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十字街頭的象牙塔
百年張裕88
>《維舟專欄》
2023.03.17 湖北
關注
這是張暉生前所出的最后一本書,隨著他的猝然英年早逝,或許也已成了他最為世人所知的著作。和他別的著作不同,這是他惟一的自選論文隨筆集,其中不僅可見其學問的關注重心,事實上也處處透露出他自己的學術情懷。
貫穿全書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即他一年前在香港的主題發(fā)言中曾說的,乃是“尋找古典文學的意義”。因為,中國古典文學最嚴重的危機,正是這一研究本身的無意義感。
不僅一般大眾對此疏離,甚至學術研究者自身也常抱有這樣的自我懷疑,即研究古典文學在當下究竟還有何意義?這非僅古典文學如此,按余英時先生所言,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國傳統(tǒng)已成了無可附麗的“游魂”。在此情形下治古典文學最易出現(xiàn)的取向便是將它視為一種已死的古董、一種喪失了生命的文獻或材料,但這正是張暉所最為反對的。
書中他回憶當年高華先生提醒他“學古典文學的人也要關注當下”,這句話之所以對他有如當頭棒喝,乃在于正契合了他內(nèi)心對學術的危機感。劉錚在評張暉論著的《境遇與情懷》一文中指出他常著力于“古人生存處境與個人情感之間的互動”,可謂深論。
的確,在《無聲無光集》的四輯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點是:無論所述的人物與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與他存在多大的距離感,但給人的始終是一種連續(xù)感而非斷裂感:他不僅是感前人之所感,在論及師長時更有一種接續(xù)學術傳統(tǒng)的自覺與關懷在。所謂“尋找意義”,即蘊含有在此似有若無的微茫中使之不絕如縷的努力,而無此“尋找”和“接續(xù)”,也就不可能有他一直致力的“重建”。
何以如此?最簡明的回答恐怕是:在他看來,古典文學研究須有自我超越的認識,也就是說,古典文學并不只是“古典”,更重要的是“文學”,它所刻畫的核心最終乃是不同時代人的處境,而這本身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因而也不會過時。古典文學有何意義?這就是他的回答。
這一點,在書中文章里隨處可見。即便是古代詩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所談元稹、姜夔的詩詞,基本上不是他們的代表作和名篇,但卻是最令我感動的篇章。這些詩詞曾深深進入我的生命,我希望用我的文字將作品的價值和美感表述出來”,這正是因為他本人感受到了這些文字超越性的力量。
王小波曾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睂垥焷碚f,這個超越性的詩意世界就存在于古典文學之中,他也因此相信它仍具有永不枯竭的意義。如他的博導陳國球所言,文學自有安頓心靈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是知識的掌握,更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物質(zhì)文化的限制。人對文學的愛好或者體現(xiàn)了人超越自我的追求”,“而我們的教育之所以還需要文學,就是要把學生領到這個精神世界中,讓學生領悟這精神世界的力量。”
在談及黃侃、俞平伯、龍榆生、高華等人的文章,明著是談他們的“境遇與情懷”,深一層看,也是他自述心志。尤其《俞平伯的淑世情懷》一文,他征引俞平伯1921年的一段話:“在鉆營賄賂時代,學問便做求功名的幌子。有了這個幌子便可以'吹?!鲲L頭,大抖而特抖了!除掉這么一用之外,學問是什么?問問他們曾經(jīng)想過嗎?”他隨后評述俞“只是為學問在教育中的利祿化而深深擔憂,而并不是懷疑學問本身”,這實在無異于夫子自道。包括俞平伯對人文知識及其意義的悲觀、無力感和危機感,以及龍榆生對“文化可以超越政治”的天真想法,如無進入前人生命的深切感受,是不易體會其中沉痛的。
