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內有水銀做成的百川江河大海,流動不止??脊艑<覀?yōu)榱烁闱宓貙m水銀的真實性,在1982年和2002年,由國家地質部門分別采用土樣測試和遙感、物探等新技術對秦陵進行了測量,證明秦陵地宮內的確有水銀存在,而且含量很大。就揮發(fā)到封土中的汞異常反應區(qū)來說,有12000平方米。有關專家推算地宮內汞含量有可能上百噸。
秦始皇陵地宮為什么要用大量水銀呢?水銀是一種極易揮發(fā)、在常溫下呈現液態(tài)的金屬,揮發(fā)后的汞蒸氣含有劇毒,所以,有關專家認為地宮中的水銀可能是用來防腐防盜的。另外,《史記》中記載,齊桓公、吳王闔閭死后,都在墓中以水銀為池。所以古代墓葬中放置水銀可能是一種葬俗,它一來防腐,二來表示地理之象。
那么,大量水銀是從哪里來的呢?自然界中呈游離狀態(tài)的水銀非常稀少,一般都是通過含有硫化汞的礦石中人工提取。古人常用水銀制造鎏金青銅器,但同時又用水銀來煉制丹藥。《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蜀有一個叫清的寡婦,因煉制水銀而發(fā)家致富,已富可敵國。十分迷戀尋找長生不死之藥的秦始皇認為她是一位貞節(jié)婦女,以客禮相待,還為她修了一座'女懷清臺'以表彰紀念。
在距離秦陵約100公里、被稱為歷史上有名的'太極城'的陜西省旬陽縣,有一個青銅溝,考古專家在這里找到了大小1000多個古礦洞,其中出土的戰(zhàn)國至秦漢時的采礦工具證明了旬陽縣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開采汞礦使用水銀了。旬陽縣在歷史上屬于巴國范圍,秦統(tǒng)一后設立巴郡,所以有關專家推測,巴蜀寡婦清也可能是旬陽縣人,她煉制的水銀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秦始皇陵,這才得到了秦始皇的表彰獎勵。
還有人認為水銀可能來自今天的重慶、貴州、湖南交界之地,那里也發(fā)現有大量古礦洞,但據相關專家考證,這里應是在唐宋時期才開始煉丹,時代上晚于秦1000多年。因此,秦始皇陵地宮的水銀很有可能就來自于較近距離的巴郡即旬陽縣這個地方。煉制好的水銀經人背馬馱,經過秦嶺大山中的子午道、庫古道等幾條路運往秦始皇陵。
來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導游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