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jié)氣棗花香,棗花九首,忽憶故園樹,棗花色正新
芒種節(jié)氣是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夏天的第三個節(jié)氣,也是標志著盛夏仲夏的來臨。芒種最重要的農(nóng)業(yè)景觀,就是麥收和夏水稻的種植。所謂棗花開,割小麥,就是應(yīng)對這一時段的農(nóng)村諺語。當(dāng)樹上的棗花開了的時候,也該是收割麥子的季節(jié)。所以這一章節(jié),我們談一下夏花芒種之花,棗花。
棗在我國的記錄就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由于棗子是木本,且容易貯藏,和其它水果相比,更有糧食的價值,所以自古就是上品,最初的國家和王朝祭祀,都要用上棗,而品質(zhì)好的棗更有藥用價值。所以在漢代很多神仙傳說里,會說迷失在山林的人,往往會遇見神仙和棗樹,只要一兩顆就可以讓他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死。這實際是饑荒的潛意識。因為人類從存在開始,都在和饑餓做著斗爭。
棗花開在夏天,只有熱愛土地的人,才知道棗花對于豐收意味著什么。所以城市里的人很少看見棗花,但是棗花是田園記憶中不能忽略的成分,因為它雖然細小卻別有一種蜜樣的芬芳。
野棗花含新蜜氣,山禽語帶破匏聲。
垂鞭晚就槐陰歇,低倡閑沖柳絮行。
——唐·白居易《壽安歇馬重吟》
這首詩雖然寫的是初夏,或者野棗花在山林自然之間,開得稍微早些,所以白居易在騎馬回故鄉(xiāng)的時候,聞到了初夏棗花的芬芳。
只有熟悉棗子和鄉(xiāng)村生活的,才會分辨出棗花特殊的清甜,而白居易恰好童年和少年就是在山村長大,這樣的生活讓他一生都熱愛土地和植物,在詩人,官僚之外,他還是唐朝著名的園林專家和農(nóng)業(yè)專家。
你可以想象他在槐蔭樹下打尖的場景,呼吸里是棗花香氣,更催促他快馬加鞭,撲向故鄉(xiāng)。
四月南風(fēng)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xiāng)。
——唐·李頎《送陳章甫》
農(nóng)歷的四月五月,正是小滿芒夏,麥秋麥收的季節(jié),田野里南風(fēng)吹起金色的麥浪,棗花在樹上,梧桐正在展枝葉,此時送別好友,已經(jīng)可以看到對方心中的惆悵。麥子黃了,棗花香了,最美的夏天卻要遠行,一出門你準會想家。
無論外面有多少青山綠水,你都是過客,只有在家鄉(xiāng),那金色的麥田和棗花的香氣才真正屬于你,你雖然辛勞但是有著家園的恣意??!
不過夏天出門,對于游子來講的確是個苦楚的事,因為氣溫高,路程奔波,還要面對各種不適和風(fēng)險。身后是父母家人在田地里收割,多少游子是含淚踏上遠方的路程,是愧疚,是無奈,是一出門就有的無盡鄉(xiāng)愁。
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
長槍江米熟,小樹棗花春。
——唐·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
李賀剛剛當(dāng)官,就回憶故鄉(xiāng)的棗花季節(jié)。因為京城對于年輕的官員來講并不友好,進士尚且要坐幾年冷板凳,可憐李賀因為父親的名諱連考試資格都被剝奪,好容易謀了小職位,那也是升職無望的冷板凳。才氣沖天的李賀自然覺得像囹圄。
他的家鄉(xiāng)在許昌,此時,已經(jīng)是江米成熟,棗花飄香的季節(jié)。他在京城里吃著因為必要節(jié)儉才能度日的飲食,哪里能不懷念這故鄉(xiāng)的米香和棗花香氣呢?
那故鄉(xiāng)的棗花雖然在夏天,可是正是它的春光啊,李賀活得非常短暫,沒有等到他生命的春天,只留下靈魂的詩卷。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宋·蘇軾《浣溪沙》
43歲的蘇軾任徐州太守,只是這年整個春天都持續(xù)大旱。古代儒家官員雖然不信鬼神,但是大旱之年,也會遵循古老的祈雨風(fēng)俗,帶領(lǐng)百姓去郊外山林求雨。求雨之后,雨水降落,旱情緩解之后還要還愿謝雨。這是地方長官和人民心連心,對抗災(zāi)難的一種精神紐帶。
所以這首浣溪沙是寫在夏天謝雨的途中。可以看到整體還是輕快的,但是二十多里山路,雖然前后都有人魚貫跟從,途徑遙遠,且中午吃飯還喝了點酒,這感覺就有些疲憊了。
但是這疲憊當(dāng)中,蘇東坡還是興奮的,因為鄉(xiāng)村還在有序地忙碌,路過鄉(xiāng)村時,低垂的棗花落滿了頭巾和衣裳,聽見紡車的聲音嗡嗡不止,有農(nóng)夫在路邊的古柳下買著鮮嫩的黃瓜。
當(dāng)然出行是以不擾民為主,然而漫長的行路還是忍不住口渴,所以他還是敲門想喝一點茶水。
那么棗花有個特點,就是密集開放,隨開隨落。普通棗花和果實的比例是100到幾百朵小棗花才有一個可以結(jié)果。這是棗樹在自然中演變出的生存和延續(xù)方法,用多花的方式保證授粉完成,而棗花獨特的香氣也會吸引蜜蜂前來幫忙授粉。
所以棗花雖小,但是密集壯觀,香氣清冽。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惟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只空枝。
——宋·王曙《詩一首》
這是正面歌詠棗花的詩,棗花雖然小,但是可以長出累累果實,桑葉看起來柔弱,卻能為蠶提供營養(yǎng),產(chǎn)生堅韌的蠶絲。
這些農(nóng)村的樹木看起來不起眼,卻有大的功勞和用途。
只笑那牡丹,開出斗一樣的花朵,徒有好看,妝點枝頭,是能結(jié)果給人糧食呢,還是能織布?
