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
【孤山梅雨評小樓“桂花”同題作品(40--82)】
詞 部
散天花·詠桂
蔣世鴻(河南)
秋意濃時木葉黃。林丘寒不減,桂花香。人間撐不住荒涼。因誰開到死,向風霜。
風里霜中燦有光。盈盈金粟影,滿衣裳。徘徊一似在吾鄉(xiāng)。為能相比并,共徜徉。
孤山梅雨評:
上片構思精致簡潔,蘊含則不乏深刻。從起拍兩句的秋深林寒綻桂香之正統(tǒng)描寫桂子登場,突然接一句“人間撐不住荒涼”,有戲劇性效果和人文關懷精神。極大地增加了敘事的不確定性,而令詞脈發(fā)展蒙上神秘感。仿佛詩人替桂花感嘆散盡濃香也壓不住這滾滾塵世之荒涼的遺憾。但那又如何?桂花偏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誰開到死,向風霜”。這簡直就是當年風波亭決絕而去的秋瑾女士風范在桂子身上重現(xiàn)!這個上闋歇拍句與其說是問桂子,毋寧說也是詩人借花自問,或探尋花開一季(人活一生)之生命意義。而這桂子好象就是造化賦予的天生哲學家,偏偏具有如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之天性,于是把握住最璀璨的花季,奇香裊娜漫予,直到舞盡秋風寒霜,香離蕊魄肌絲……過片強調桂花開到死之前的斗風霜金燦不減。接下去在金粟桂影中徘徊的人影過度到思鄉(xiāng)情懷。下闋結拍的與桂共徜徉收束,相比上闋歇拍的悲壯慷慨調子似力度略有下滑,沒完全鎮(zhèn)住全詞氣場。相見歡·丁酉年中秋日因病入院雨中獨步桂下
王正寧(重慶)
廣寒一縷馨香,月中央。惹得人間萬樹、盡芬芳。花濺淚,紛紛墜,久凝望。多少悲歡離合、此時藏?
孤山梅雨評:
這首小令應感而發(fā),構思精粹,寓意雙關。詩人于病中雨里在醫(yī)院桂樹下獨步之思,故整個詠桂主旨與氣氛籠罩在感傷并生命之思的調子中,與當時個人心境非常契合。上闋寫廣寒之桂落入人間帶來了芬芳與花濺淚的雙重意象,狀桂花來由與香雨翩翩同時為下片詞境過度做了鋪墊。過片和下闋一結很流暢地承接住前面的云中花濺淚場面,在病中賞桂凝望之時,主人公禁不住抒發(fā)了人間悲歡離合之慨。收尾三字句“此時藏”靜中有動,勾勒出悲歡產生前的種種未知(留白),意境別有,思考有深度。蝶戀花·詠桂
顏景鳳(廣東)
開在秋川無菊媚?;ǘ漭p輕,柔似云裳美。萬點綻開香沁肺,未曾走近陶然醉。
舉盞清光三影對。豪飲虛懷,慢品真滋味?;厥茁溆㈦m逝水,清芬卻在深心里。
孤山梅雨評:
上闋桂花形色香的比興十分到位。尤其“萬點綻開香沁肺,未曾走近陶然醉”的形容,把桂花開放時的一瞥畫面與馥郁之烈點染得獨有個性。節(jié)奏音韻效果也佳。過片寫月下舉杯品味桂色桂香。“豪飲虛懷”之賦雙關飲酒品香的慢時光幽然,意境靜美之至。結拍落在感而不傷的回首落英繽紛與清芬永存之美畫境,收得詩意而理性。西江月·月桂
