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谷川千夏|關于印泥的考察
引 言
中國的篆刻藝術有悠久的歷史 ,其中印泥與印章之 間的發(fā)展關系密切。
早期印章是以實用工具為取信 主,自宋代起印章的 發(fā)展?jié)u趨藝術化,印章之有專學,上溯至宋、元兩朝,而印泥, 僅 被視為是蓋印章的工具之一,因此史籍 上之記載寥寥可數(shù)。元 明以降,文人開始參與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 其中有人自己研制印 泥 以供自我使用,如元代趙孟頫以及清代徐紀南等。明末清初 是 印泥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特在江 南一帶,篆刻藝術蓬 勃 發(fā)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印泥 制作工藝的進步,但 是 一方面,印泥開始被視為經(jīng)濟社會中的一項商品,如在清代 康 熙年間始創(chuàng)的“常州璟玉堂龍泉印泥(1671 、“漳州魏麗 華齋印色(1673 ”等,其制法由于事涉商業(yè)制作的機密, 有諸多細節(jié)就不便公開了。
筆者在中國首次參觀了手工印 泥制作,覺得其繁雜 過程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工藝美術,十分具備研究的價值。當我們 在 深入思考社會與藝術、經(jīng)濟與文化、傳 統(tǒng)與發(fā)展等諸多與篆 刻 藝術相關的問題時,不能忽略對 印泥方面的關注。
關于印泥的使用,筆者認為它 也是印泥相關知識的 一環(huán), 舉凡材料中的色彩油質(zhì)與應用上的風 格呼應,都是印泥使 用 者必須具備的常識。藝術的表現(xiàn),通常 可分為相對的兩方面, 如文與質(zhì)、雅與野、華與樸等,而印泥 也恰可以細膩與厚重 兩 者概分 ,如何善加利用彼此來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為作品增色, 筆者也將分享一些心得。
本文關于印泥的考察,共分三 個部分,即印泥的概 念、與日本的影響及現(xiàn)代印泥概述。
明清以降不少金石書畫篆刻家 自制印泥,從中積累 了經(jīng)驗與知識,但由于這些經(jīng)驗大部分失傳,有的只是在書籍上 概 略提及,導致目前所能查找的資料有限 。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了民間傳承法,是有關印泥制作最早的記錄,明代宋詡傳述趙孟頫之《松雪齋印色法,甘旸之《印章集說》及汪鎬京之《紅術軒紫泥法定本》算是較完備的,另明代著名養(yǎng)生學家高濂在《遵生八箋》述自己研制印泥制法,可謂獨到之論。到了清代,有陳目耕之《篆刻針度》等。1993年出版了符驥良 所著《篆刻器具常識(1)是,根據(jù)張魯庵與著者自身的豐富經(jīng)驗寫成的,包括了各種原料的選擇、精制和配合,其內(nèi)容記述詳且化學方面很豐富 。自 1993 年該書出版以來 ,關 于印泥研究的著述與文獻并不多見,且水平皆不及該文。本文以文獻研究為主,通過采訪現(xiàn)代印泥工藝人和對印泥實物的研究,期望能夠?qū)τ谟∧嗟默F(xiàn)狀,做進一步深入的探討。
第一章中國印泥概觀
今天我們所稱的印泥是指鈐蓋印章所用的一種工具。一般來說,印泥的形成,大約源於明代。在此文中,筆者將考 察 中國印泥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印泥的名稱與來源
古代簡牘、書函為防止他人偷拆 ,用繩捆扎后并采用 泥 塊封緘,然后加蓋印章在泥塊上,現(xiàn)在稱此泥為封泥。在古 代 文獻中和封泥有關的描述有芝泥、紫泥 、印泥或印色等,這 些 名稱與如今的印泥是否有什么關系?筆 者考察一些資料,分 別 說明如下:
一、芝泥
關于“芝泥《隋書》云“圖開寶匣。檢封芝泥”①。唐代《藝文類聚》云“周庾信漢武帝聚書贊曰:獻書路廣,藏書府開,秦儒出谷,漢簡吹灰,芝泥印上,玉匣封來,坐觀風俗,不出蘭臺”②可以推知古代“芝泥”釋義與封泥同,但是到了明代,包含了一些另外的意思,楊慎在《秇林伐山 印色》云:“今之紫粉,古謂之芝泥,今之錦砂,古謂之丹雘,皆濡印染籀之具也” ③其中“紫粉”是指銀硃,又稱人造硫化汞④,錦砂是指天然朱砂,都是印泥的材料,而從最末句“皆濡印染籀之具也”中,可知芝泥應該是指銀朱或一種涂于印面以利鈐印的材料,是以水或油和朱砂調(diào)制而成。另外,在明末清初,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中記載了《芝泥法,介紹了使用油、銀硃與艾絨等材料的印泥制法⑤,可知在明代“芝泥”兩字的定義,包含了封泥和印泥的義涵。關于“芝”這個字,有一種說法,
①《隋 書》 卷十 四 , 四 庫 全 集 , 史 部 , 正 史 類
②歐陽 詢撰 《藝文類 聚》 卷十 二 , 四 庫 全 集 , 子 部, 類書 類
③楊慎 撰《 秇林 伐山 》卷 十
④硫化 汞制 法已 有東 漢《 周易 參同 契》 , “錦 砂” 指錦 州產(chǎn) 出的 朱砂 , 與辰 砂
(辰 州) 一樣 是優(yōu) 質(zhì)天 然的 朱砂 。
⑤方以 智撰 《物 理小 識》 卷八 , 四庫 全集 , 子部 , 雜家 類 , 雜 說 之 屬
因“昔人印色,以芝麻油調(diào)之,故云芝泥”①,上述“芝泥”一詞最早見于隋,而以油調(diào)朱砂來使用的芝泥,最早的文獻,則發(fā)現(xiàn)在元代。筆者根據(jù)《辭源》等推測芝泥一詞的來源,其一“芝”可釋為神草,其形似茸,狀如蓋形,又稱靈芝《說文解字注》述“釋草曰苬芝”②“文選漢張平子(衡)思玄賦“左青琱之揵芝兮,右素威以司鉦。注“芝,小蓋也”③其二“芝”與皇帝的關系“芝車…皇帝的耕車。漢蔡邕獨斷下“三蓋車,名耕根車,一名芝車,親根籍田乘之”④ 所以筆者認為,芝泥亦有可能是對皇帝印泥的一種稱謂。關于以上三個論述,筆者認為或有進一步再考查和探索的空間。
二、紫泥
關于“紫泥,漢代《西京雜記》云“漢朝…中書以武都紫泥為璽室,加緑綈其上”⑤ 宋代《東漢會要》又云“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⑥ 在這兩段文字說明了“紫泥”這名詞主要於漢代使用, 特指皇帝封詔書用的泥塊《東觀漢記》云“訓好以青泥封書”⑦ 訓指鄧訓,以護羌為校尉,這記載與《中國篆刻大辭典》所述“一般官私印用青泥,皇帝詔書則用紫泥”⑧ 符合。
三、印色
在元代以后到清代的文獻上 ,我 們可以看到不少關于 “印《紅術軒紫法定本》等,其中關于“ 印色”一詞都與今日 所 稱的“印泥”大約同義,例如以“印色法”或“制印色”來 介 紹以油、朱砂和艾絨為主材料的印泥制 法。明清以來,篆刻 作 為
1998,750 頁
② 許慎撰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2頁
③《辭源》修訂本1-4第一冊 商務印書館出版 1979年
④《辭源》修訂本1-4第一冊 商務印書館出版 1979年
泥集 今紫 泥亡集亦 失傳 ”所 稱“武都 紫泥 ”或 “武 都青泥 ”。
⑥徐天 麟《 東漢 會要 》卷 九“ 璽” 上海 古籍 出版 社, 1978 年
⑦《東 觀漢 記》卷八 列傳 三 , 四 庫 全 集 , 史 部, 別 史 類
1997,271 頁
“藝術”的概念已確立,不少金石書畫家自己研制印泥,以供自我使用。當時的“印色”大致與現(xiàn)今的“印泥”同義。但是,之前宋代《六藝之一錄》云“…據(jù)徐鉉曰:填以泥,題書而印之。后緣此以印調(diào)色封之,亦曰泥。晉為詔以青紙紫泥,即印色也。今部堂用紫粉,印寳則用硃”① 唐代某些封泥尺寸較漢朝封泥大些,且有先墨書后蓋朱色印的例子 ,《古璽印概論》述:“唐封泥是用以封壇口,外省封進貴物品,置于壇內(nèi),壇 口 用泥土密封,刮平后加刷白堊土,上墨 書題某地方進貴方物 , 兼記官職人名以至年月日,上蓋官署官印 圖 2②
圖 2 唐梁州都督府進蒜之封泥(摹本)
筆者認為 ,當 時可能以水或蜜調(diào) 和朱砂 ,涂 于印面后鈐蓋, 而“以印調(diào)色封之”這或為“印色”的詞源。
四、印泥
“印泥”這個現(xiàn)在最普及的稱謂,是從何時開始稱呼的?在宋代《誠斎集》的《謝親戚寄黃雀》函中云:
“…白泥紅印三十瓶 。瓷 瓶淺染 茱萸紫 ,心 知親賓寄鄉(xiāng)味 。印泥未開出饞水,印泥一開香 撲鼻。江西山間黃羽衣…” ③
其中的“印泥”明顯是指封壇口的封泥。筆者認為唐代用印制度演變到了宋代,已漸漸融入了民間生活習慣。清初 《 詩經(jīng)稗疏》云 :“古之印璽,唯以印泥 封緘,故皆凹文…” ④ 清
《遼史拾遺》云“古璽深刻以印泥,后人隱起,以印紙,則隱起者非秦璽…”⑤ 從這兩段話可知,印泥長久以來只限指于封泥??傊覀儸F(xiàn)在所稱的印泥,是由于“以印調(diào)色(水,蜜或油和朱砂等封之”而來因此被稱印色然后改稱為印泥。
①倪濤 撰《 六藝之一 錄》 卷一 百二 十九
,1981,102 頁
③楊萬 里撰 《誠 斎集 》卷 十二 , 四庫 全集 , 集部 , 別集 類
④王夫 之撰 《詩經(jīng)稗 疏》 卷一