這個也是謳歌了樸素勤勞的勞動人民,辛勞,實在,奉獻,真實,不像牡丹繡花枕頭,中看無用。
但是上文也談到了棗花并非各個能結(jié)果,是無數(shù)的花成就一顆果實。這也是棗花的奉獻精神吧。
忽憶故鄉(xiāng)樹,棗花色正新。
枝迎馌餉婦,香惹賣漿人。
纂纂飛輕雪,離離綴素珍。
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
——清·潘內(nèi)召《詠棗花》
這首詩盛贊了故鄉(xiāng)棗花之美。他為什么忽然會記得故鄉(xiāng)樹呢,實際芒種節(jié)氣就放在這里,這是夏天最農(nóng)忙的季節(jié),家家在田野里打麥插秧。
那低垂的棗花樹開花,下面有著去田間給丈夫家人送飯的農(nóng)婦,而棗花的清香也吸引著走街串巷的或者在村口擺攤的商人。
你看那棗花不斷落著香雪,已經(jīng)有小的棗子成型掛在枝頭。只是因為如今這麥秋天氣好,棗花也飛揚起來,仿佛跳舞慶祝豐收呢。
這里的秋是麥秋,是麥子成熟的夏美。
香來昧所自,即之還疑無。
翹首見崇柯,黃粟金紛敷。
瑣屑似巖桂,一一明鄂跗。
夕意月能媚,晨態(tài)煙為梳。
離塵絕搴擷,野蝶升徐徐。
飄英未及地,若將依我裾。
芬揚倘不遠,氣郁誰能知?
停鞭一為戀,至悅適靜娛。
——清·姚燮《車行棗花下》
這首詩看起來好像非常的拗口,但是細細看起來,卻是一首寫盡棗花之美的作品。
我將車停在了棗花之下。棗花的香氣來自于棗樹林,但是當(dāng)我靠近的時候,香氣仿佛淡了。于是抬頭看見棗花,那金色的棗花綴滿了枝頭。細碎的棗花像桂花那么小,卻一顆顆附著在枝干上。這樣的幽姿,月籠煙梳,很少有人看到啊。
正是棗花離都市遠,所以很少遭到攀折,我看見野蝴蝶慢慢飛上枝頭。而棗花頻頻落下,落滿我的衣裳,仿佛留戀我一樣。
如果不是棗花的芬芳,我何以能找到它,我停下車馬,靜靜站在棗花林里,享受著這別人難以想象的愉悅啊,靜美,快樂!
這讓我都心生羨慕,飛花滿身,香氣繚繞,比落紅不知道要清雅芬芳多少倍。
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聲中艾葉長。
初夏心情無可說,隔簾惟愛棗花香。
——當(dāng)代·葉嘉瑩《雜詠四絕》其一
葉嘉瑩是我國當(dāng)代著名的詩詞學(xué)者,她一生教書育人,與平淡堅持中見她的光芒和真心。
這棗花無疑代入了她自己的生平思想和感情。比起火紅的石榴,尖銳歡快的布谷聲,她更愛夏天里沉靜的棗花香,隨風(fēng)潛入夜,潤心細無聲。
教書育人,要的不是容顏鮮艷,但是持久的心靈的芬芳,她弟子學(xué)生滿天下,她卻比桃李更低調(diào),是一樹芬芳的棗花。
棗花西院。弄語閑鶯燕。已是聞聲情不淺。況道恁時相見。
尊前別有風(fēng)流。三生同夢揚州。剪取吳淞江水,輸他一段凝眸。
——現(xiàn)代·陳方恪《清平樂·棗花西院》
經(jīng)歷歲月的人,會獨愛棗花的芬芳,那是故鄉(xiāng)少年的記憶。多少年后,朋友相會在棗花院落,聽到聲音就已經(jīng)激動,見面的喜悅,那是難以言表。棗花香氣彌漫,連接了歲月,人生一杯醇酒,此時真還不是牡丹可比。只有棗花啊,棗花,才能無愧做歲月感情的見證人!
又是芒種時節(jié)棗花香,你看見過棗花嗎,你聞到過它的芬芳嗎?你想起哪些人,哪些事?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