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語被各個國家的愛好者們追捧。
追溯漢字的歷史,它最早出現在陶器上。不過這個符號有沒有特殊含義,我們無從得知,看法最多的還是大概混淆的概念。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漢字最早是甲骨文,由此得出中華文明只有3600多年,筆者認為他們根本不了解歷史。
世界上有四大古文明,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斷代的文明。早在8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上面詳細記載著文字符號。
含義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一點:這是祖先交流記事的方式。
漢字的起源已經至此,關于文明的傳承自然不用多說,那么筆者想問:你們又有什么理由和依據否定中國的文化?
事實勝于雄辯,對于羅塞塔石碑的解讀,恰恰證明了華夏文明和漢字文化的魅力與獨特。
這塊石碑被珍藏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是古埃及王國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物,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石碑上面刻畫著密密麻麻的文字符號,困擾了西方學者二十余年,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將其翻譯出來,誰曾想最終被“漢語”邏輯成功破解。
羅塞塔石碑
拋開漢語文化的特性不言,我們先來聊一聊這塊石碑,它到底有沒有被解讀的必要?
這塊石碑的具體名字人們無從得知,因為發(fā)現于羅塞塔,所以被賦上了這樣的名字。
十八世紀末期,拿破侖率軍進攻埃及。一位將軍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在此地設立營地進行駐扎,隨即開始進行挖掘。
工人發(fā)現后,隨即上報給將軍。
這位將軍的父親是帝國文史的研究專家,個人受過這般環(huán)境熏陶,超強的第六感告訴他該石頭一定不一般,他便將其收藏起來。
戰(zhàn)爭持續(xù)了兩年之久,直到將軍重新回到法國,這塊石碑才得以現世。
石碑在戰(zhàn)亂中遭到了破裂,預估丟失的部分為三分之一。可即便如此,它的高還是來到了1.1米,寬75厘米,厚28厘米,由此可見其歷史價值絕不一般。
除了石碑本身的壯觀,最令人好奇的還是它上面的碑文。
據初步判斷,石碑的碑文總共有三段,有說是古希臘文字的、有說是古埃及文字的,反正不管是來自哪里,他們都無從下手。
拿破侖看到后有些震驚,委托帝國的科學家們進行研究。
經過商議,他們決定把石碑上的文字標識進行“復制”,價值如此巨大的石碑不容有失。
在石膏打制下,這些文字標識被制成了圖片,被科學家們拿在手里隨時研究,石碑的原件則被放在收藏館保存。
石塊還沒有流傳給后人,拿破侖就遭遇了滑鐵盧,羅塞塔石碑最終被英國人搶走。
兩國人對于這塊石碑的看法都一樣,但碑文仍然無法破譯,只不過是將其換了個地方保存。
在英國歷史學家們的呼吁下,羅塞塔石碑更是被列為了大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漢語破譯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羅塞塔石碑的研究再次被提上日程。
因為古埃及和古希臘的文字都已經失傳,他們再怎么努力都是毫無頭緒,直到名叫維斯頓的學者出現。
在對古希臘文字研究后發(fā)現,上面的碑文很可能記述的是法老頌詞公告,大概時間為公元前198年。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沒能領略出象形文字的內涵。
這種情況下,有位史學家提議研究同時期的古中國文字,說不定會有所突破。
該史學家名叫商博良,是法國一位著名的歷史學教授,隨即帶領自己的團隊投入到漢語文化的研究中。
作為現在全世界唯一在使用的同時表音以及表意的文字,同時期的漢字文化為他們提供了解讀思路。
前后歷時兩年之久,他們最終確定了古埃及文字的大概邏輯:表意、表音和限定。
特別是埃及文字部首的字符,和中國的偏旁并無太大區(qū)別,難道這也是一種象形文字嗎?
有了這個基礎,關于石碑文字的解讀自然不在話下。前后歷時了三個月,史學家們終于弄清了碑文的大意。
密密麻麻的字符,均記載著古埃及各個時期的法老名字,供后人們參考和研究。
如今這塊石碑仍然被珍藏在英國的博物館,即便世人在呼吁著將其歸還到埃及和法國,但他們拒絕聽取這樣的聲音,因為他們明白羅塞塔石碑的價值不菲。
笑侃人世間
看到這里,筆者最為驕傲的還是生在中國。
我們有獨一無二的華夏文明、文字,我們更是生活在一個沒有戰(zhàn)爭,充滿和平的國家,何其有幸生于華夏,可為什么部分“有人心”還在對中國的文化進行詆毀?
答案只有一個,嫉妒心在作祟,但這就能改變中國文明在歷史中的地位嗎?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踏星斗飛過世紀之交,駕神舟立于強國之林。
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流長,它是華夏民族的“根“與“魂”。不管在什么時候,我們都要承擔起傳承文化的責任,汲取母語精華,一起書寫新的時代篇章。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