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殺死一只知更鳥》,故事中的芬奇先生跟女兒說:“你要是不鉆進一個人的皮膚里,而且走上一走,…從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你就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 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Until you climb inside of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確實,如果我們所有的事情,都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那么世界上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避免。 若是婆婆能替媳婦著想,媳婦替婆婆著想,父母替子女著想,子女替父母著想,丈夫替妻子著想,妻子替丈夫著想,這世界上哪里還有這么多矛盾呢?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未免是雞同鴨講,溝而不通。
替別人著想的姿態(tài),現在中文語匯中多稱之為“同理心”,亦即換位思維,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的能力。此詞來源于英文的empathy,英文的empathy又來源于德國哲學家魯道夫·陸宰(Rudolf Lotze)提出的Einfühlung,本指藝術欣賞中,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觀賞對象上面的能力。
在英文中,這種同理心首先是一種能力。而我們中文的討論中,往往是將其和一個人的態(tài)度混為一談,因為“同理心”好像是有心還是無心的問題。比如我們總說“你怎么不替對方想想?”這里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一個人有沒有這個能耐,想象到對方的處境呢?生活中好多人你跟他們說你的立場,對方怎么也無法理解,當然首先這里頭也有“愿意不愿意”去了解的問題,但我發(fā)覺更多時候,是他們力不從心,根本缺乏想象他人處境的能力。別以為就只有藝術家需要想象力,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一樣需要。不是所有人都能“鉆進他人的皮膚”,所以我一向鼓勵大家看小說,因為文學能夠錘煉我們跳出自我處境的能力,它能將我們和他人的生活關聯起來,或是在一個想象的世界里,去試著去用他人的目光去看世界。
從前一次開會,兩個部門因為工作程序問題發(fā)生了些小矛盾,我們領導就批評一個同事,說她其實“沒有‘換位思維’的能力”,繼而指出,因為只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陷入了思維的死角。他用了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詞匯,叫“隧道式視角”(tunnel vision)。
當然,我們中國人說的一句話叫“屁股指揮腦袋”,一個人的處境往往是限制一個人思維能力的,當你讓一個人困在地下室的時候,怎么可以要求他去窮盡千里目,去看那高高在上者所說的“全局”呢?反過來看,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又怎能去了解底層的苦衷呢?這就可能需要處在高層的人挪動一下指揮他腦袋的屁股了,如果不能鉆進他人皮膚,甚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上一走的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