⑤厲鶚 撰《 遼史拾遺 》卷 十五 , 四庫 全集 , 史部 , 正史 類
而印色何故改稱為印泥?在 1993 年 的《篆刻器具常識》中提到:“到清康熙年間 (1662- 1722) , 福 建漳州開了第一家專制印色 的商肆 “老魏麗華齋 ”,還 是把印泥叫 作“印色”,如“ 八 寶 印 色 ”等。把“印色”改稱為“印泥 ”,是以后的事情了 ?!?①
這個說法真?zhèn)坞y斷,筆者從有關八寶印泥的文獻中并未發(fā)現(xiàn)上述記錄, 資料中可 見“八 寶印色 ” 與“ 八寶印泥 兩種名稱同時使用。但是,嘉慶二年( 1797 )在迮朗所著《繪事瑣 言 》中記載了制作印泥的方法,其以“印 泥”兩字為題,筆者 認 為這兩個字可能是文獻上最早使用來注 明印泥制法的記錄, 之 前所見,皆為“印色 ”。
又 如《中國篆刻大字典 》述 :“印泥的前身是印色 , 是天然紅顏料與膠水或水蜜的混合體②
筆者認為,使用“印泥”兩字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其形狀與泥土相似,因形得名。直至近代,印泥開始被視為經(jīng)濟社 會 中的一項商品,交易單位以“兩”計價 ,形狀又似泥團,這 些 因素,漸漸地影響了印泥 的稱呼,直至今日。
如上所述,經(jīng)由關注印泥名稱,可見對于印泥淵源的 兩 種意見如下:一,印泥出于古代 封泥、二,印泥的淵源是印色。從名稱的角度看,印泥詞源的確是出于封泥,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當今印泥則是指 印章的轉托媒介物, 其 用途為將印章蓋在布帛或紙張上 的材料。符驥良在 《篆刻器具 常識》將天然朱砂顏料與膠水或水蜜調(diào) 和的液體稱為印色。另 一方面,封泥并非媒介物,是古代直接 鈐印的對象,其自東 漢 以后隨著紙張的發(fā)明漸被取代,而慢慢地從歷史舞臺上消失 。總之,印泥的淵源於廣義上可包含封泥 ,於狹義則是指濡朱 的 朱色。
①符驥 良著 《篆 刻器 具常 識》 上海 書畫 出版 社 1993 年
② 韓 天 衡 主 編 《 中 國 篆 刻 大 辭 典 》 世 紀 出 版 集 團 , 1998 年
【關于印泥古代呼稱簡易表】
稱呼
使用時代
用途*
出典
內(nèi)容
芝泥
隋
封泥
隋書
“檢封芝泥”
北周
封泥
漢武帝聚書贊
“芝泥印上,玉匣封來”
明
印泥
秇林伐山
“皆濡印染籀之具也”
明末清初
印泥
物理小識
印泥制法
紫泥
漢
封泥
西京雜記
“紫泥為璽室”
漢
封泥
獨斷
“以紫泥封皇帝璽”
印色
宋
封泥
六藝之一錄
“晉為詔以青紙紫泥,即印色也”
元
印泥
必用戊家
印泥制法
明
印泥
印章集說
印泥制法
清
印泥
紅術軒紫泥法
印泥制法
印泥
宋
封泥
簡牘
“印泥未開出饞水”
明末
封泥
詩經(jīng)稗疏
“以印泥封緘”
清
印泥
繪事瑣言
印泥制法
*在此 “封泥” 指以泥封信或壇口,“印泥”指蓋印章所用顏料。
第二節(jié)印泥發(fā)展概述
印泥的演變與印章的歷史關系 密切,而印章發(fā)展與 社會制度、經(jīng)濟變化等又相互密不可分,在 這節(jié)中,筆者將印泥 概 分為濡朱期、油調(diào)印色期及印泥 被視為商品期,并分述如次:一、濡朱期
印泥為印章鈐蓋的轉托媒介物,蘸紅色蓋印究竟始于何時?目前傳世最早的朱色印跡是于敦煌發(fā)現(xiàn)的六朝寫經(jīng)《雜阿毗曇心論》殘卷,卷背蓋有“永興郡印”朱文大?。▓D3)① 此為南齊時代的印跡,關于此印跡,在《楚系官璽例舉》述“這
①《中國國家圖書館臧 敦煌遺書精品選》2000年,6頁
② 198199 頁
就是為印學界所公認的“濡朱”之法始于北朝的觀點?!雹俳又顷P于印章顏色的出土資料,如其一 ,湖南長沙左家塘出土的楚國褐地矩紋錦 , 錦面上蓋有朱印 ,發(fā)掘報告中述及 :“錦的邊緣鑲的黃色絹上有墨書“女五氏”字樣,… 上面蓋有朱印及墨書題 字的還是首次,…” 又有 :“朱印記和墨書“女五氏 ” 題 字 , 據(jù)推測很可能就是當時絲織業(yè)作坊和織造者姓氏的標記?!雹?nbsp; 那何故需要標記?筆者認為楚
圖 3 永興郡印
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 770-476)的諸侯國之一由于戰(zhàn)國時期乃是奴隸制度解體走向封建制度的過渡階段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市場規(guī)模逐漸擴大起來,其中手工織物也作為一種商品流通于市場,因為生產(chǎn)形式擴大了,該錦面上的朱印和墨書在個體經(jīng)濟中起著征信的作用,而紅色的印文在絹帛上更有著錦上添花的效果。其二,在湖北江陵鳳凰山的西漢墓中發(fā)掘出了一方木?。▓D 4)③,兩面穿帶印“一面印文殘留有朱紅顏色”④,此墓出土木牘紀年為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其三,又于廣州象崗山的南越王趙昧(公元前137年至前122 年在位)墓出土了一方金印,據(jù)發(fā)掘報告記錄印上載 :“有磨擦痕跡,印泥痕跡。⑤ 等。
另外,在早期文獻上有關 朱印”的記錄 ,尚有如《魏書 》云 :“具件階級數(shù),
圖 4左“張伯右“張偃”
令本曹尚書以朱印印之。⑥ 和《北齊書》云 :“法和不稱臣,其啟文朱印名上,自稱司徒⑦
從上述資料來看 ,使用朱色蓋印的歷史可上溯到戰(zhàn)國時期 ,
①《中 元文 物》 1992 年第 三期, 牛濟 晉《 楚系 官璽 例舉 》 88 頁
②熊傳 新《 長沙 新發(fā) 現(xiàn)的 戰(zhàn)國 絲織 物》 , 《文 物》197552 頁
③《湖 北江 陵鳳 凰山 西漢 墓發(fā) 掘簡 報》 , 《文 物》197461 頁
④《湖 北江 陵鳳 凰山 西漢 墓發(fā) 掘簡 報》 , 《文 物》197451 頁
⑤劉江著《中國印章藝術史 上》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166頁
⑥《魏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盧同 張 烈》
⑦《北 齊書 》卷 三十 二 , 列 傳 第 二 十 四 《 陸 法 和 王 琳》
后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印章與朱紅顏色作為信用的表征 便 在歷史中扎下根。
關于蘸紅色來蓋印 ,在濡朱初期是使用不添加油料的制法 , 古人是否知道如何應用油料 ,在 史籍上并無記載 ?,F(xiàn)代著 述《篆刻器具常識》述:“所謂“濡朱”, 就是把天然紅顏料與 膠 水或水蜜之類的粘液體調(diào)和后,涂在印 文上,然后蓋在紡織 品 或紙張上?!?① ,這濡朱法大致沿用到北宋, 因在《米芾研山銘研究》據(jù)實物分析所述:“從現(xiàn)存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 的 唐宋名跡來分析,內(nèi)府用印百分之九十 五以上為水印或蜜印 。” 在印泥研究方面 ,將真跡作品上面的印跡拿來分析的僅見此 例 , 遺憾的是,未記載采用何種分析方法。
濡朱使用的顏料除了朱砂以外還有珊瑚 ,《再續(xù)三十五舉 》云:“宣和內(nèi)府印色,只用珊瑚屑, 鮮若朝日,歷久不變 ?!?div style="height:15px;">
(圖 5 )② 但因朱砂 、 珊 瑚都是不水溶性, 如 符驥良所述 , 只調(diào)和水份蓋在紙或帛上,顏料容易脫落 ,所以需要某些粘結的 原料來使其固著, 在元代史籍上 有 “ 一法用蜜最善者” ③ 的記載, 可知蜂蜜也可為材料之一。再者,珊瑚的粉紅色比起朱砂 紅 來說較不濃烈 ,且研細時色紅者變?yōu)榘咨?,
《繪事瑣言》云:“欲作大紅,須摻入朱標, 以洋紅染之, 其色更艷” ④ 對于濡朱之法,還是不能完全確定,筆者覺得古代印泥成分的分析,應該以更科 學
的方法去界定。
圖 5“內(nèi)府書印“米芾《研 山銘》
二、油調(diào)印色
用水或蜜調(diào)和制成的印色,存在一個缺點,即蓋印后日久印色顏料容易脫落,而將油加入印 色 則解決了這樣缺點,關于油制印泥始用 時期,現(xiàn)在大致的了 解 是
①符驥 良著 《篆 刻器 具常 識》 上海 書畫 出版 社 ,19931 頁
②王連起,薛永年主編 故宮博物院,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人民政府編《米芾書法全集 法書3》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③《居 家必 要事 類全 集》 必用 戊集 六十 三
1797 年
在五 代(907-959) 且 不晚于南 唐(937-975)桂榮氏,在重裝唐摹王羲之《上虞帖 》時,在帖上漂洗出 一 方“內(nèi)合同印”油硃印文。
“內(nèi)合同印”,過去書畫著錄 記載,系南唐印記?!?①
此外,據(jù)有墨印的記錄,《印 典》云:“昔唐“集 賢院圖書印”用墨印,厥后博古家匯古印為 印譜。有效之者,印 出 最以得神,且歷久而色不變?!溆?、 艾與朱同,用最輕細煙 、龍骨、八寶粉,亦與朱色相等” ② 近代篆刻家鄧散木述:“唐集賢院圖書印作黑色,歷久而 色不變,此或為油艾制泥之 始” 那么宋代宣和內(nèi)府印何故仍使用水蜜的印色 ?《米 芾《研山銘》研究》述:
“北宋已經(jīng)產(chǎn)生油印,但宋內(nèi)府卻只用水印或蜜印,因為府內(nèi)的重要書畫作品均由皇帝御覽,那時油制印泥制作工 藝 不成熟,油印往往因油砂配合不 當而破壞紙面,故棄之?!雹?div style="height:15px;">
唐宋時,印章的趨勢由實用轉 向藝術化,同時推動 了印色質(zhì)量提升,要求不脫落、不滲延的印色,所以油硃印色在 這 種社會文化變化中產(chǎn)生, 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目前文獻上最早有關油硃印色 的制法是記載在元代 的《居家必要事類全集戊集 》,于印色制法云:
“真麻油半兩許。入蓖麻子十 數(shù)粒。捶碎同煎令黃黑色 。去蓖麻。將油拌挼熟艾。令乾濕得所 。然后入銀硃隨意多 少 。色紅為度。更不須用帽紗生絹之類襯 隔。自然不沾塞印文。而又不生白醭。雖十年不熾。一法用蜜 最善者。紙素雖久色 愈 鮮④
由上可見,元代的材料與制法近乎如今,亦即現(xiàn)在印泥制法的基礎最晚在元代就已經(jīng)完成了。另傳為蘇東坡著的《 格 物
①符驥 良著 《篆 刻器 具常 識》 上海 書畫 出版 社 ,19932 頁
產(chǎn)桂榮:“1920生,江蘇鎮(zhèn)江人。專攻古舊書畫修復,2007年授予“中國當代文博專家”稱呼” 產(chǎn)桂榮著《圖說中國書畫裝裱》2008年
②朱象賢《印典》卷第七,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上》西泠印社,266頁
③易蘇 昊主 編《 米芾 《研 山銘 》研 究》 長城 出版 社,2002 年, 46 頁
④《居家必要事類全集 戊集 》 六十三 子部,117-226頁
粗談 》中 有關于印油的記載 :“穿山甲油和印色 , 則 不滲 ”, ① 一般來說,動物油凝固點高,熔點低且 稠度粘結力皆低,不 適合用來制作印泥 ,《篆刻器具常識》述 :“以貴重的鯨腦油,牛 蹄油來說,凝固點低,熔點高,無腐蝕 性,性能穩(wěn)定,但稠 度 低無粘結力,不符合制印泥的要求 ?!惫P者覺得穿山甲油亦然。
在宋元時代 , 文 人士大夫階層收集古 印 、珍藏印譜 , 其 中明代宋詡 在《竹嶼山房雜部 》中記載 了趙孟頫 的《松雪齋印色法 》, 當中一段關于纖維材料 的敘述,十分有趣 :“熟艾,鵝毛角 屑 ,吐絲之類, 內(nèi) 細綃囊縫固, 取 油潤朱按染透徹,內(nèi)於印池 ?!?② 由蘇東坡與趙孟頫的嘗試中可推知 ,古人對于印色材料的選 用 , 是經(jīng)過長期不斷的實踐與摸索的。
三、印泥被視為商品
自宋代起,印章的發(fā)展?jié)u趨藝 術化,印章成為專學 ,元明以降,文人開始參與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其中有人自己研制印 泥 , 在藝術交流中隨身攜帶、自用或送友 ,對印泥擴大使用與 質(zhì) 量提高有了一定的影響。清代丁敬云:
“吾友徐紀南氏,偶于吟余, 制合印色,即精妙可 人,乃知斯如造墨者然,煙膠良矣,和劑不悟,終不入妙。故出 文 士手,即具勝賞者會悟妙也,彼沾沾以 秘方夸人者,守株見 耳 。紀南以所制相貽,求余 篆刻,既應其請…” ③
不久后,出現(xiàn)了印泥專制銷售,清代康熙年間在常州有璟玉堂龍泉印泥(1671年)的創(chuàng)始、而在漳州有以魏麗華齋的八寶印色(1673年)為首的二十余家印泥制作坊、筆者認為其背景有當時所謂稱“康雍乾盛世” 的影響,即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發(fā)展與安定之后隨著經(jīng)濟活動活躍文化交流豐富,除了官宦權貴之外,市民階層于藝術創(chuàng)造的需求也直線上升。印泥作為商品流通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完善,特別在江南藝術蓬勃興起與該地區(qū)於明清時期是繁華商貿(mào)重鎮(zhèn)的地位不無關系。
① 蘇 軾 《 格 物 粗 談 》 四 庫 全 集 , 子 部 , 117- 23 頁
,871-213 頁
③韓天 衡編 《歷 代印 學論 文選 》下 冊( 丁敬 刻“ 徐堂 印信 ”款 識) 713 頁
現(xiàn)在仔細看 《姑蘇繁華圖》老閶門一帶,其中掛著 “銀硃 、 丹粉、 各 種 、 顏料” 的紅色市招 , 可 能是顏料店鋪 , 另在并濟橋頭有“ 名人字畫 ” 的 市招 ,(圖 6 )① 可知蘇州在很早就有了這種專業(yè)銷售舖 , 姜 思序堂于乾隆年 間( 1735-1795)此處設了鋪面。
圖 6 “閶門附近圖” 《姑蘇繁華圖》 “并濟橋頭圖”
另外,當時杭州有以浙派為代 表的篆刻藝術家群體,他們在印學研究和篆刻創(chuàng)作的努力,確立了杭州為篆刻中心城 市 的地位。二十世紀初,在孤山誕生了一 個名為西泠印社的藝 術 團體,他們創(chuàng)制了西泠印泥與潛泉印泥 ,并使用該印泥制作 出 版了大量印譜,為印泥的運用開 辟了新的領域,且馳名海內(nèi)。
印泥被視為商品以來,在市場 需求的推動下,產(chǎn)量 與品種不斷增加,間接促進了產(chǎn)品質(zhì)量的提高,并取得其在藝術 作 品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① 徐 揚 《 姑 蘇 繁 華 圖 》 天 津 人 民 美 術 出 版 社 , 2008 年 , 中 國美 院 圖 書 館 臧
第三節(jié)印泥的制法與材料
如今所用的印泥主要材料是硃砂、蓖麻油和艾絨,但古代印泥材料與制法和現(xiàn)代不同。歷來許多篆刻書法家自我研 制 印泥,但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資料不多,筆 者查找了歷代印泥的 相 關文獻 , 并 將其整理制作成表 格(見 18 頁— 20 表格并附加印泥制法與材料的幾項考察。
筆者認為,中國印泥制法在文獻中可將發(fā)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元代是研究印泥制法的黎明期,當時的《居家必用全集》為最早印泥制法的記錄,內(nèi)容簡短但可知當時使用 麻 油或蜜制作印泥,由于此后無記載以蜜 為主材料的制法,據(jù) 此 推論元代是以油替蜜為主 材料的轉換期 。明中葉 1504 年 ,傳有趙孟頫制泥法,其中記載使用鵝毛制法,另日本記錄有經(jīng)由 隱 元傳入的制泥法 ,雖 隱元來到日本是 1654年 ,但其制法內(nèi)容與上述趙孟頫制泥法很相似,筆者認為自 中國最早傳入日本的 印 泥制法是元代的。
第二、明末清初是印泥制法奠定基礎之期,清代見有最多記錄 ,但所記載內(nèi)容多沿襲前人,筆者看來主要 以《印章集說 》、
《文雅堂印譜《紅術軒軒紫泥法《篆刻針度》四著為范本,記載內(nèi)容可分為油、硃砂、艾絨的精制法及配合法,可知當時應用這三種材料已是共識,但因缺乏以科學為依據(jù),所以尚在發(fā)展階段,現(xiàn)代工藝家符驥良在《篆刻器具常識》中述“不是條理欠明,就是相互傳錄,有的以訛傳訛,使有志此道者事倍功半”① 符氏特別指出古人使用多種中藥來制油,他主張應排除任何添加物。
第三、自二十世紀后期至今,是發(fā)展期。原料的選擇及制法按科學方法進行,許多印泥在企業(yè)內(nèi)制作,但由于傳統(tǒng) 工 藝制作繁雜,大部分仍需依賴手工。筆 者根據(jù)制表換算了其中古
① 符驥 良著 《篆 刻器 具常 識》 上海 書畫 出版 社 ,19937 頁
今度量衡,在古代制法中 硃砂量約 6675%、油量約 1926%、艾最少時僅 1%,最多卻有17%,艾與硃砂量之參差不齊特別明顯。符驥良提示印泥的比例中,硃100、油 52、艾 2換成百分率為 6433.71.3% , 但使用硃 磦(人造朱 ) 時為75.8%, 22.7%, 1.5%。筆者從自有的印泥中隨機地抽選三種印泥加以分析,其中的油量各是17.3%、 16.9%及 20.1%, 只比符驥良所述略少,彼此之間差異卻 頗大,筆者認為以手 工 調(diào)制印泥有如藝術創(chuàng)作般微妙,材料雖 然相近,但是因為手 工 的關系,會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第二章中國印泥與日本的影響
在中國的印學史中,印章與印泥 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 的 關系,日本情況也是如此,從印泥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可 以 分為 三 個 時 期 , 分 別 是 奈 良 時 代 ( 710-784 、 江 戶 時 代(1603-1867)(1900,分述如下:
第一節(jié) 奈良時代( 710-784)
關于日本印章,并沒有歷經(jīng)封泥時代,而是從使用朱文印開始奈良時代的印章受中國隋唐的印章制度影響《印章總說》云“到了七世紀,在推古天皇十五年(607)時,派遺隋使…不久引進了隋唐印章的制度,開始使用印章,日本印章史發(fā)源于此時”①。