黃澤良(湖北)
云淡霜蟾刷白,風頻金粟梳黃。夜闌香影襲衾窗,夢里茫然翹望。
試藥仙娥孤冷,題名寒士癲狂。一枝千古斫成傷,難斷癡癡念想。
孤山梅雨評:
上下闋六字對句工穩(wěn),意境烘托花人相襯妥帖,一狀蟾宮秋深花黃,一說廣寒女孤男狂,動靜有致,留白隱隱,整體造景有種幽怨蓄積待宣泄之壓抑。兩個歇拍句的刻畫不僅照顧到前面的詞境,在描寫桂影縈繞產生的相思心緒上,有戲劇性效果加深的震撼。即一結的議論性收尾將吳剛斫桂之典發(fā)揮得詩意感傷之極,意象畫面美與情感力度二美具,從而實錘了此小令的與眾不同和用典變化出令人難忘之句:“一枝千古斫成傷,難斷癡癡念想”。-- 這就是愛的真諦之一,它超越了悲傷襲擊而依然放不下癡情滾滾。浣溪沙·桂花
江合友(河北)
今歲中秋更冷些。東園桂樹不開花。一天絲雨漫橫斜。
江國漸萌香粟粒,太行頗綻細苞芽。滔滔滹水下泥沙。
孤山梅雨評:
一首詠桂遲開情感隱忍并關情中原洪災的佳作。敘事狀景細膩婉約而中性。詩人不帶議論性判斷的客觀描繪增加了小令的詩意蘊藉,同時又兼顧了字面意境后的真相暗示。“江國漸萌香粟粒,太行頗綻細苞芽”, 這種絲雨橫斜與“滔滔滹水下泥沙”時的含苞待放婀娜,豈非正是一首藝術性不俗的小詞之類比?鷓鴣天·鄉(xiāng)間老桂樹
張虹(美國)
俠骨靈根百十年,長條渡得幾多仙??扇它S蕊繁無數(shù),沁露秋香溢滿園。
蟬已隱,月將圓。人心唯屬仲秋天。瓊枝欲向蟾宮摘,不見繁枝土路邊。
孤山梅雨評:
起拍議論雜比興,扣住老桂樹成仙意境,頗為婀娜傳神:“俠骨靈根百十年,長條渡得幾多仙。” 過片兩句借中秋蟬隱月圓抒發(fā)人心或并世情如秋之慨。下片結尾下得別致,呼應前面的老桂如仙描摹,詩人以物象之觀暗喻恬淡高隱之向往,結得意境情致幽深:“瓊枝欲向蟾宮摘,不見繁枝土路邊”。塵心漸淡,仙氣十足……浣溪沙
文裳(蘇州)
丹粟香凝一樹金,氤氳馥郁滿秋林。折來枝葉佩青襟。
卿本花魂應惜惜,詩關艷骨定矜矜。瑣窗風透觸鳴琴。
孤山梅雨評:
桂花秋景的畫面遣詞造句講究。“折來枝葉佩青襟”一句,童心盎然。從上片“丹粟香凝一樹金”的遠景到桂香透窗觸鳴琴的相遇,桂子與人的互動玄機由過片對句巧妙銜接:“卿本花魂應惜惜,詩關艷骨定矜矜”。這象是替花獨白,自然也是移花接木到詩心騷客之自況。花與人的界限模糊得詩意裴然。天香·詠桂
李恭震(上海)
屋畔墻邊,凌霜會雪,南北皆為花土。只等金風,蛩聲悄夜,轉瞬枝頭團簇。行香無數(shù)。似邀飲、千杯玉露。醉得思鄉(xiāng)游子,遙念童年庭樹。
不肯孤芳自負。沁幽懷、驅澆霾霧。即使蒙塵街角,此心如故。莫問何人探晤。染澄鏡、光華同一路。笑對秋深,蔥蘢未誤。
孤山梅雨評:
