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重慶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從秦漢時期到南宋之前,重慶名聲不顯,地位不顯要。但是南宋時期重慶成為了一座明星城市,不但是軍事之城,也是重要的長江上游重要的商貿城市,這種轉變是如何發(fā)生的?
先來說說從秦代到宋代之前的重慶,這一時期的重慶范圍很小。根據(jù)一些學者的考證,作為與秦同時期在巴蜀兩地建造的城市,當時蜀郡古城分筑太城、少城,兩城合計不到4平方公里,郡治少城僅1平方公里多。
巴郡在物質條件上不如蜀郡,繁華程度無法相比,中央政權重視程度也有所不同,江州城垣不可能會超過“與咸陽同制”的蜀郡,所以隗瀛濤先生就認為江州城垣不會超過成都少城,最多只有1平方公里。董其祥認為張儀城在兩江半島,中心在朝天門、望龍門、千廝門到小什子之間,方圓不過 2 平方公里。
三國時期江州城范圍的擴張有了比較詳細的數(shù)據(jù)記載,“周回十六里”,東漢一里相當于今天的433.56米,可計算出李嚴城圍6936.96米,城周約7公里左右,大城的修筑是對前代南城的增筑,使城區(qū)面積得以擴大。南線起沿江至南紀門,北線大致為大梁子、人民公園、較場口一線,約有2平方公里。想要了解重慶的過去,可以看看下面這本書。
帶著文化游名城:老重慶記憶
劉飛濱
社會科學
免費閱讀
隋唐乃至北宋都是大一統(tǒng)時代,數(shù)百年間內陸晏然安定、天下景平。所以內陸軍備廢弛,地處內陸的重慶,戰(zhàn)爭時期在軍事地位上就不及巴蜀東部之夔州(夔州憑高據(jù)深,實水陸之津要,丁謂曰:夔城所以堅完兩川,間隔三楚。
另外,隋唐時期都城是長安,這一時期巴蜀與外交聯(lián)系的主要方向有兩個:一條是川北通往陜西的北線——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進入陜西之后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四條道路通往首都長安。另一條是連接巴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經(jīng)濟中心的東線——長江航道。由于隋唐時期物質、人員往來仍以貢賦、仕宦游學為主,且受到國家政治中心位于北方的影響。巴蜀官方對外交通仍以北線交通為主。
也就是說重慶擁有長江航道并非一個和現(xiàn)在一樣是一個優(yōu)勢,處在長江航線上的渝州,此時的軍事地位不及夔州,政治地位不及成都,甚至不及涪州,僅僅作為沿江可以??康钠胀ㄋa頭。
到了南宋時期,都城從北方的開封轉移到南方的杭州,四川主要城市交通聯(lián)系由成都通關中陸路轉變?yōu)楦嘁揽克泛竭\,重慶長江上游水路樞紐的位置優(yōu)勢得到凸顯。城市兩江商販舟楫往來,千帆并立,古城正開始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多功能交織的城市逐漸向以商業(yè)為主的城市演進。
尤其到了南宋晚期,因為蒙古進攻南宋,重慶地位更加凸顯,為抗擊蒙古軍隊入侵,重慶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規(guī)模筑城。明王朝建立之后,重慶成為其加強對川東、貴州一帶的倚重和屏障,在軍事重鎮(zhèn)基礎上,城市工商業(yè)進一步發(fā)展,重慶成為了全國著名的三十幾個城市之一。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清末重慶開埠,后來又成為陪都,再成為直轄市,一步一個腳印,發(fā)展為川東第一城,其基礎是在宋代奠定的。說白了是因為經(jīng)濟重心南移完成后,重慶的地位得以空前提升的,能夠把長江航運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近代,長江上游湍急的水流被近代輪船所克服,這種水運優(yōu)勢得以獲得更大程度的發(fā)揮,促進了重慶進一步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