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在一個概念上來講述這個東西,我覺得「這個東西」是大家應該在自己的行、住、坐、臥裡面去體會的,你就會知道這個神通妙用,他的這個背後力量在哪裡?這個能知能聞的這個力量在哪裡?就是你要在當下去體驗。
後來就有人建議,說不要覺得是你自己站在那裡,要覺得是某種力量讓你站在那裡,你可以稱他為「神」(當時還沒有「能知之力」的詞?。?/div>
換句話說,可以說是一種真如、一種心性、一種空性,某種力量讓你站在那裡,你就可以當作你就是「神」站在那裡。
後來他就去試驗,試驗了以後,發(fā)現效果很好,然後他跑回來跟大家說,他現在可以站著手術,8個小時都不會覺得累。
也就是說有了實際的體驗,而非是名詞上的、概念上的思考。
#先於能知之力之前到底是什麼?
安一心問:關於我在看這本書時,意識容易透過過去的經驗去解讀,有些可能經驗過了,但有些沒有,因此我們想要再向講師詢問
它本身就是不可能被體會的,但是尼薩迦達塔就是要指出來,「那個東西」就是你的思維心所無法觸及的,如果是思維心能夠觸及的,它就在能知能聞,你的覺知的範圍之內了。
本書就是要點破讀者這一點,就是你所有的修行、你所有的思考、你所有的理解,
包括:尼薩迦達塔的弟子當場聽到了,他覺得自己很有收穫,尼薩迦達塔就是要指出來你所有你覺得你穫得的收穫,你的頭腦思考的一切東西,都是在能知之力之後的,而不是能知之力之前的。
然後你要通過了解到,在能知之力之前的「那個才是」,從而放下之後的「這個東西」
我們?yōu)槭颤N放不下,我們覺得這些東西是你可以把握的,你可以操縱的,對吧?你覺得是你在做這個事。
但是呢,首先尼薩迦達塔他們的一般的指引首先是指出兩步,首先是指出你在做的事情並非是你真正在做,是能知之力在做,我可以再舉兩個小例子,讓大家有一些直觀的體驗。
#其實我們的日常並非是由自我所推動的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做一些事,是下意識做出來的,比如說出門,你想了很久你記不起來,是不是剛才鎖了門?
但是你會發(fā)現,其實門已經鎖了,你就會發(fā)現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是有力量自動在完成,並不是一定要有一個自我去推動它,對不對?
這是每個人都有經驗,其實就很容易在生活中,你就忽視了。但是呢,我們總是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自我在推動,這就是一種錯覺。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馬哈希的弟子,叫帕帕吉
(在國際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受訪者也翻譯過帕帕吉尊者的傳記)
帕帕吉有一次他夜路開車,然後他睡著掉,而且他是走山路。
你知道是走山路的話,你不自己把汽車的車燈打開,好好的看著路怎麼走,他是非常危險的,對吧?然後他走那個山路,他走完了以後,下山了以後,他發(fā)現他剛才其實是睡著了,然後他都不知道他自己是怎麼開過那條山上的。
人們往往不去重視,如果你真正去重視!你就會發(fā)現,
並不是「自我」去做每一件事情,
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你的頭腦先告訴你:
「我要決定了,我決定好了,我要怎麼怎麼去做,或是我要想一個什麼目標。」
其實是某種存在的力量在幫助你。
所以尼薩迦達塔的整個教法是
- 首先指出不是你在做
- 進一步呢,他要告訴你,真正的你呢,甚至是先於那種能知之力的
- 即便這種力量也不是真實的,因為真正的你,更先於這種力量。
這是他整個教法,那麼為了說明先於這個能知之力究竟是什麼?不得而已只能安一個名詞,叫做「究竟實相」。
#我們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在焦慮/恐懼什麼?套用這本書,又該如何處理呢?
這個是蠻難呢,因為每個人的習性都很重。
我接觸過很多修行人,即便看過很多書籍,上面他得到的結論,知道頭腦不是自己,頭腦是虛幻的,但是還是依舊很難克服。
因為你煩惱來了,你還是照樣煩惱。
因為很困難,所以必須要很堅決(相信頭腦的東西不是你自己)
以我自己來說,我比我五六年前好很多。
現在我也會起煩惱,但是我就不管他,但是我是能理解這些人的,要克服這個是比較難的。
#即使如同書裡所說,是否有些步驟可以克服這些難題呢?