上闋由詠桂牽出童年回憶,倒敘流暢。詩人狀桂之形神與環(huán)境烘托章法井然。詞脈清晰,白貓賦筆靈動:”只等金風,蛩聲悄夜,轉瞬枝頭團簇。行香無數(shù)?!?一聚一散,詩人慧眼跟著桂子精靈,把這千古迷人的奇香細蕊凝聚的花魂行蹤刻畫得栩栩如生。下闋借花抒懷,過度自然,突出“不肯孤芳自負”的花性與人性?!叭境午R、光華同一路”一句,痕與花同粲之澄澈情懷,也令人想起阮籍有《詠懷》句云:“色容艷姿美,光華耀傾城?!薄? 議論收尾,暗示從容面對未來,但把花與人的共同達觀稟性渲染得點到為止:“笑對秋深,蔥蘢未誤”。畫堂春·月下賞桂
曹勁(重慶)
一庭月色著新涼,泠泠桂語縈窗。玉霏千點透鵝黃,風里分香。
且惜相逢短暫,釀成思念綿長。漫收心緒入壺觴,塵外徜佯。
孤山梅雨評:
惜月下桂子分香之短暫塵緣,賞桂氣氛輕靈通透,寓理隱約。-- “玉霏千點透鵝黃,風里分香”, 宛若一幔香屏凌空蕩漾。美哉。西江月·詠桂
崔廣禮(黑龍江)
十里金搖巷陌,三秋翠掩園亭。人間此際正香盈。最是江南勝景。
待得清光圓滿,何妨素影娉婷。揮襟置酒恣瑤箏。一醉家山不醒。
孤山梅雨評:
起拍對句玲瓏明艷,化用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型陣勢,把翠葉桂黃兩大色彩交替江南巷陌亭園場景, 重塑了一個桂子彌漫江南秋日城池之妙境:“十里金搖巷陌,三秋翠掩園亭”。下片月下置酒撫琴賞桂,寫實愜意,雖無別樣詩意元素引入?!?結得大氣多情,亦符合整首詩贊美故土秋景桂馨之教人沉醉不已:“ 一醉家山不醒”。郊行賞桂花有作
張青云(上海)
叢生林薄閟幽馨,散策冥搜眼倍青。
根托銀蟾奚匿影,蕾開金粟遂成形。
輕黃彌覺增風致,淡白微憐著性靈。
隱士不歸秋興寂,攀援正自慰伶俜。
注:攀緣:淮南小山《招隱士》:“攀緣桂枝兮聊淹留”。
孤山梅雨評:
前三聯(lián)寫郊外賞桂所見,內含桂樹生長環(huán)境和身份來由,以及花開及色香舒展特征,工穩(wěn)細膩。尾聯(lián)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攀緣桂枝句,因小山詩中有“王孫兮不歸,山中兮不可久留”意。然則本詩之隱士賞桂之不歸是因為秋興寂與慰伶俜,似與小山招隱士歸又殊途同歸了?!l又是作者心中的淮南小山呢?辛丑年春櫻與秋桂同開戲詠
鮑淡如(上海)
疫情翻覆天公亂,時序攀纏盛夏長。
淡淡云煙櫻早白,幽幽香韻桂遲黃。
春秋合壁何欣喜,禍福相依且莫忘。
靜氣平心看變化,各按節(jié)令吐芬芳。
孤山梅雨評:
首句詼諧,關情時疫與時序混亂之關系。頷聯(lián)描繪之“櫻早白”,和“桂遲黃”佐證前面“天公亂”與“盛夏長”, 承接到位。頸聯(lián)議論寓理, 思路發(fā)散:“春秋合壁何欣喜,禍福相依且莫忘”。尾聯(lián)或是本律“敗筆”,更有直白之嫌,且前面已經有議論句,理應收得婉轉些。何況一結“各按節(jié)令吐芬芳” 的期望似又抵消頸聯(lián)“春秋合璧何欣喜”之論,有點顧后忘了前。辛丑秋日題桂花