在中國印章史上,隋唐是一個 轉換期,印文由白文 易為朱文,印面逐漸增大,筆畫平中有曲, 空間疏密得當?,F(xiàn)在 看 日本當時諸國和地方之印蛻 , 可知 中日兩方的關系很顯 然(7 )
② 。
“愛智郡印”796年
“薩麻國印”736年
“安縣之印”
“中書省之印”
圖7 《日本古代印集成》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這些印章稱為“大和古印 ”, 其 大部分按 照“ 大寶律令 ” 中
①吉木 文平 著《 印章 總說 》 1971600( 推 古 8年), 《隋 書》 云 :“開 皇二 十年 (600)
1996江國 八木 鄉(xiāng)墾 田賣 券》 , “薩 麻國 印” 《薩 麻國 正稅 張?zhí)?平八 年度 》
“公式令701)的規(guī)定制作使用,① 傳說該律令取法自《律疏義(原名《永徽律令,但是于鈐印方式并無記載。
目前大和古印印蛻 ② 被認為皆是以朱砂攙水鈐蓋,這觀點可由滲紅的印文 ,模糊的字口和有些已剝落的印文推知 。目前 , 蓋有大和古印的文獻保存在正倉院 寶庫中,研究者無法研 究 實物,而根據(jù)所見數(shù)碼圖象,并 不適合印泥材料的分析。
關于大和古印鈐印法,筆者略陳管見:
一,日本官印鈐蓋時,使用朱 紅色的習慣,一方面 可能是依照隋唐印制③ , 另外和當時日本盛產(chǎn)水銀(朱砂)④ 有關。而制定律令以外的私印使用則可能用墨色,根據(jù)八世紀中出 土 的木印殘留墨痕 ⑤ 可知。當時日本的統(tǒng)治者為 彰顯權威,在官方文書用鮮明的朱色印蛻,筆者 認為這是權力的象征。
二, 據(jù)筆者考察, 當 時印泥制法并未傳入日本, 最澄⑥于805 年(日本貞元二十一年)做為遣 唐使出使唐朝,在回 國 后所上奏朝廷的《伝教大師將來目録》中,卷末鈐有一方“ 明 州之印 ” 與五 方“遣唐使印 ”, 兩 者比較起來, 屬日本的五 方“遣唐使印 ” 印文已難以辨識 , 而 右方屬中國 的“明州之印” 印文則鮮明(圖 8 )⑦ 依舊,兩者有著明顯的差異。
另外, 筆者還發(fā)現(xiàn)一枚 平安后期(1 167 年) 的印蛻, 朱紅印文依然剝落,且滲色(圖 9 )⑧ 。
由上可知,日本印章史早期深 受中國印章制度的影 響,但是令筆者不解的是,中國印泥制法的進步并沒有同時反映 在 當時的日本,日本長期沿用獨自 的印泥制法,水平并不理想。
《 日本 古 印 を め ぐ る 二 三 の問 題 》
②“印 蛻” 日語 稱為 “印影 ”。
送監(jiān)門, 乃聽出. 若外給者, 以墨印印之.”可知用墨印, 但印色主要是朱色。
④谷川 健一 編《 金屬 の 文化 誌》 三一 書房 , 1991の 史的 考察 》 276 頁
⑤久米 雅雄 著《 日本 印章 史 の2004,182 頁
⑥ 最澄(767822), 日本天臺宗的開創(chuàng)者,804 年與空海同為日本第 16 梯次遣唐使。
⑦ 文 化 廳 檢 修 , 澤田 巖編 《原 色版 國寶 3 平 安Ⅰ 》每 日新 聞社
1996政所 下文 》
圖 9“傳教大師將來目錄”805年
圖 9“延歷政所”116 7 年
何以印泥在古代日本發(fā)展的如 此緩慢呢?筆者認為 ,印章與印泥在中國隨著社會變化的需要逐步發(fā)展,但是,日本 引 進的印章制度,卻只是偏重在印章的形 式,如朱文、形狀、 尺 寸等,由于和印泥相關的文獻闕如,可 推知當時對印泥的材 料 并不關心。
關于日本印泥,受制于印章制 度的變化。因以署名 替代印信 ,所以導致印泥被忽視 , 而 沒有留下研究的痕跡 ?!度毡居≌赂耪f》述:
“正式古 ?。ǎ?印文皆使用篆書 ,“天皇御璽 ” 和“ 太政官印”用正確的小篆,但許多諸司(小諸侯 、諸國(印的印文近乎六朝碑版的篆額?!?以楷書為印文者。因 篆 書難以辨識,所以可能不 適合日本的風俗習慣 ?!痹僬?:“趨近 平安時代后半期,因為律令制度逐漸衰 頹,漸不施行,以致 官 私印的數(shù)量銳減,取而代之的是花押使用習慣的通行 ①
第二節(jié) 江戶時代( 1603-1867)
這時期是日本印章史的轉換期 ,其關鍵人物是心越 禪師。心越 1639 年出生于浙江省 , 于 38 歲( 1677 ) 時 來到日本長崎, 自 1683 年起定居水戶直至1696 年去世。劉江在《中日篆刻交
①中田 勇次 郎〈 日本 印章 概說 〉《書 道全 集》31968 年
流的先行者—心越禪師》① 中述及心越在日本篆刻領域的三個功績,即“使日本印人第一次 領略到篆刻的妙趣 ”、“帶來有關字書與資料”和“用硃砂、艾絨、曬 油所調(diào)制的印泥也是 由 他傳來日本的 ?!?div style="height:15px;">
關于艾絨, 細井廣澤 ② 的兒子 九皋 ( 1711 -1782 )在《墨道私言》中云:
“元祿年間,聘心越禪師至水戶,儒官淺香覺兵衛(wèi)跟隨他在常陸中港漫步(心越禪師)拿此艾曰“此乃是中國印所用艾也,除學士(士大夫)外,知之甚稀” 他指著艾絨向淺香感動地“中國與日本風土相同…其后我差人去到中港求此,試用后贊為絕品,自此我家(細井氏家)皆用此類艾絨”③
另,明治時期的《二老略傳 ( 1884 )述 :“印艾是由心越傳入… ”,“心越和尚是將中國士大夫使 用的印泥艾絨傳入日 本的人,因此先生(九皋)家的 朱肉 經(jīng)年不發(fā)粘,不變硬, 而 其他人的朱肉經(jīng)久則會變硬或發(fā) 粘,終成廢物。奇勝堂 (細井廣澤) 使用朱肉經(jīng)久尚佳,始 終不干, 使用過的人即可明白 ?!?④ 關于心越傳入日本的印泥制法,史無 記載,但是經(jīng)由心越 和 其他禪僧當時與日本書法家的交流 ,促成了印材纖維使用的改變 。
1714年, 細井廣澤在《續(xù)大八錄》 中記載自制印泥, 稱 曾見水戶那珂(茨木縣)及丸龜(香川 縣)所產(chǎn)艾絨佳者, 原 以為僅產(chǎn)于該處 ,然 而經(jīng)由和同好交流得知 ,類似艾絨無所不在, 遂嘆眾人皆無心于此,并批評當時以 羽毛等材料制作印泥 的 方法。另,廣澤曾用其友人以針灸的艾 絨所制的印泥,但因 其 質(zhì)地松軟,鈐蓋時頗覺不適,應有不耐久用之虞。
可知當時篆刻家進行藝術交流 ,將研制的印泥自用 或饋贈友人 , 筆 者認為其中必有印泥質(zhì)量提高的機會 。1834年的印譜
① 劉江 著〈 中日 篆刻 交流 的先 行者 —心 越禪 師 〉《書 法研 究》 1994107 頁 , 上 海書 畫出 版社
( 1658-1736)
4146 頁
1156 頁
印跡鮮明,周邊殘留有滲油痕跡(圖 10 ) ①
圖 10近藤雲(yún)渓刻《暁窓算英》天保5年(1834年)刊
另外,官方使用花押的習慣依舊延續(xù) ?!赌怀适抡劇份d :“…黑印乃指花押,其 文字皆為人名。自 御三卿 處受領封地時署以黑印,比之朱印,黑印尤重 ②
關于日本早期印泥的詳細制法記錄 ,見 于 1732 年的《萬金產(chǎn)業(yè)袋 》,該書為消費者提供商品知識 ,其目錄第一是“印 判 ”
③ ,內(nèi)容記錄當時的印章及古代印池 等,可以從中了解那個時代庶民的生活(圖) ④ ,其中的印泥制法述及:
“朱印肉 ,艾絨十 匁(,煎煮約五次后以水漂洗, 去除其中黑色雜質(zhì),本朱八匁、荷蘭 蠟目二分、胡麻白油 一 合同時煎煮,再加入艾絨與朱攪拌。黑印泥,艾絨十匁、本 油 煙五分 、白 蠟二分 、胡麻油一合五勺、 紅二分 、與調(diào)和朱印肉法同” ⑤
可知當時朱色與黑色兩種印泥并用 ,筆者認為其原因之一 , 是硃砂資源缺乏。日本自古生產(chǎn)硃砂 ,自平安時代至室町時代( 9-15 世紀) 硃 砂是對宋朝貿(mào)易的主力出口商品, 但至江 戶 時代起,由于硃砂資源枯涸,大部分須 依存從中國進口,因 為朱砂當時是貴重品 , 所 以江 戶幕府設置 了“朱座 ”, 以 便統(tǒng)制硃砂的制作及銷售, 因 此 , 篆刻藝術領 域以外 , 一 般使用墨色印泥。
①近藤雲(yún)渓刻《暁窓算英》天保5年(1834年)刊 個人臧
286 頁
③印判 指印 章。
三宅 也來 著 《萬 金產(chǎn) 業(yè)袋 》 1732 年 , 一橋 大學 圖書 館臧
286 頁
另在《百舌草莖》① 中記載 :“隱元禪師 ② 自中國傳入秘傳的唐朱印肉法 ”, 使 用蓖麻子 、硃 砂粉及白鳥毳 , 再 加入鯉魚鱗片的干粉末,經(jīng)久不干,其文 末記“鯉魚鱗乃此事之竅門
筆者認為,關于《百舌草莖》 所記載的內(nèi)容難辨真 偽,但在江戶中期除了心越 以外,如 獨立隱元 等許多中國禪僧對 于當時日本篆刻領域的影響甚巨,且有 著啟蒙者的作用,是 毫 無疑問的。
第三節(jié) 明治初期( 1900)
關于上述江戶時代的“朱座 ”,筆者略加說明:
一 、“朱座 ” 是江戶幕府直轄的硃砂及朱墨銷售所 。硃砂及朱墨的銷售皆需經(jīng)由朱座,當時自中國進口的硃砂以長崎 為 集散地,分銷至日本各朱座。
二 、小田助四郎 于 1609 年在大阪府堺開設朱座。據(jù) 說 , 明朝時他曾赴中國學習銀朱制法。
三、 1796 年時, 幕府在江戶、 京都、 奈良及堺設置批發(fā)機構,在嚴格規(guī)制下,禁止朱座以外的其他銷售。