並非是沒有步驟,而是難題取決於信心,首要必須你夠肯定+堅決(相信頭腦的東西不是你自己)
如果你認定了頭腦裡面的念頭不是你的話,這個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所認識很多人,讀了書,穫得當下的解脫,當下覺得很清涼,馬上他就會覺得這個東西是對的,他能意識到是對的,但是他回到生活中以後,他還是克服不了煩惱。
#那麼這種情況呢,其實是非常普遍的,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我覺得呢沒有必要一定要去解決,因為你想要追求一個狀態(tài),你想要追求一個沒有煩惱的狀態(tài),你心中你有這樣一個追求呢,最後你必然會穫得一個失敗的結果,你想一種很乾淨的紙,但是一張紙他本身就不是很乾淨。你在人世間生活,誰沒有一點煩惱,對吧?
應該要有更加敞開、包容的心態(tài),就是去接受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
自己本來就會起這些煩惱,然後慢慢的讓這種執(zhí)著逐漸的鬆動,漸漸的起的煩惱..即便起了煩惱也不會太執(zhí)著。
有些人讀了書,起了煩惱,馬上又起更多煩惱,說我為什麼要起這個煩惱,這本身就是煩惱。如果你先接受,這是煩惱,你不對自己有一個更高的要求,其實慢慢的「煩惱」就沒有力量了。
你接受了「我」就是會起煩惱的一個人,我在人間就是會遇到這些煩惱,漸漸的漸漸的你也就不煩惱了。就是先去接受接納,然後敞開,或許這樣一條路是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
#是否要放掉「相信有愛」這件事,「相信有善」這件事,放掉信念嗎?
首先這本書他講的是一種「究竟實相」,嚴格的來說,他是給那種靈修這條路已經要畢業(yè)的人,他是給畢業(yè)班的人要講的,所以即便不是畢業(yè)班的人,先看看畢業(yè)班在教什麼也是有好處的。
比如說「愛」也是一種力量,其實也是包括在「能知之力」裡面的。
可以說「愛」是「能知之力」的一個面向,所以他們這一派要分兩個層次來講:
(以下次「」序皆可對調,只是一種形相的需求)
要先講「愛」,先講「能知之力」,他要先講「遍在」的,照顧好一切生靈的,你可以叫他原初的神,這個「遍在」的,照顧一切生靈的,但是他最究竟的叫法是要告訴這個還不是,後面就是告訴畢業(yè)班的人。
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就是說崇尚「愛」也好或是臣服於「能知之力」也好,你不能說是一種錯的,只是取決於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程度去相信這個教法的哪一個部分。
#最後有沒有想要跟聽眾朋友講一下這本書還有什麼重點呢?
這本書的重點?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我們的序,其實我們已經把他的最關鍵的都點出來了。
然後我想提醒大家的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會去翻譯這幾本書,其實是因為我們很愛禪宗,我們本來是學禪宗的,就是大家要重視我們傳統(tǒng)的東西,(翻譯這本書並)不是說我們傳統(tǒng)的東西不如印度的東西,只是現在年代久了,沒有人能夠很好的解釋我們的那些祖師們到底在教什麼?所以我們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大家了解..古代禪宗的宗旨,像尼薩迦達塔他們這種教法是把禪宗宗旨明說出來了,在古代來說,就是「說破了」,為某一個人和盤托出(全然的教誨)
在古代禪宗呢一般不會這樣做,因為古代禪宗不這樣做呢,所以年代久了,大家都不知道禪宗在玩什麼。因為禪宗是不輕易說破的。
所以我們現在看一看印度(不二論)的東西,希望對大家,對我們的禪宗也能夠敞開一道門,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我們自己祖先的東西多麼的璀璨。
尼薩迦達塔自己也說,他覺得很多人來到這裡,覺得他在這個講法的過程中穫得了收穫,其實恰恰相反,我是要你們放掉一切,你覺得穫得了什麼,或是失去了什麼,本身的你認為真實的一種感覺,他都要你把他放掉,所以他講法是非常究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