曹國祥(武漢)
金銀粟粒一登場,葉底輕風縷縷香。
蕊小依依堪對菊,情多款款可傾觴。
念伊仙種靈根巧,知汝襟懷意氣狂。
晚歲心安秋酌韻,大江南北入辭章。
孤山梅雨評:
正面詠桂通常不易出彩,但此詩造景遣詞十分流暢,讓人不覺蘊含也許并無很特殊。但中二聯(lián)桂子與環(huán)境和人的互動之妙,以及桂花出身提示連帶香氣之狂的刻畫何等神采飛揚:“念伊仙種靈根巧,知汝襟懷意氣狂?!?一結點題,大氣寧馨?!巴須q”雙關,自得其樂于桂之秋韻遍布大江南北。賞桂有感
池健(浙江)
又到秋香馥滿天,吳剛應是汗?jié)i漣。
斧揮樹裂還能合,家破妻離未得圓。
亟待刑清閑歲月,更期桂折別神仙。
世人可有如炎帝,專起權來不計年。
注:秋香,桂樹別稱。傳說吳剛之妻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殺伯陵,被炎帝發(fā)配至月宮,砍伐不死之桂。
孤山梅雨評:
終于有人把吳剛斫桂的神話之一直接入詩了。首聯(lián)有悲憫之心,桂香漫天之際聯(lián)想?yún)莿傢焦鹬羷?。中二?lián)對工,議論對比詼諧之中期待吳剛或可得大赦。一結借典刺時有力:“世人可有如炎帝,專起權來不計年”。本詩賞桂成了有感的烘托,兼顧一石二鳥。詠桂花(通韻)
褚寶增(北京)
不怕秋風來毀容。雖無嬌媚最情濃。
恥如桃面唯憑色,羞效牡丹爭露胸。
入酒入糕成美味,陪弦陪管喚仙蹤。
暗香裊裊生魂魄,難怪移植到月宮。
孤山梅雨評:
桂花真是一香遮個小。且看詩人如何情人眼里出西施:“恥如桃面唯憑色,羞效牡丹爭露胸?!?– 敢情夭桃牡丹都成了八大胡同靠色相招搖之卉了。然則桂花“陪弦陪管”便是“喚仙蹤”… 尾聯(lián)道:“暗香裊裊生魂魄,難怪移植到月宮”。--- 神仙的寂寞又有誰體悟呢。起句頗獨特,雖有點用力過猛:“不怕秋風來毀容”。不過也對,抓住了桂子靠奇香魅惑騷客凡心的特點。詠桂別裁
鄧世廣(新疆)
殷勤終覺遜吳剛,玉斧頻揮日夜忙。
月色分輝留倩影,風聲吹笛到清商。
三秋脈脈傳詩慢,千里迢迢寄夢長。
未必涉黃皆不好,桂花香冽自昭彰。
孤山梅雨評:
別裁之吟暗合雙關。詠桂乎,宣情乎?多義蘊含,何必確定。首聯(lián)或有香艷之隱, 也不無山外有山之慨,欲學吳剛之意:“殷勤終覺遜吳剛,玉斧頻揮日夜忙”。中二聯(lián)亦花亦情,比擬抒懷流暢,雖無奇思意境。尾聯(lián)議論作結,用時語幽默一把,點題之別裁,亦不脫詠桂主旨,同時也呼應了首聯(lián)的“殷勤”與“玉斧頻揮忙”:“未必涉黃皆不好,桂花香冽自昭彰”。惜 桂
高昌(北京)
路遇市人擎桿展幔,采桂而忙。據(jù)云曬干出售,可做香料。桿擎幔展看人忙,金粟銀珠說味長。
千古詩材淪俗料,三秋風致枉天香。
落花落為浮名累,傷葉傷由肥利狂。
采擷誰憐廣寒種,塵廛斤兩一般量!