明治維新 時(1868 ) 廢止了朱座販售制度, 此 后硃砂可自由流通,目前日本歷史最 悠久的朱墨公司即創(chuàng)設于此 時。明治初期,對日本來說正處于近代化的黎明期。日 本大藏省印刷局隨著建立新政府,而發(fā)行新紙幣是當務之急,鈐印在新紙幣應該需要印泥,為了防贗紙幣必要獨自制作印泥。明治五年(1872)省內(nèi)新設“肉制課與美國的化學學者為紙幣與證券類發(fā)行開始研究印刷及印泥,可是關于印刷與抄紙的器械不用說材料,藥品等都該尋找到海外,經(jīng)刻苦試驗所制成的印泥。《大藏省印刷局百年史》述“1878年六月,製肉科長制作印色仿照支那八寶印色”再述“至1879 年四月,印刷局才會做出來一些朱肉跟被稱為支那第一的印色就“八寶印色”
① 《蜀山人全集》卷三, 大田南畝著〈百舌の草莖〉, 吉川弘文館, 明治41 年, 571 頁
( 1592-1673) 1654
差不多品質(zhì) 。” 這些印泥 稱“ 煉金印色 ”,其 后出口到了中 國( 清朝 )。① 筆者認為這個“煉金印色”是在日本政府中唯一使用于國家事業(yè)的印泥,且為最早出口印泥。至今“煉金印色”是怎么樣的印泥并無法知道,只能看古幣上的朱顏色。 但 是八寶印泥的影響不只對中國書畫刻印藝術,而且還對日本近代化方面做出巨大貢獻。這個事實相關人士可能也知道的不多,但應該可以在印泥歷史上大書一筆。
圖 11
總之,日本印泥從奈良時代濡 朱蓋印開始,接受中 國的影響發(fā)展,但是到了近代印泥的使用這分為兩支,即一般實 用 公文書與藝術領域,由于實用類印泥需 要有速干的特性,所 以 采用化學材料進行工業(yè)化生產(chǎn),其研究 不斷提升。另一方面 , 在日本書法篆刻家對于印泥制法漸漸關心的同時;中國印泥 的 質(zhì)量已商品化,如心越于 1677年東渡日本;稍早 1671年常州的龍泉印泥和 1673年漳州的八寶印泥皆已經(jīng)開始銷售印泥 業(yè)制銷印泥的先驅(qū)。
日本自中國進口大量物美廉價 的印泥以來,相關的 研究曾約略談到日本印泥市場逐漸萎縮,目前僅剩五所印泥企業(yè) , 筆者希望他們能將豐富的經(jīng)驗記錄下來 ,提供給未來的傳統(tǒng) 產(chǎn) 業(yè)界,以便傳承與發(fā)揚。
第三章現(xiàn)代中日印泥考察
筆者主要關注在中日六種著名 的現(xiàn)代印泥,試著研 究各印泥之間不同的特點,及其對藝術品所起的作用,早期這些 印 泥大多是由個人或家族經(jīng)營,制作規(guī)模 通常不大,其制作方 法 通過各代師徒之間口耳相傳延續(xù)至今。
第一節(jié)中國印泥
中國印泥最大的特點自始至終 不曾改變,即使用天 然材料并采用手工生產(chǎn),且都是為了藝術創(chuàng)作而制造,因此,在 中 國印泥被視 為“ 文房之寶 ”, 其 中在江南地區(qū)較著名者, 有以下四種:一,漳州八寶印泥 二,西泠印泥(杭州) 三,潛泉印泥
(上海) 四,蘇州慶年堂印泥,如下詳述:
一、漳州八寶印泥
a. 沿革
福建省漳州市有 稱“ 漳州三寶 ”, 是 水仙花 , 片仔癀和八寶印泥 。相 傳 , 漳州八寶印泥始制于清康熙十二 年( 1673 能書會畫的漳州源豐藥材行的老板魏 長 安(生卒不詳 用珍珠 , 瑪瑙 , 麝香 , 琥珀 , 珊瑚 , 猴棗 , 梅片和艾絨等八樣珍稀藥材, 調(diào)以蓖麻油,磦銀硃,研制成治療刀 傷,燙傷等的藥品— 八 寶藥膏。這就是八寶印泥的前身。2009 年 8月 3日《閩南日報 》報上轉載一個故事:
“……看著畫中素雅的辛夷花 ,拿起煉過蜜的印色 ,魏長安忽然憶及隔壁“天珠金銀鋪”的沈 一吟沈公子。前幾日 , 沈公子曾建議用藥行調(diào)制的“八寶藥膏 ”作為“印肉”試用。于是魏公子來到藥柜前 , 拿 起一 貼“八寶膏藥 ”, 輕 輕揭去膏藥上覆蓋的棉竹紙 , 將“魏氏長安 ” 的印章重重一粘 , 走 到畫桌前, 慎重地鈐蓋在剛畫好的畫的左下方 。小 心移開印章 ,一看印痕,
紅艷奪目,就近一聞,還散發(fā)著淡淡 的麝香,心里一喜, 覺 得沈兄的建議甚佳 , 便 私下決心 , 和 父親商量 , 在經(jīng)營藥材之外, 另辟“印肉 的研制?!斈昴陜H十八歲的倜儻少年①
清乾隆十一年(1746汀漳龍道尹侯嗣達②用過后,認為品質(zhì)極優(yōu),勸為其店取號“麗華齋。侯嗣達將八寶印泥做為貢品送上京城,乾隆帝以賞賜近臣。從此,八寶印泥的聲譽大振?,F(xiàn)在八寶印泥廠廠長楊錫偉③說“至今,判定乾隆前后的字畫, 也常以是否鈐印八寶印泥做為鑒定方法之一”④ 清中葉至民國年間,漳州仿效魏氏繼續(xù)生產(chǎn)“八寶印泥”的,除魏氏的“麗華齋尚有綺紅軒、南升齋、乙塵廬、沈洛陽樓等二十余家建立印泥制作坊。⑤ 魏長安去逝后,子孫繼續(xù)經(jīng)營,并鄭重地將商標加上“魏”字,全稱“魏麗華齋八寶印色表示專屬魏家專利。清末隨著對外貿(mào)易的開展,八寶印色暢銷海外。⑥
新中國成立后,八寶印泥由分 散的小作坊組織起來 生產(chǎn), 在當時的漳州文教日用品廠 現(xiàn)漳州市八寶印泥廠前身 內(nèi)設專業(yè)車間 ,并綜合研制各家的產(chǎn)品秘法和生產(chǎn)方式,且加以改進, 確保了八寶印泥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傳承 、保護和提高,并延 續(xù) 至今。關于漳州八寶印泥 ,《福建通志 》(1938)云:
“寒秀草堂筆記云,漳州印泥 ,海內(nèi)無不稱譽,其 研工實甲於他處,所貴不在朱也,八寶洋紅之名,特以之欺瞽俗 耳 。案印泥之佳者首在選艾用油亦甚要 。” ⑦
清末著 作《寒秀草堂筆記 (1883) 所 述“ 漳州印泥海內(nèi)無不稱譽,其研工實甲於他處,所貴不 在朱也,八寶洋紅之 名 , 特以之欺瞽俗耳” ⑧ 這一段話著實耐人尋 味,可知當時八寶印泥在國內(nèi)享有很高的聲譽 ,但作者姚衡一方面贊其制作工 藝,
①《閩南日報“印泥推重魏長安”2009.8.3 福建市圖書館臧
②汀漳龍道…清朝行政區(qū)。尹…官職。侯嗣達…“金匱人,乾隆十年任?!?以上分巡防海汀漳龍道《永定縣志:乾隆》伍偉修卷八 ③福建 省的 一批 省級 非物 質(zhì)文 化遺 產(chǎn)項 目代 表性 傳承 人
2006 年 7 期 25 頁 —漳 州八 寶印 泥廠 重振 雄風 —楊 錫偉
2006 年 7 期 25 頁 —漳 州八 寶印 泥廠 重振 雄風 —楊 錫偉
⑥福建 省文 化廳 HP 閩 南文 化( 八寶 印泥 )
⑦ 陳衍編《福建通志》第 23 卷《物產(chǎn)志》卷 1 《雜貨類》111938 年 福建省圖書館
⑧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41883年 浙江圖書館
另一方面卻對其產(chǎn)品命名頗有微詞。在鄧散木著《篆刻學》述:“閩制為漳州產(chǎn),亦以普通者為多,佳者以麗華齋為最,其顏略帶橘黃,且多油朱不均之病” 又說“其顏略帶橘黃……, 不能得硃之正色” ① 可見,當時認為深紅顏色印泥用天然材料,即優(yōu),橘黃顏色印泥用人工材料,即劣,顏色是判定印泥質(zhì)量重要材料之一?,F(xiàn)在橘黃色比深紅優(yōu)質(zhì),因用朱瞟制造橘黃顏色很難。②
b. 漳州八寶印泥的主要原料
1983年 , 八寶印泥配方被國家輕 工業(yè)部定為絕密級 。筆 者不可采訪,以下簡介參 考福建省文化廳公開資料。
? 顏料…朱砂、朱鏢、銀洋紅 等。以上好的舊朱墨做原料, 比朱砂礦石要細膩得多。
? 油料…蓖麻油去掉油本身的 異味和水分,密封好,經(jīng)陽光照曬并存放 3年以上才使用。加入胡椒、花椒、八 角等中草藥與蓖麻油泡熬制為成品油。
? 艾絨…多次調(diào)研。
? 其他…麝香、梅片、珍珠、 珊瑚等以外為金屬光澤滲入適量黃金。
C制作工序
首先,艾草加工多次后抽絲艾絨 次,將各種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在一起放進石臼研磨,攪拌。這個研磨的過程占了全制作過程90%以上的精力,一兩印泥攪拌3~4小時。為節(jié)省時間,曾設計了專門研磨,攪拌印泥的機器,但是印泥顏色發(fā)黑,不那么鮮艷。所以目前仍然采用純手工操作。
現(xiàn)在漳州八寶印泥注冊兩種商標 , 1998 年 “丹霞” 牌與2008 年“八寶”牌。亦 2008 年6 月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③
說明書說 :“用高級礦物顏料 、 珍珠 、 金箔 、 上等香料 、 名
① 鄧散木著《篆刻學》1979年 人民美術出版社 下編 6 1頁
② 根據(jù) “西 泠印 社印 泥制 作研 究中 心” 代表 曹勤 講話
2009
貴藥材等……”現(xiàn)在,我們打開印盒,就散發(fā)著淡淡麝香 和 中藥香,但是珍珠和名貴藥材 ,化學的效果不清楚 ① ,但詳細觀察中,可以確認有些東西盤結在絨維,或許 給
印蛻有些立體感。
如上所述,漳州八寶印泥歷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成為“中華 老字號”之一。被清 朝列為貴品 ,無疑是獲得了一次重要的發(fā)展機會 。這是個明顯特征,但是 有如此輝煌歷史,有 如此優(yōu)良的產(chǎn)品與品牌, 正是企業(yè)走向振興的 重要基礎 。楊錫偉說 :“重視傳統(tǒng), 但不能拘泥傳統(tǒng),保護名牌。更要發(fā)展名牌” ②
圖 12“漳州八寶印特級貢品”
二、西泠印泥
a. 沿革
