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老”。
意思是三歲時候養(yǎng)成的性格,就已經(jīng)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性格。但絕大多數(shù)的人會對三歲之前,甚至五歲之前的記憶很模糊……那么究竟是誰“偷”走了我們的記憶?
大腦是一個極為精密的器官
首先,我們得知道,大腦是一個極為精密的器官,是人體的指揮中樞。
關于我們人類的記憶原來存儲有這樣一種主流看法:記憶被保存在神經(jīng)元與神經(jīng)元的連接處,神經(jīng)元與神經(jīng)元靠突觸連接,所以記憶大概就保存在突觸這個位置,被編碼在蛋白質之中。
人在剛剛出生時,由于人體構造的原因,剛出生的嬰兒頭部是發(fā)育不健全的,在出生后的一年半時間內,嬰兒頭部內的突觸會短暫的增加,而且是巨量的,也就是神經(jīng)元與神經(jīng)元的連接會增多,這幾乎是成年人的兩倍。
為什么會增加那么多?
人一共有三種記憶方式,第一種就是瞬時記憶。就像我們坐車時路過周圍的環(huán)境,都不會被記住。但是路上突然跑出一個人,我們會第一時間注意到他,這就是第二種短時間記憶。那么第三種記憶就是長時間記憶了,比如背下一個單詞,或者去年的生日很開心,這都是長時間記憶的能力。
而3歲之前的嬰幼兒大腦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大腦的功能還有很多不足,到了發(fā)育后完全才會有記憶。因此嬰幼兒記憶力差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也有專家反駁了這種觀念,提出了人的記憶其實是變成了潛意識的觀念,而我們后天的性格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結論
究其原因,也是因為那段時間是我們一生中成長最快,于成年人不同,幼兒對自身意識和對世界的學習,在那他們小腦袋瓜里,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知識的轟炸和裂變式增長……
小時候很多瑣碎的事情都記不太清了,但有些事仿佛剛剛發(fā)生一樣清晰……
如意粑粑愛如意
準奶爸一枚,從0學習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