孤山梅雨評:
詩人痛斥采桂做香料的商業(yè)化行為,憐香惜玉之心可以理解,“千古詩材淪俗料,三秋風致枉天香”。但與其所有的桂蕊天香西風一陣后都淪為塵土花淚,保存一些制成干桂花出售,讓那些無緣親賞桂子的人們用以聞香飲茶吃糕思鄉(xiāng),豈不美哉?如此,桂花廣寒靈種之慷慨精髓方得以充分四播?題浦州唐桂
李葆國(北京)
浦州有一株唐時桂樹,千百年來郁郁蔥蔥,虬枝如九龍搖曳。那年九月謁望去早,郁香待釀,一揖成念。一從受命逐云低,丹桂情同日月齊。
綠醉吳剛千葉茂,紅邀王母九龍棲。
并非寒露逐時晚,應是花期因客迷。
早有石碑鄰樹下,郁香成酒待君題。
孤山梅雨評:
開場議論和比喻不無大氣,或是桂花喻為天香之緣由:“一從受命逐云低,丹桂情同日月齊”。頷聯(lián)“千葉茂”與“九龍棲”意象以及尾聯(lián)樹下石碑點明了部分唐桂老樹特征。若詩人在唐桂上再做些進一步聯(lián)想,可望將此樹更有別于大多其它桂樹,以增加詩意豐富性。?與詩友賞桂茶敘
楊逸明(上海)
友人三五惜韶光,約聚庭園話緒長。
桂有激情齊吐蕊,秋無老態(tài)正飄香。
好詩真似清涼散,佳茗方為般若湯。
幾顆初心易知足,嚶其鳴矣喜洋洋。
孤山梅雨評:
賞桂并會友茶敘,乃江南仲秋一大消閑特色,詩人把這種人生樂趣描繪得風輕云淡。中二聯(lián)詠桂抒懷吟詩品茗四面出擊,令人頓有歲月靜好之感:“桂有激情齊吐蕊,秋無老態(tài)正飄香。好詩真似清涼散,佳茗方為般若湯”。一結落在童心復活之“喜洋洋”童語入詩,呼應了頷聯(lián)下半句之“秋無老態(tài)正飄香”。全詩寫得平易愜意又接地氣,語境襟懷入世而痕般若,秋老而初心幾顆散發(fā)恰如桂子噴薄。桂 花
吳瑾(法國)
金風滌盡九衢塵,香靄成霏是處聞。
夜露泛涼初簇玉,繁花攢秀竟遮雯。
高情已占秋山滿,雅致宜從逆旅分。
遙聽鈞天回樂奏,豐神與共廣寒君。
孤山梅雨評:
本詩從游子羈客視角寫盡了對金風香霧成陣和秋山高情滿占天香之羨慕,故而有頸聯(lián)下半句之詩眼所詠:“雅致宜從逆旅分”。然則終究只能“遙聽鈞天回樂奏,豐神與共廣寒君”。一種只能遙賞秋香美好的游子感傷隱隱。桂花(新韻)
任改云(廣東)
散落西風里,悠然天地間。
斫來削玉斧,思縱越關山。
入盞香飄溢,成糕味亦鮮。
村頭那棵樹,記取是童年。
孤山梅雨評:
起拍大氣浪漫,有太白之風:“散落西風里,悠然天地間” --- 御西風翩躚天地之天香,形神飄忽,此乃遠景大寫意。中二聯(lián)貫通桂子天域來客身份和給予人間之樂的場景,虛實并有:“斫來削玉斧,思縱越關山。入盞香飄溢,成糕味亦鮮”。尾聯(lián)收筆于童年村頭桂樹,有歲月滄桑不改記憶芬芳如桂之余韻裊娜。辛丑重陽杭州訪桂而未開
王永江(北京)
訪桂重陽日,杭州未見秋。
趨炎非我意,失約為何憂?