眾所周知 ,西 泠印社是 1904年在杭州孤山創(chuàng)設作為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的一個學 術團體。創(chuàng)設一百多 年 以來 ,進行了多種學術研究 ,其中之 一即是有著大量印譜的問世。印與印譜,書畫之間少不了印泥。那 么西泠印社的印泥(稱“ 西泠印泥”) 是 在何時經(jīng)由何人制作的呢?現(xiàn)在西泠印泥出現(xiàn)一般認為是 1904年以前。根據(jù)如下:
其一,葉為銘 ③ 編 《西泠印社三十年紀念刊后記》中 述 :(1904,予與丁輔之④ 、王福盫 ⑤ 、吳小岡寓居湖上人倚樓,集同人收藏舊印,拓之 成譜,興趣盎然,于 是有創(chuàng)設印社之議, 以研究印學為宗旨 ⑥ 由此 “收藏舊印, 拓 之
① 韓天衡主編《中國篆刻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年述近代印泥專家張魯庵分析研究,紅寶石,瑪瑙難於碾細,琥珀性韌呈片狀,珍珠,珊瑚易霉變,銀箔會因氧化而發(fā)黑,都無法用於制作印泥” —八寶印泥—750頁鄧散木著《篆刻學》述“珠粉,珊瑚,車渠磨細后皆無色,珊瑚更易起霉,寶石堅度僅次金剛石一等,欲乳為粉,不知其乳器當用何物為之,故此所謂八寶是否可靠,尚有疑問也”1979年 人民美術出版社 下編 6 1頁
② 20067八寶 印泥 廠重 振雄 風》
③葉為 銘 186 7-1948 字三 品, 號也 舟。原籍 安徽 徽州 ,世 居杭 州。
④丁輔 之 187 8-1949 原名 仁友 ,字 輔之 ,號 鶴廬 。浙 江杭 州人
⑤ 王福庵 1880-1960 王褆, 原名壽祺, 字維李,號福庵。浙江杭縣人,久居上海。
⑥葉為銘<西泠印社三十年紀念刊>后記 余正主編《西泠印社志稿》影印主譯
成譜”可知創(chuàng)設印社之前以“研究印 學”印泥已有王福庵 , 葉為銘,丁輔之三人共同研制。據(jù)筆者直接從丁輔之孫女丁 如 霞女史那得知,當時王福庵和葉為銘兩 人自制印泥不為銷售 , 僅為自用,而丁輔之所扮演的角 色,從旁給予不少意見。
其二,西泠印社創(chuàng)設同年出版印譜。印社鈐印《西泠八家印選 》四 冊本 , 印 社 輯《吳讓之印存 》原 拓八冊 , 印社鈐 印《泉唐丁氏八家印譜》等印譜的需要,使 印泥的作用價值得到 了 充分發(fā)揮。故出版以前應存在極品印泥 的依據(jù)。再仔細地看上 海圖書館臧 1904 年前后的西泠印社輯及上海西泠印社刊行 鈐 印印譜,那時候用幾種印泥的可能性, 未標準化。雖然因手鈐 手拓,無論鈐現(xiàn)的印蛻(亦稱印花)差 異出來,但是我們發(fā) 現(xiàn) 一些差異由印泥 ?!秴亲屩〈?》(圖 12) ① 以外 ,《求是齋印譜 》(1908《龍泓山人印譜(1910等在印蛻上能看一些共特點,均勻厚厚的朱顏色,在印字口印泥隆起。我們在吳隱② 輯《周秦古璽(1895)也會確認一樣的特點。另一方面,丁仁輯《杭郡印輯(圖13)③ 中,印蛻也印字口清晰,但僅有薄粗的感覺。吳隱也是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早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印泥作坊,筆者認為印社發(fā)行大量印譜他的印泥也做出了很大貢獻。
圖 13《吳讓之印存》1904年,西泠印社輯,原拓八冊
本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11
①西泠 印輯 《吳 讓之 印存 》 190 4 年
②吳隱 1 867- 1922, 又名隱 , 字石 潛 , 號潛 泉 , 別號 遁庵 。《 西 泠印 社》 總二 十二 輯
③西泠 印輯 《杭 郡印 輯》 1905 年
“懼 盈齋 ”
“晉 唐鏡 館”
*(達受)
(丁 敬)
圖 14《杭郡印輯》1905年,丁仁輯。丁良卯、陸惠、丁敬等三十六家刻印而成。
1904年印社設立之后 , 一 方面手工拓制印譜 , 且 不久即 在印社設立小門市部 , 陳列介紹 與售出印譜 , 印泥等 。其 后 1937年抗戰(zhàn)與內(nèi)戰(zhàn) ,1949 年新政府成立,1965 年文革等社會的變革中,印社活動及印泥生產(chǎn)渡過了幾次生產(chǎn)停止與恢復。所 幸 印泥技藝經(jīng)由被韓登安,韓君左夫婦, 茅大容等印學中人繼 承 , 直到 1970 年代, 西 泠印泥才恢復生產(chǎn) ?,F(xiàn) 在“ 西泠印社印泥制作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曹勤,自 1979 年開始制作印泥。
b. 主要西泠印泥傳承譜系(35頁參照表 1)
①韓登安:原名竟,一字仲錚,別署 耿齋。王福庵的高足 , 曰“韓子登安有志印學,與余切磋有年,知其造詣甚深,規(guī) 秦 撫漢,不離矩矱 ?!?①
②韓君左 :西 泠印泥傳承第二代人工刻印,且能精制印泥” ②
③茅大容:西泠印泥傳承第三代人
④曹勤:西泠印泥傳承第四代人,師茅大容,現(xiàn)“西泠印 社 印泥制作研究中心 ” 代 表人 , 2009 年杭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⑤張魯庵:名咀英,字魯庵,浙江慈溪人,定住上海。西 泠 印社早期社員 ?!棒斺钟∧唷敝谱魅??!?從 19301948魯庵做了數(shù)百次試驗,研究朱砂,蓖 麻油,艾絨三種主要原 料的質(zhì)量標準及最佳搭配比例,有關輔 料的合理添加,制作 過 程中的加工要求等,把其中 53 次 比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 了詳細的記錄” ③
⑥符驥良:魯庵印泥傳承人。“……此時( 1953 年)的張魯 庵體弱多病,再無力量自行制作……把 自己幾十年摸索出來 的 制作心訣,連同復雜的工藝一一傳授給 驥良,后來更把秘而不 宣的 53 張配方無私地提供給了他 ④
⑦高式熊 :名 高廷肅 。西泠印社早期社員 ?!白钍刮译y忘的是早
在 1941給我房間鑰匙,讓我隨時出入 ,學習觀賞他的所有臧品。他又
①陳振 濂主 編《 西泠 印社 百年 史料 長編 》西 泠印 社, 2003 年
② 《 西 泠 印 社 志 稿 》 卷 二 , 志 人 , 西 泠 印 社 出 版 社 , 1957 年
③《尋根》尋根雜志社 (5)華振鶴《魯庵印泥80年》2009年,134頁
④《尋根》尋根雜志社 (5)華振鶴《魯庵印泥80年》2009年,134頁
主動送給我許多印譜, 勉勵我多讀名家名作 ①
⑧方節(jié)庵 :“名約 , 又 名文松 , 號節(jié)庵 , 齋稱為唐經(jīng)室 。浙江永嘉人。與從兄節(jié)堪和胞弟去疾均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能 精 制印泥,社宣和印社于瀘上 ②
西泠印社是以“保存金石,研 究印學”為宗旨的一個印學社團。上述資料以外,一百多年以來,在這宗旨下聚集了 無 數(shù)的書畫名家及印學大師,他們不僅是 印壇領袖,且門生子 弟 遍布天下,影響甚巨??傊?,西泠印泥 是印社精心培育的文 化 產(chǎn)物。這是一個明顯特征。
1860
< 民 間 印 泥 >
1865
葉銘
1870
1866-1948
1875
丁仁
1880
1878-1949
王福庵
1885
1880-1960
1890
1895
1900
1904 西泠印社創(chuàng)設
⑤張魯庵
1905
親筆題寫'西泠印泥'
①韓登安
1901-1962
1910
1913 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
1905-1976
⑧方節(jié)庵
1915
②韓君左
1913-1951
1920
1916-1969
⑦高式熊
1925
與妻傳承西泠印泥
⑥符驥良
1921-
1930
1930年代魯庵印泥
1926-
1935
1937抗戰(zhàn)
1935 宣和印社創(chuàng)設 節(jié)庵印泥
1940
1945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式熊印泥
1950
③茅大雄
1950年代魯庵印泥
1955
1946-
1960
④曹勤
1965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0
1975
1979開始
1970年代海墨印泥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c. 西 泠印泥的主要原料與工程
(作研究中心提供
1. 蓖麻油
蓖麻籽經(jīng)壓榨或浸出法而制得,系不平性油,利用太陽光使油漂白和氧 化在高溫下脫水而得制,通常西泠印泥 油為天然氧化 3- 5 年。
2. ()
朱 砂
漿(混合油朱砂)
朱砂乃是天然礦產(chǎn) , 是把硫化汞 礦石經(jīng)富集 , 研 磨 , 水飛, 干燥等工序制成,常用的硃磦 ,硍朱實際上就是硃砂制品。
①《西 泠藝 報》 第 17 9 ,200 0 年 11 月 25 日
②《西 泠印 社百 年史 料長 編》 陳振 濂編 西泠 印社 出版 社 ,2003 年
3.
