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魚苗各階段餌料及投喂方法
孵化后魚苗體細長,無游泳能力。水溫在25~29℃孵化后25小時開口,72小時卵黃囊已吸收殆盡,此時開始攝食;魚苗大多聚集在魚池中上層,且喜歡沿池壁覓食。隨著魚苗的發(fā)育必須改變投喂不同的餌料生物,根據從卵黃囊期仔魚到幼魚的發(fā)育過程中餌料的轉換,可分為三個培育階段:
第一階段:卵黃囊仔魚到仔魚后期:魚苗由內源性營養(yǎng)轉換為外源性營養(yǎng),一般在開口攝食后的2~3天。此時投喂的外源性營養(yǎng)為小型浮游生物,主要是牡蠣受精卵和幼體、小型輪蟲等,及池塘中培育的藻類。
第二階段:仔魚后期到稚魚期:一般在第一階段后養(yǎng)至20日止。此時魚苗有延長的一條背鰭棘與左右各一條的腹鰭棘,形如風箏狀,俗稱發(fā)翅仔。攝食由小型浮游動物向大型浮游動物轉換,主要餌料有輪蟲,約飼養(yǎng)5~7日后,魚苗背鰭及左右腹鰭開始延長出長棘,且隨時間增加而背鰭、左右腹鰭更加延長,形狀類似飛魚。此時水質控制相當重要,盡量促持水質穩(wěn)定,水色保持淡綠色為佳。本階段末期可投喂小型撓足類,鹵蟲幼體等,約經15日腹鰭長棘收起,25日左右背棘長棘收起,稱為“收翅”。
第三階段:稚魚后期至幼魚期:此時魚苗已長至2cm~3cm。由于其他鰭棘的長出,就顯得原先的背鰭與左右腹鰭之長棘“消失”,此時意味著魚苗即將變態(tài)為進入底棲生活的稚魚期,攝食轉向底棲餌料。主要餌料生物有豐年蟲、橈足類、糠蝦及攪碎的魚、蝦、貝肉糜等,餌料應拌入健長靈(1%)混勻放置30分鐘后投喂。
更換餌料應注意的事項:①每次更換餌料,要有2~3天的過渡時間,以便多數魚苗能很好地適應新餌料;②更換餌料要適時,太遲影響魚的生長,太早則由于大部分個體還不能攝食,不僅浪費,還會引起生長不均勻,使個別能攝食較大餌料的個體長得特別快。③育苗整個發(fā)育過程每3天全池潑灑1次酶解多糖+金肽康(每畝.米用酶解多糖250克+金肽康250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潑灑),可明顯提高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四)育苗期的水質管理
仔、稚魚培育期間,每天要勤加巡塘,仔細觀察仔、稚魚活動與生長情況,觀測水溫、鹽度、透明度、溶解氧、氨氮、pH等。掌握池塘水質的變化情況,定期添換水,視情況小量多次用新活菌王、六抗培藻膏、特力鈣、六控底健康來養(yǎng)護水質和底質。平時注意天氣變化,潑灑應激寧、粒粒神減少仔魚應激反應。當仔魚長到7到10天齡時開始長翅,這時需要補鈣,可用離子對鈣補充鈣質和能量,促進仔魚的發(fā)育成長,盡快長成稚魚,即“收翅”。經常檢查池塘水中的生物餌料密度,發(fā)現生物餌料密度不足時,可適量補充輪蟲與橈足類等天然餌料,注意切不可大量施用化肥。在稚魚后期,可適量添加攪碎的魚、貝肉,也可結合投喂部分粉狀配合飼料。
1.保證育苗池內有充足的天然餌料;
育苗后期,注意透明度不宜過高,否則池塘內容易長出絲狀藻。因此要留意每天的水質情況,適時追肥或保水。操作方法如下:
在仔魚到稚魚期:按2~3畝用1包酵素鈣肥+1桶六抗培藻膏+1瓶新活菌王+2斤鰻魚粉(或料)浸泡一個晚上于第二天上午潑灑;
稚魚期到幼魚期:按2~3畝用1包酵素鈣肥+1桶六抗培藻膏+3包活菌王(粉劑)+2斤鰻魚粉(或料)浸泡一個晚上于第二天上午潑灑。
2.加水或排水;
一般情況是,仔魚在12日齡以前不換水,之后可以根據水色和魚苗的生長情況適當換水或加水,一般以加水為主。注入新水時,進水口套有篩絹網,網目從魚苗早期的200目,逐步向120目過度,以便隨進水帶入部分生物餌料。
3.定期用解毒超爽潑灑,解毒凈化水質;
隨著投料量的增加及有機污染物的增多,定期使用活菌王(粉劑)或靈活100潑灑,分解有機物及有機污染物,防止底質惡化及抑制絲狀藻的滋生。
4.在育苗過程中常見的水質問題,處理方法:
①“倒藻”的處理:
防應激:按2~3畝用高穩(wěn)C1包+應激寧1包+降解靈2包潑灑,早晚各用一次。
肥水培藻:先用解毒超爽(1瓶3畝)潑灑;三小時后按2~3畝用酵素鈣肥+活菌王(粉劑)或新活菌王+六抗培藻膏+鰻魚粉(或料)肥水。
②絲狀藻或青苔的處理:
按4~5畝及時1用1包黑金神配合2包活菌王(或靈活100)+2包藻健康浸泡3小時后潑灑,酌情隔天可再用一次,抑制絲狀藻或青苔的生長。
③水體的表面張力過大:
及時按2畝用降解靈和粒粒神各1包混合潑灑,降低水體的表面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