莫測塵間序,空懷月里愁。
溪湖來往客,幾得識風流。
孤山梅雨評:
訪桂未遇,得留桂外一詩,于詩者而言或是別樣收獲,類似子猷雪天訪戴不值。并少去些許描摹桂子新意境之煩惱…… “趨炎非我意”,雙關詼諧!月 桂
李育林(四川)
叵耐生機折,蕭秋綴綴開。
色如恬淡月,香勝冱冥梅。
沿砌伊人列,橫琴俚曲裁。
聲纏霜下朵,親近奉村醅。
孤山梅雨評:
造景遣詞老到自如。詩意雅正。頷聯(lián)畫面尤美:“色如恬淡月,香勝冱冥梅”。轉結聯(lián)花人糾纏靈動,虛實相間,結在桂醪馥郁。桂 花
陳輝(浙江)
玉魄因何事,金枝高不群。
卻憐秋月影,香氣動乾坤。
孤山梅雨評:
詩人探討桂花“高不群”之緣由,結果是,人間得以分香桂子,完全是因為桂子欲用奇香慰藉月影之寂寞的“附帶效果”(想想里面的嫦娥吳剛之日子..):“卻憐秋月影,香氣動乾坤”。構思有所創(chuàng)意,讀之不禁思想再三這種附帶效應的日常所見 …。游千島湖桂花島
丁漢江(福建)
游艇日飛還,蟬鳴翠葉間。
山中多桂樹,何處月宮攀。
孤山梅雨評:
游千島湖桂花島之所見所詠……轉結問得好,“山中多桂樹,何處月宮攀”。---畢竟仙籍與塵籍是質的區(qū)別。人間再多桂樹,想借此攀月宮談何容易。至少得先做宇航員先。不過,賞桂之馥郁可人即可,何必去那“高處不勝寒”,“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廣寒宮獨守寂寞?嫦娥應毀偷靈藥……,吳剛者,大丈夫敢做敢當,砍月桂度日也結局不錯,到底是神仙了。宇宙之事豈能萬全?桂 花
何春英(浙江)
風動一城秋,淡香來輕裊。
不覺轉頭看,有花開小小。
孤山梅雨評:
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好萊塢男性艾.帕西諾是聞香識美人… 而今有越女乃聞香回眸“有花開小小”。-- 這個“小小”之比真是令人愛煞,同時確實是桂花的主要特征之一。詠桂花
林如月(福建)
獨待秋風起,繁枝金粟堆。
天香薰透骨,月下漫飛來。
孤山梅雨評:
描寫桂花到來的場景應屬全部到位。詩脈清晰,意境也不錯。唯每一句所寫均是普通人已知事實。詩應至少描寫或宣泄一些眾人或常識未到之處?以期增加詩之新穎度或啟迪性。 詠桂花
孫延紅(山東)
開遲名卻貴,花瘦但香肥。
雖是廣寒種,憐人不肯歸。
孤山梅雨評:
將人所盡知之事表達得與眾不同,且有審美價值,此乃詩也。起承句賦比貼切不俗,尤其是“花瘦但香肥”,妙句可追古人,五字道出了桂花形色獨一無二。轉結也佳,寫桂謫落后與塵世的關系令人動容: “雖是廣寒種,憐人不肯歸”。此詩詠物抒情皆具個人性格,切入角度和比擬亦別有詩思。桂 花
王春艷(遼寧)
綺態(tài)恬還靜,金衫淺復深。
秋波偏送我,不負是初心。
孤山梅雨評:
擬人化詠桂形神俱備,“金衫淺復深” , 妙句也,觀照了桂花不同品種之色,如同佳人時裝色彩之變。轉結亦視角可,明明是賞桂人的秋波,作者加到了桂女身上,但于整首詩的擬人化基調不相違拗。詠桂花
張明新(山東)
移于娥月殿,秋日發(fā)天香。
一見花顏色,吾衣擬著黃。
孤山梅雨評:
起承句狀秋天桂香痕典,可。轉結有點魔幻主義手法。假如不是梵高的視黃癥也助力…。桂 酬
王毅(湖北)
他年曾植桂,時久見修長。
未負清秋夜,花開饋我香。
孤山梅雨評:
種瓜得瓜,種桂得香。作者回憶植桂所得,經歷堪憶。若有些特別之事或花開時心境挖掘延伸,藝術感染力當能增加。詠桂花
李文靜(山東)
伊家明月骨,冷氣自高風。
吹凈雪花沫,飲香何用盅?