既要陽充足又要地面潮濕,生長出優(yōu) 質(zhì)艾葉,采集后經(jīng)水 干 提煉為成品艾絨。
成品艾絨
毛葉艾
2000年 10月所發(fā)行 的《 西泠藝報 》中 述 1957年西泠印社第一次籌委會及以后會議中 都多次談到了印泥的生產(chǎn)問 題 而記載議事記錄,其中擇取有關印泥原料部分,如下:
1957 年 12月 1日】
決議:委托精于調(diào)制印泥的人 自制,由社代銷,有 關成本及原料供應,由社酌情照顧,訂制合同。
1958 年 1月16 日 】:韓登安委員報告籌備經(jīng)過
甲:印泥原材料顏料:漳州 膘鄮 ① 品質(zhì)尚佳,其他配合的顏料,杭州亦可買到,惟真正的鏡面 砂只買到漂凈的六兩, 藥材公司雖有朱砂通貨,每斤僅 10.90元,但完全和碎石一樣 , 耗人力太大,將來擬向 湖南遂行聯(lián)系再說。
油:目前暫用加工工人張佐耀的陳油,并由張魯庵先生供給 130余斤,因稠度與色澤還都不夠 要求,現(xiàn)在商酌用科 學 方法提煉中,如提煉成功,尚可 應付一時,但必須繼續(xù)準備。
艾絨:仍由張魯庵先生處借來 數(shù)兩和加工處所自存 的一部份。明春擬大量采辦一批,但清除外皮,極費人工,并向 云南采購一種火草來代替,尚未獲得復信。②
① 指漳 州八 寶印 泥的 顏料 ?
②《西泠藝報》第178期2000年10月25日王佩智 金鳴“關于西泠印泥歷史存在”
看來西泠印泥同印社興衰與共,走過了漫長的路程。而印社設立之初,西泠印社活動經(jīng)費來源主要依靠印泥制作,拓制印譜等。直至今日,經(jīng)過幾代傳人的努力,西泠印泥已更進一步,在品種和產(chǎn)量方面皆不斷擴大,質(zhì)量亦不斷提高,這些都是在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的情境下進行的公有企業(yè)生產(chǎn)的過程。王佩智說:“西泠印泥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文化積淀很厚的商品?!雹?所謂開“以商養(yǎng)文”先河,就是西泠印泥的另一個特征。實物特點是鈐出的印蛻會有一層微凸的立體 感(厚度 ),可能相關印泥的粘稠度,它非常高,一團西泠印泥很難用印筋拉開。
圖 15“西泠印社特色精制純手工高 檔印 泥
三、潛泉印泥
a. 沿革
“潛泉印泥”是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隱與其妻孫錦所創(chuàng)始。關于吳隱,丁如霞著述中提及“吳隱,浙江省紹興人,家族世代為官,但其屢試不中。其后在紹興某文物管理處工作, 而結交文人。這是他對篆刻,書畫感興趣的一個開端,師事杭州名畫家戴以恒②,與丁仁相會可能是在此前后。其后他得吳昌碩指點”③ 孫錦見戴于《廣印人傳“孫錦字織云,山陰人,山陰吳石潛繼室,工篆刻,尤精小印,善拓旁款,又能拓古彝器款識及全形,可與陽湖李墨香齋名 上海西泠印社創(chuàng)設時期為1903年,在上海寧波路渭水坊二號開設,亦名“西泠印社” 現(xiàn)在上海西泠印社說明書上寫明“1903年誕生。
①《西泠藝報》第179期2000年11月25日王佩智 金鳴“解讀西泠印泥歷史沿革”
( 1826-1891)
③丁如 霞 《 丁 家 の 人 々 》 バ ジ リ コ 株式 會社 2007 年
④葉銘輯《廣印人傳》卷十五—五 西泠印社 1910年
但是現(xiàn)在關于這一點好像有異議。
其一,1903年創(chuàng)始。在2009年《西泠印社》① 茅子良提供了資料。1950年吳錦生② 填寫在《上海市儀器文具商業(yè)同業(yè)會會員登記表(西泠印社潛泉印泥發(fā)行所原“西泠印社創(chuàng)設于1903年,當時以出版事業(yè)為主,嗣于1934年改組,由現(xiàn)在負責人單獨經(jīng)營,注重于制銷印泥,改稱今名”同《西泠印社潛泉印泥發(fā)行所營業(yè)計劃書“本發(fā)行所前身原名西泠印社,乃先父潛泉公在一九〇三年所創(chuàng)設。當初是以出版事業(yè)為主,而以印泥印章為副”
其二,上海西泠印社與西泠印社同時成立。在茅子良所提供的資料中 ,我們看到 1923 年 10 月 18 日《 申 報 》(圖 16 )③ 刊戴一些廣告:“本社與杭州西泠印社同時成立,為社員吳石 潛個人所創(chuàng)辦發(fā)售善本書籍及印泥等…上海寧波路渭 水坊西泠印社” 但是這個內(nèi)容或許能理解成,當時為了《西泠印社廿年紀念》 活動 ,兩地印社同時成立的一則新聞,如此對于商業(yè)行銷,能夠有更大的效果。
其三,在 1992 年《書法研究》陳振濂述 :“上海印泥企業(yè)是否與西泠印社同時成立,這還是個置疑的問題 ,吳隱并不是創(chuàng)議四君子之一,又住在上海,他要在上海借用西泠印
社的招牌名稱,至少要與丁,葉,王等人商議之后才能行 動 。”④ 關于上海西泠印社成立的時間,上 述三點各具說服力,無論是西泠印社成立以前、同時或以后, 西泠印社的創(chuàng)立,無疑地
圖 16《申報》1923.10.18
28 頁 《 吳隱研究 》 茅 子良 “吳 隱父 子與 上海 西 泠印社 諸問 題新 考察 ”
1907— 1979
③上海 書店 影印 《申 報影 印本 》 1983184 冊 , 浙江 古籍 圖書 館臧
④《書法研究》1992年 第4期 第 64頁 陳振濂《關于吳隱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動的考察》
讓吳隱在上海獲得了一 次重要的發(fā)展機會 “潛泉印 泥“是誕生于何時的呢?《潛泉印泥史話》述:
“就在杭州西泠印社成立的當年,吳昌碩出于對吳石潛夫婦制作印泥技術的欽慕 ,積極鼓勵他們專業(yè)創(chuàng)辦一個印泥企 業(yè) , 以適應建社以后篆刻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①
這“ 吳石潛夫婦 ”的“ 婦 ”是指孫錦嗎?由于丁利年 述《山陰吳氏諸人的相互關系》述 :“孫錦字織云。光緒癸未( 188 3 )七月初七日生,1906 年嫁入?yún)羌覟閶D ,” ② 總之 ,西 泠印社 1904 年成立當時他們尚未結婚, 至于王 氏(前妻 ) 是否有制作印泥。
這方面資料并沒有看到 ,亦即上海西泠印社創(chuàng)設當時 ,吳隱是單獨研制印泥的。吳隱是于何時,師從何人開始制作印 泥 , 并無法得知,但是筆者從 1895 年吳隱集輯的《周秦古璽 (圖17) ③ 中發(fā)現(xiàn)厚厚隆起的印蛻。似與 前述《吳讓之印存》之所見相仿 ,第 14 頁 圖 4 參照 可以推知至少在他 29 1895 年時,他制作的印泥,已達到值得銷售的水平。
由上述資料及“王氏(前妻)卒于 1902 年 11 月,熊生出生之后”和“潛生(長子)卒于光緒甲辰( 1904 )八月廿 八”
“墨 ”
圖 17《周秦古璽》 1895
看來,當時吳隱正經(jīng)歷人生的悲歡離合。1906 年吳隱 40
歲 ,孫錦23 歲 ,他們結婚以后共同研制印泥 ,命 名“純?nèi)A印泥”,④ 1616年改名為“潛泉印泥 ”。至于“潛泉”何解?據(jù)上海西
①《書 法》 上海 書畫 出版 社 1983 年 四 期35 頁金 湘鄭 大鎮(zhèn) 「潛 泉印 泥」 史話
②《西泠印社》總二十二輯第39頁丁利年《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中山陰吳氏諸人的相互關系》
③吳隱 集輯 《周 秦古 璽》 1895
④《西泠印社》總二十二輯31頁 茅子良“吳隱父子與上海西泠印社諸問題
新考 察” 說 :“ 方去 疾 先 生 曾 告知 ,吳孫 伉儷 命名 其印 泥為 “純 華印 泥”,后改 名“ 潛泉 印泥 ”。
泠印社說明書云:
1915 年,吳隱在杭州孤山西側購地一塊捐獻給西泠印社,并在此出資建造了潛泉“遁庵” 等建筑,又在其旁開 鑿 一號為潛泉 ,并把他和夫人孫錦所研制 的“純?nèi)A印泥 ”,更 名 為“ 潛泉印泥 ”。且 吳隱自制白文 印“ 吳隱石潛丙 辰(1916)潛泉”,可知取名潛泉印泥,在此后 ?!稘撊∧嗍吩挕酚质?:
(吳隱的印泥 不 僅譽滿國內(nèi),不 久還遠銷日本和東南 亞等處。吳昌碩對吳石潛的事業(yè)也給予 很大的支持,除了親為 其篆寫招牌以外 , 還 親自 為「潛泉印 泥 」的第一個品種改進配方,選定深玫瑰的色澤。又 為它起了「美麗朱砂印泥 ①