其能如此,自非偶然。俞平伯、龍榆生都是他自少年時代起就極關注的學人。還在大一時他就來函說“弟搜刮四處,俞平老著作,今僅《論詩詞曲傳著》(上海古籍,1983)一書無之。其余書信集、散文集已略齊”(1996年5月21日函),不久又花400元買下龍榆生主編的《詞學季刊》(1996年10月8日函)并為之編撰年譜。也正因他盡心于此,遂在龍榆生主編的《同聲月刊》中發(fā)現(xiàn)俞平伯散佚的詞作,寄示吳小如先生后補入《俞平伯全集》,“弟尊崇俞老久矣,今日方得盡了一份心力”(1998年4月16日函)。此后又因整理龍榆生往來書信等,發(fā)現(xiàn)陳寅恪佚作,“陳寅恪全集今夏由三聯(lián)出版,弟提供三詩一函與陳美延,故得先知也”(2000年1月3日函)。發(fā)現(xiàn)這些佚作并非易事,也因此吳小如先生當時才“誤判”他是青年教師,及知其還在讀本科時極感驚訝。而他也并非單純搜集材料,他不僅是進入了前人的生命,事實上這些前人的精神也進入了他的生命,借用他懷念高華先生的文中所言,“這些觀念已經(jīng)內(nèi)化為我看待世界的一些基本態(tài)度”。
確實如此。書中有不少觀點,即便并非出自他本人,但他傾向于贊同的,常常正是他早已存有或接受的觀念。如談及陳垣史源學時說“通讀此書之后,有一個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陳先生的文章告訴我們,讀書還是要重視常見書,如重視正史”,這正是他所贊賞的黃侃治學思想,因為黃侃就極重視“發(fā)明”而非偏重“發(fā)現(xiàn)”,強調(diào)從尋常材料中深挖而獲不尋常的感悟與所得。
又如他談到胡文輝“崇尚專家精微之學,認為大凡才力闊大,博涉多門的學者,其實際成就往往不如由博返約者,讀到類似這樣的一些大判斷,我總感到心有戚戚焉”,以及后面引吳庚舜言錢鐘書強調(diào)“治學要先有立足點,然后向其他方向發(fā)展”,這些都是他自身的寫照。他從治學之初起就致力于某些專門領域(尤其紅學、錢學與詞學),后施蟄存先生囑他要“先求博,后求深”,去香港讀博士之后視野也更為開闊,但就個性而言,他向來不求博涉多門。
近百年前,周作人曾說:“別人離了象牙塔走往十字街頭,我卻是在十字街頭造起塔來住。”這恐怕也可用作對張暉的寫照?,F(xiàn)實中“嘈雜的市聲與閃爍的霓虹”無處不在,如果說文學能引入一個超越性的存在,賦予內(nèi)心對抗現(xiàn)實的強大力量,那張暉本人至少就真誠地實踐了這一點。六年多前他編成《量守廬學記續(xù)編》后贈我一冊,扉頁錄黃侃先生語作題簽,與我共勉:“日月自明,山岳自高?!彼龅搅?。
自他踏入學術殿堂的那一刻起,在和我的晤談中,他常自我拷問和反思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所做的這些究竟有何意義?如何尋求其意義?這乍看是學術反省,實際上也是他的對自我人生的終極追問。在他的生命中,學術與人生本就已不可分離。
在他不幸離世后,他的著作及可見于其中的治學精神,又使他得以永生,一如書中所引黃侃先生的話:“死而不亡者壽。學有傳人,亦屬死而不亡”。對一個學人而言,自己的著作能比自己活得更長久,這也就是他人生的終極意義了吧。
又及:
一、《無聲無光集》今將再版,初印4500冊已將售罄。但當時張暉簽的是稿費,因而再版也無法給家人帶來更多版稅收入。他生前想來也萬未料到自己這本著作會有這么高的銷量。
二、現(xiàn)著頁75,有提及龍榆生門人錢仁康,其生卒年作“(1914-)”。事極巧合,錢氏于2013年3月15日下午3時45分去世,比張暉早了僅僅半個多小時。
2013年4月19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80后的象牙塔
維舟:張暉早年信札選 | 西東合集
作文題“思想與生活”的優(yōu)秀作文
紀念張暉|卞東波:在張暉遺著《帝國的流亡——南明的戰(zhàn)亂與詩歌》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讀書應該博還是專,這是個偽問題
朱兆虎:陳夢家對中華書局編輯的特別意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