孤山梅雨評:
此詩結句尤別致:“飲香何用盅?” 無論從桂香角度,抑或飲者視角,都予人大氣浪漫的想象空間。桂 花
范東學(湖南)
輕黃散郁芬,釋我秋思冷。
尤喜到深宵,為人香夢境。
孤山梅雨評:
意境恬淡清空,得詩味。首二句一散一釋,主客體的角色主次與互動關系見矣:“輕黃散郁芬,釋我秋思冷”。一結“為人香夢境”, 從花的角度助人,讓一場賞桂審美活動徹底反客為主也。妙!月下識桂(新韻)
張鳳軍(北京)
月下清香散九重,花開細碎寓秋風。
木犀原本仙家籽,只入愁人深淺盅。
孤山梅雨評:
轉結切題甚佳,以桂香可解愁為物理心理依據(jù),結合愁人多好訴諸杯中物的常見現(xiàn)象,構筑月下“識桂”的場景:“木犀原本仙家籽,只入愁人深淺盅”。貼切自然,構思別有機杼。或曰,何以見得桂花不入高興者杯中?詩人多愁善感,大抵錦上添花現(xiàn)象常被其忽略。而多愁之人喝酒時多,月下拿一酒杯,邊喝邊桂樹前徘徊,那香帥桂子隨風飛入愁家酒杯中還是很可能的。也可能愁者常以為別人喝茶也象痛飲美酒… 一般這種句子都是生活中提煉而來。抑或詩人敏感而具有想象力,能入微體察桂香給人慰藉的移情效果。晚 歸
張宏剛(安徽)
流金銀杏夕陽斜,青石臺階落桂花。
煩惱人行晚風里,一襟馥郁帶回家。
孤山梅雨評:
因題目是晚歸,故起句“流金銀杏夕陽斜”的秋色不能說喧賓奪主,且和青石階落桂形成空間對照。天上鎏金,地上流香。但詩中晚風中的煩惱人真正得以解愁的,恐怕還是一結的畫龍點睛:“一襟馥郁帶回家”。至此,原先晚風中的煩惱人成了妥妥的香帥。桂 花
宋彩霞(北京)
飲盡西風向我開,深情入骨伴霜來。
大紅大紫由它去,猶有黃花戀玉臺。
孤山梅雨評:
詩中所描繪似沒彰顯桂花形神色香主要特色,或可發(fā)生在菊花或秋天其它花卉上,雖然一結玉臺略有地點暗示。另外,起承句直接拉近花人距離,原有人花心有靈犀或借花抒情之意,但說桂花作為秋天主要的花卉僅僅只“向我開”,花之格局立即小了,而且詩中缺乏這種花與我特殊親近關系的本事鋪墊或回憶。只是因為花與我都很低調的特性?桂花之品格與其為誰開放無關,事實上它不分貧富貴賤,分香均勻。整首詩在構思與立意上或可再斟酌。桂 花
孫寅(北京)
今秋花事問吳剛,霜質瓊枝燦燦黃。
夢里廣寒金粟落,天公慷慨賜天香。
孤山梅雨評:
難道桂花開放不是歲歲金秋如此,天香云中落,吳剛司花事? 從用典到狀景和對桂花特色描摹,皆乏新意。結句“慷慨賜天香”也有點多余,天公還會定向導彈般發(fā)射桂香? 杭州口占
孫臨清(遼寧)
江南曳杖小徜徉,乍過重陽微覺涼。
領略余杭秋韻味,滿城風送桂花香。
孤山梅雨評:
游歷小記重陽過后曳仗出行,感受余杭“滿城風送桂花香”的秋韻愜意,敘事流暢,確也是江南/杭州金秋特色。但作者有點就事論事,未在這種敘說中提升深一層的外地游客賞桂之心境,故詩味或余韻略遜。重陽訪桂
