝的棺槨和尸體定不能幸免,為何沒有對尸體作處理的記載?以項羽的性格,絕不會一把火燒掉了之,只會比伍子胥更加瘋狂。
除正史記載的項羽盜秦始皇陵外,地方志還記載了后趙的石勒石虎叔侄盜掘秦陵。兩人在一番周密鉆探挖掘后,鬼使神差地打開了通往秦陵地宮的墓道,取下了墓門上安裝的銅柱數(shù)根,正當(dāng)要往深處挖掘時,被守陵人發(fā)現(xiàn),兩人背著銅柱落荒而逃。另據(jù)當(dāng)?shù)卮迕窨谡f,道光年間,秦始皇陵封土半山腰被暴雨沖出了一個很深的大洞窟。消息傳到了一個外號叫“白狼”的土匪耳中,他立即率人前往,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洞窟徑直通到了秦陵地宮?!鞍桌恰睅吮I出大批珍寶,溜之大吉。
以上的記載和傳言,漏洞百出。石勒和石虎是十六國時期的后趙皇帝,怎會輕易干盜墓勾當(dāng),更何況是盜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這仿佛是站在萬人叢中大喊“我盜墓,我作死”。退一萬步,以兩人的力量,怎能輕易打通墓道?墓門上的銅柱還被取下數(shù)根?當(dāng)年項羽的千軍萬馬都對秦陵無計可施,他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是蚍蜉撼大樹。
更可笑的是,秦始皇幾十年處心積慮建成的堅固陵墓,一場暴雨就沖出個大窟窿,不堪一擊,要命的是窟窿還直通地宮。真是這樣,從秦至清,2000年老天不知下過多少暴雨,這樣的洞窟也不知出現(xiàn)了多少回,哪輪得上清朝的“白狼”來撿漏?墓內(nèi)早就空空如也了。
可以肯定,秦始皇陵作為一座亙古未有的超級帝陵,自建成之日起,歷代盜墓賊就對其虎視眈眈。但在如此“巨獸”面前,只能望洋興嘆,不戰(zhàn)自敗。秦陵地宮并未被破壞,始皇帝也安穩(wěn)地沉睡在自己的“萬年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