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墨香猶存,千年真容如初,《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筆墨厚重,豪宕中又有妍秀,意態(tài)閑雅,凝練淳樸,這是一代文豪蘇軾所寫并書。
兩篇賦文合計共684字,這應(yīng)該是蘇軾所有傳世的書法作品中體量最大、而且是字數(shù)最多的一幅作品了。
傳遞了9個世紀,幾經(jīng)易手,經(jīng)過歷代收藏家的題跋,共計是11段跋文,30余枚鑒藏印,這也成為這件作品流傳的證據(jù)。后因溥儀帶到長春偽滿洲皇宮,1945年散失民間,后又在1982年被收入吉林省博物院。
紹圣元年閏四月廿一日,時年59歲的蘇軾在被貶謫嶺南的途中,途徑河南襄邑,風雨所阻,寫下這此長卷。自己在剛剛過去的元祐八年妻子王閏之離世,以及欣賞他的高太后亦駕鶴西去,江山改朝換代,哲宗執(zhí)政,蘇軾被哲宗貶謫。
從定州任上,貶至英州知州,又被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又去了更荒遠的儋州。蘇軾經(jīng)歷了一貶再貶,他顛沛流離的足跡走遍了大宋疆土。此卷作品落筆處,是風雨難測,也更是起落由命。
蘇軾創(chuàng)作的這兩篇賦文作品,文賦和書法的珠聯(lián)璧合,堪稱是“文翰和卷”。這“二賦”的書法用筆渾厚遒勁,結(jié)字極緊,墨色濃厚,意態(tài)閑雅,豐腴妍麗,奇正相宜,是蘇軾晚年的代表。黃庭堅曾經(jīng)這樣評價:“東坡書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
在所有的書體中,行書是蘇軾最擅長的,《黃州寒食帖》是蘇軾的分水嶺。自此之后,他早期偏瘦硬的字形開始向圓融轉(zhuǎn)變,筆畫間壓縮了留白,筆墨濃重結(jié)構(gòu)緊密,“筆圓而韻勝”。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蘇軾突破束縛,“吾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自由恣意,是他對生命的感悟,對人生的感慨,將宋代的尚意推向了極致。
蘇軾在《中山松醪賦》中以松木隱喻自己人生,松木本可作為棟梁之才,卻死于“斤斧”之間,成為照明取火之物。自己的才華埋沒在貶謫之路上,人生滄桑滿身風雨,無處為家。
《中山松醪賦》文賦蒼勁沉郁、書法起伏跌宕,將半生的飄零化為筆墨,通過線條點畫用瘦筆濃墨傾注而下,將自己這生命中的風雨融入到這寸余毫的筆墨里。
蘇軾的一生一直是在貶謫的路,他一路跌宕起伏便隨沿路的美景,他是心向陽無畏傷悲,我們在他的筆墨里看到的是他失意之后的灑脫,困頓中的嫻靜。
穿越千年通過《洞庭中山二賦》,可見蘇軾雅逸風骨。見字如晤,觀“二賦”則是與東坡先生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