——辛丑中秋,天熱如夏,桂花不開。
陶長庚(合肥)
不肯趨炎葆本真,綠云默隱養(yǎng)精神。
霜凌露逼金花笑,馥郁盈空接故人。
孤山梅雨評:
起承句詼諧,綠樹不肯趨炎而默養(yǎng)精神,很有點嚴光當年披羊裘篤定于富春江垂釣之范兒,不理睬光武帝數(shù)次遣人延聘。但,桂子畢竟功力不如高隱人士(此亦桂花出身高貴但不擺譜之可貴),在“霜凌露逼”下竟然“金花笑” 也(讀到此轉句,余爆笑),于是乖乖地“馥郁盈空接故人”。大抵詩味與否,全在如何生動表達之。作者鋪排有致,抓住了晚桂開放前后的特色,并有獨特比興,令人過目不忘。桂花吟
伍斌(山東)
何故寒中展玉姿,秋光才解發(fā)花遲。
窗前猶未箋鋪好,已有清香來入詩。
孤山梅雨評:
雖說詩詞宜形象思維為核心,但詩意表達是沒有成規(guī)的,全在因景隨意發(fā)揮。譬如這首就主要用賦筆和議論說明桂花開放遲早的特色(首二句),而此花一旦綻放,速度之快多令人難以察覺。在作者這里的觀察是,“ 窗前猶未箋鋪好,已有清香來入詩”,敘事靈動而緊扣詠桂主題。代擬桂花
劉能英(北京)
一樹初開百丈香,西風吹落粉塵揚。
悔將此物名閨女,每捧珠英哭壞娘。
孤山梅雨評:
詩題雙關。起承句寫出了桂花開謝之大開大合氣勢:“一樹初開百丈香,西風吹落粉塵揚”。轉結構思是此詩特色。但因取名多出于吉利初衷,故桂花凋謝時的情景取名時當有所考慮。不過也許后來閨女離家了,所以捧落英而懷閨女引發(fā)悲痛也是人之常情。因作者沒交代或暗示閨女現(xiàn)狀,故而假如僅僅因為桂花閨女遠在他鄉(xiāng)不能常見,則一結的每捧珠英“哭壞娘”是否有些夸張?當然每個人敏感程度不一,見落桂傷感同名親人總體可以理解。祖母的桂花酒和糕點茶
龍沖(廣東)
拄杖提籃折桂花,蕊香飄過日西斜。
鄰居漫問將何用,浸酒蒸糕泡老茶。
孤山梅雨評:
回憶祖母折桂釀制桂花酒和蒸糕泡茶往事,溫馨恰如桂子馥郁彌漫…。起承句描寫取桂待用之情景,一個勤快可愛之祖母形象躍然紙上,敘事狀景與詠桂并舉:“拄杖提籃折桂花,蕊香飄過日西斜?!?轉句點明因何折桂。結得自豪愜意。一段與桂花有關的童年記憶,香氣氤氳彌久……扶貧入戶得桂花一枝攜回以墨養(yǎng)之
何其三(安徽)
金粟盈盈壓碧丫,一枝袖得帶還家。
案頭余墨半猶剩,正好將來養(yǎng)桂花。
孤山梅雨評:
轉結句墨香養(yǎng)桂香之構思,似有畫蛇添足之感。因桂花之馨如此獨特美好,串味后是否影響賞桂之真諦?然則人各有趣,或取“案頭余墨”養(yǎng)桂也未嘗不可。唯覺桂子魅力端的無需他物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