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不少偈語預(yù)言,最為人熟知的恐怕就是羅真人贈給徒弟公孫勝、以及智真長老贈給徒弟魯智深的那幾句——“逢幽而止,遇汴而還”,于是公孫勝在梁山平定王慶后臨近汴梁時跟宋江告辭;“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于是魯智深在錢塘江見了潮信圓寂。
不過,水滸中還有另外一首預(yù)言詩,最容易被人忽視。預(yù)言公孫勝和魯智深命運的偈語我們比較熟悉,是因為他們二人自己說了出來,作者借他們的口向我們作了解釋;而今天要說的這首預(yù)言詩與宋江有關(guān),梁山108將人人都看過,卻僅有一人讀懂了,因而善終。
宋江征討遼國獲勝,返軍途中,魯智深向宋江提出要去看恩師智真長老,宋江聽說有這個活佛在世,便要帶著眾多好漢跟魯智深一塊去——這是發(fā)生在《水滸傳》第89回的情節(jié),值得注意的是,末尾作者點明了,宋江眾人此去將會“一語打開名利路,片言踢透死生關(guān)?!?/span>
第90回《五臺山宋江參禪,雙林鎮(zhèn)燕青遇故》的情節(jié)里,宋江眾人見到了智真長老,長老第一句話便是:“徒弟一去數(shù)年,殺人放火不易。”魯智深在外面是橫行天下的梁山好漢,在恩師面前,他卻默然溫順得像一只小貓。宋江連忙岔開話題,說了些奉詔盡忠的場面話。
就是在這一次會面中,宋江多次求智真長老指點迷津:“今者拜辭還京,某等眾弟兄此去前程如何,萬望吾師明彰點化。”于是,智真長老便寫下了這首預(yù)言詩交給宋江,并且告誡他說,這是你一生之事,可以收藏起來莫要忘記。奈何宋江看了一遍后,半點不明白意思:
當(dāng)風(fēng)雁影翩,東闕不團圓。只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
智真長老自然不可能把偈語說透了告訴宋江,宋江只得和魯智深等人下山了。這里有個小細節(jié):宋江看了一遍不懂就讓長老給說清楚,魯智深卻把長老給他的那句偈語“讀了數(shù)遍,藏在身邊”。顯而易見,魯智深反倒比宋江更有慧心。而宋江下山后,立刻把這首詩傳閱眾人。
盧俊義、公孫勝等接著宋江,108人都來看了這首預(yù)言詩,連公孫勝也不能破解,最后是蕭讓說了一句:“禪機法語,等閑如何省得?”此事不了了之,然而在場者真沒人看懂嗎?有的,此人就是浪子燕青。隨后發(fā)生的故事里,我們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一個精妙安排。
因為眾人再度啟程很快就到了雙林鎮(zhèn),燕青恰好遇見了自己的一個故人,此人看似只是個閑士,名字卻很有意思:他叫許貫忠。眾所周知,《水滸傳》是羅貫中與施耐庵合著,而書中竟然出現(xiàn)了假借作者之名的人物,這絕不是偶然,而是作者現(xiàn)身書中,為好漢們說法。
燕青暫時離開了隊伍,去許貫忠莊上住了幾天,贊嘆那是個“桃源”之地。許貫忠聽了燕青說的那句“去京師討出身”的話,淡淡一笑:“小弟念頭久灰。兄長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尋個退步。自古道:‘雕鳥盡,良弓藏?!毖嗲嘤浵铝?。反觀宋江,來了雙林鎮(zhèn),卻還未悟。
征王慶后,燕青又在秋林渡射雁(當(dāng)風(fēng)雁影翩,東闕不團圓),惹得宋江責(zé)備了他一番。王慶之后緊接著便是方臘,梁山好漢正是在征方臘后損失大半,眼見得是“雁影翩”后眾人不能在朝堂上團圓!宋江你“只眼功勞足”,可還記得雙林鎮(zhèn)?那才是你真正的福壽永全隱居之地。宋江是不記得了,燕青卻記得,他挑著擔(dān)兒離開,最后得了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