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
在德爾斐智慧神廟上鐫刻著一條箴言:“認識你自己”。
這條格言啟示蘇格拉底自問:什么是哲學(xué)?自答:“認識你自己”。
印度諺語:認識你自己,你就能認識整個世界。
我在哪里,到何處去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化延伸,而對自我內(nèi)部世界的認識卻相對滯后了,甚至迷失在赤裸裸的物質(zhì)世界里。世上最難認識的是自已,最難回答的是“我是誰”,認識自我是人類的終身課題,像人的影子一樣,無論你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兒童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樣的,無我無物,專注一心
德國哲學(xué)家恩斯特·卡西爾說:“從人類意識最初萌發(fā)之時起,我們就發(fā)現(xiàn)一種對生活的內(nèi)向觀察伴隨著并補充著那種外向觀察。人類的文化越往后發(fā)展,這種內(nèi)向觀察就變得越加顯著”。人是有自我意識的動物,人類從誕生那刻起,在思考宇宙的時候,也開始了思考自己,自我意識的覺醒把人與其他動物區(qū)別開來。人能夠意識到“我”,并不意味著就對“我”有了確切的認識和理解,一切哲學(xué)與宗教都對“我”情有獨鐘,孜孜不倦地思考探究,說明了人類對“自我”的認識永無止境,人的自我認識也會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發(fā)展著。
缺憾也是一種美,也是現(xiàn)實
人是一件上帝未完成的作品。物質(zhì)與精神上的背離與差距,迷失的人們更強烈地質(zhì)問,“我是誰?”、“為什么活著”等。在人類自我認識史上,這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回答永無答案的問題。任何先哲認識的“我”都是一種特殊的時代注解,都不是“自我”的全貌和原有,也正是這種“缺憾”美,它吸引著人類在不斷進行著自我塑造和創(chuàng)新,賦予了人類一種精神上的萬有引力,人對外部世界的外向認識沒有止境,人對自我的內(nèi)向認識同樣沒有止境。
戴著面具跳舞,活在別人的世界里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所謂的知識、經(jīng)驗、倫理等規(guī)范塑造著,被驅(qū)動著去做很多事情,然后再自以為是地按照自我標準驅(qū)動著別人。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確,是否是我們真正愿意做的。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在戴著面具跳舞,活在自己的虛榮心下,活在為別人的掌聲里,我們感到了心累,我們不禁要問,我要到哪里去,我為何而活。
我們長大了,每個人都是一個復(fù)制品
是什么擋住了我們認識自我的視線,就是世俗價值與自我局限。由于自從“我”出生的那一天起,上帝就把“我”的模子摔壞了,但是“我”卻被強制地放進了另一個叫“社會”的模子里,從小到大被父母的希望塑造著,被社會的規(guī)范束縛著,被人們的掌聲驅(qū)趕著,被自我的膨脹心迷惑著,由此,我們掉進了一個深井,成了一個自娛自樂自以為是的井底之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迷失了方向,欲望的雪球越滾越大,直到雪崩;在多元化的利益選擇面前,我們的眼睛被欲望遮蔽了,我們的本心被滾滾紅塵蒙蔽了,我們的心懵惑了,選擇越多的利益,我們的心靈負荷就越重,哪里還能振翅高飛,自由翱翔。
時光清淺,你本來很美
自我認識是沒有終點的,從哪里開始認識自己,從生理、心理、歷史、社會等角度認識自我,這只能認清我們的一部分,如果執(zhí)著于此,無疑于盲人摸象,也不能真正地認清一個真實的世界。站在哲學(xué)的角度,思想我們的思想,從“思想”中解放出來,從“初心”、“本心”重新認識自己,把心清空歸零,更能接近“自我”的原貌,還自我本來面目,讓我們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