吳昌 碩( 1844-1927為海上名家 。他 的影響不僅限于清末 、民國時期的印壇 , 就 連日本、韓國 的印人 , 鑒 藏家也為之欽佩。且由他來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可 以據(jù)此推論吳昌碩在 此 有“很大的支持 ”,這 也是潛泉印泥的名聲大起來的原因之一 。現(xiàn)在也不少日本書道家和篆刻家愛用上海西泠印社的“ 美麗朱砂印泥 ”與“ 箭簇朱砂印泥 ”。一 位 日本篆刻家曾告訴筆者 ,“ 1970 , 80 年代,在日 本展覽會都看到上海西泠 印社的深玫瑰紅色 ”。這結果或許有可能是經(jīng)由上世紀初河井荃盧 ② 等日本書道名家與吳昌碩及印社社員們的交流,遍布日本門生子弟的使用,才是西泠印泥在日本 使用廣泛的原因。
1922年吳隱故后由兩位兒子 ,吳 幼潛與吳振平繼承生產(chǎn)潛泉印泥。當時幼潛20歲,振平 15歲 , 而實際上孫錦可能承擔大部分業(yè)務。據(jù) 193 4 年 10 月 《 申報》 廣告 ( 圖 18) ③ , 可 知當年六月份他們分家 ,長子幼潛 開“上海西泠印社書店 ”, 次
圖 181934年 10 月 1 日
①金湘 鄭大鎮(zhèn)《潛泉印泥史話》1983年《書法》第四期35頁
1871-1945
③上海 書店 影印 《申 報影 印本 》 1983320 冊 , 浙江 古籍 圖書 館臧
子振平繼承印泥生產(chǎn)銷售更名為“西泠印社潛泉印泥發(fā)行 社 廣告內(nèi)容如下:
“敬啓者,上海西泠印社為先君潛 泉公所手創(chuàng)。近因業(yè) 務 加繁特,於本年六月改組內(nèi)部分分為兩機關,一為潛泉印泥 發(fā) 行所,由舍弟振平主辦專售印泥印譜等 ,一為西泠印社書店 , 由幼潛負責主辦專售名人書畫冊及各種 書籍、碑帖、拓本并 書 畫筆、箋紙、顏料、扇骨、扇面等?,F(xiàn)為擴張營業(yè),便利顧 客 起見。除潛泉印泥發(fā)行所,遷至廣東路 營業(yè)外,本書店仍在 “ 寧波路“渭水坊二號”原址營業(yè)設分店於西門
蓬萊路三七五號…”
我們從1934年《申報》中不少“潛泉印泥” 的文字看到(圖19)①。在此,筆者關注了其中的品種與價格,進行了此廣告及1922 年的《防假聲明》② 與1940年的《價目表》
③ 三者之間的比較,詳見如下(表 2):
總之,在1922 年到 1934年十數(shù)年間,品種與價格幾乎不變 ,但是,至 1940 年之間, 品種增加了3種,價格約為2倍。此中變化
圖 191934年 9 月 25 日
圖 20潛泉印泥木盒與印缸。印缸上蓋內(nèi)有“特每兩十六元”字樣。
①上海 書店 影印 《申 報影 印本 》 1983320
②上海 西泠 印社 提供 《使 用說 明書 》
③同上 《潛 泉印 泥直 例》
④ “潛泉印 泥木盒與 印缸”在 日本個人 臧。
錦就由吳瓏(振平)奉養(yǎng)。孫錦晚年一直癱瘓臥床,由其 媳 丁卓英多方待奉,孫錦就把制作 印泥技術全部轉授給了丁卓英
為何?(參考圖 20)④ 筆者認為其原因之一是內(nèi)在因素,即 經(jīng)營者交代。吳隱故后,該社主要由其 妻孫錦繼續(xù)經(jīng)營,吳 振 平與丁卓英結婚后(時期不詳 ,1929年長子東棣生 ),丁卓英則參加了印泥制作?!秴请[和西泠印社》述:
“印泥的制作技術,當時掌握在他母親孫錦手中,所以孫
圖 20潛泉印泥木盒與印缸。印缸上蓋內(nèi)有“特每兩十六元”字樣。
①上海 書店 影印 《申 報影 印本 》 1983320
②上海 西泠 印社 提供 《使 用說 明書 》
③同上 《潛 泉印 泥直 例》
④ “潛泉印 泥木盒與 印缸”在 日本個人 臧。
錦就由吳瓏(振平)奉養(yǎng)。孫錦晚年一直癱瘓臥床,由其 媳 丁卓英多方待奉,孫錦就把制作 印泥技術全部轉授給了丁卓英
【表 2】
商品名 年代
1922年《防假聲明》
1934年《申報》廣告
1940年《價目表》
真正舊臧箭簇硃砂印泥
洋六十四元
超種八寶煉金芝真美麗紅印
洋三十二元
特種八寶煉金精選真美麗紅
十六元
特種八寶美麗紅印泥
洋十六元
特種八寶煉金真美麗紅印泥
洋廿四元
甲種八寶真美麗紅印泥
十元
甲種美麗紅印泥
洋十元
甲種八寶真美
麗紅印泥
洋十八元
乙種鏡面硃砂印泥
六元
乙種鏡面硃砂
印泥
洋六元
乙種鏡面硃砂印泥
洋十二元
丙種硃砂印泥
四元
丙種硃砂印泥
洋四元
丙種硃砂印泥
洋八元
丁種硃磦印泥
二元
丁種硃磦印泥
洋二元
丁種硃磦印泥
洋五元
寶藍印泥
洋十五元
孫錦 1942年卒, 1940年的廣告指出,吳振平夫妻已繼承了經(jīng)營與制作技術。吳振平原善于化 學方面,在母親孫錦 的 基礎上,運用豐富的化學知識,與丁卓 英又共同改進了印泥 配 方與制作技術,終于生產(chǎn)了“真正舊臧箭簇硃砂印泥”等優(yōu) 質(zhì) 新山水,能篆刻。善鼓琴…” ① 如此多才多藝的人,卻于 1956 年上海西泠印社公私合營時脫離企業(yè),進入音樂學院任職 古 琴教師 。爾 后丁卓英接替了經(jīng)營及制作印泥 。1965年 , 丁卓英親自培養(yǎng)出來的李耘萍② ,汪定怡等繼承了潛泉印泥。據(jù)相關人
①《西 泠印 社志 稿》 卷二 - 五
②據(jù)《中國輕工業(yè)年鑒》2003年 行業(yè)扁 文房四寶業(yè)“中國文房四寶十大房名品名具”所列“上海耘萍工藝品有限公司/耘萍石泉/高級書畫印泥”可見她獨立了此前。
士所提供資料如下:
1966 年 文革中,西泠印社更名為 “上海西泠印泥廠”(參考圖 21 )① 1981 年該廠恢復為“西泠印社 ”。1991 年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地域名要求更名為“上海西泠印社”至今。潛泉印泥是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印泥之一,其在出版印譜及提供書畫鈐印兩方面皆有巨大的貢獻,是無疑的事實。因其輝煌歷史,曾經(jīng)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但是,在此筆者有些不解,如此一 個 具有威望的老字號公司 ,在 販售印 泥的過程中 ,服 務卻略嫌粗糙。潛泉印泥雖處于市場競爭,但筆者從 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各 社 都深以色彩出眾、質(zhì)量精純的印泥自豪,換言之,商品欲差 異 化很難。
圖 21 1970 年代上海 西 泠 印社印泥。印缸上蓋內(nèi)有 “國營上 海印泥 廠 ”字樣 。
潛泉印泥起初由吳隱打下了基礎,后經(jīng)其子吳振平發(fā)陽光大,傳至今日已是第三代,對此想必 有些課題必須面對, 比 如說產(chǎn)品包裝和顧客服務等方面,都是整體
消費的一環(huán),而這也是時代的要求。筆者曾于上海西泠印社的河南中路門市,以人民幣兩千元購買了四兩該社最高級的印泥,但是商品卻只用廉價的塑料袋包裝,當筆者從店鋪離開時,心中有著復雜的情緒。
圖 22“特制珍品硃砂印泥”
a. 材料及制作
目前關于潛泉印泥的材料與制作流程準確的記錄,并未發(fā)現(xiàn) , 這里所介紹的資料 , 是 2010 年 5月 , 丁如霞與李耘萍依照吳隱制作印泥方法,共同恢復產(chǎn)生了 “鶴泉印泥”的資料 , 參考如下:
①“ 1970 年 代上海西 泠印 社印 泥” 在日本個人臧。
鶴泉印泥主要材料是朱 砂( 硫化水銀 、蓖 麻油 、菜 油等植物性油及艾絨,制作工程見【表 3 】參考。
【表 3】
四、蘇州慶年堂印泥
2010.12 筆者到蘇州拜訪仇慶年。他乃是一位年過六旬的高級工藝師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制作技藝”的唯一傳人 。200 3年退休后以“蘇州慶年堂”繼續(xù)做顏料和印泥。當日在虎 丘 路一個研究室與其碰面。
a. 沿革
“姜思序堂” ( 現(xiàn)姜思序 堂書畫用品有限公司 ) 是 在中國(1735-1795)門內(nèi)都亭橋設了鋪面,開始從原來的 家庭式小生產(chǎn)為中國傳 統(tǒng)國畫顏料的制造和經(jīng)營 ① 。首 創(chuàng)者為姜姓 ,因其家中有屋 名“ 思序堂 ”, 即 以“ 姜思序堂 ” 為 店名。本為姜氏子孫代代傳承 , 但解放前因經(jīng)濟發(fā)生困難藝徒薜文卿繼 承。薜文卿又傳給其 子薜庚耀。仇慶年 21 歲時即進入姜思序堂工作,追隨薜庚耀學藝。
1973 年他們一起研究改進了傳統(tǒng)印泥原料的提煉和制作高級八寶印泥 ① 。
①據(jù)仇 慶年 氏提 供資 料
姜思序堂印泥除了有傳統(tǒng)朱砂紅色以外 ,還有朱磦 ,岱 赭 , 藏藍,象牙黑的精品五色印泥。該單 位原來是以國畫顏料 的 制造為起始,其創(chuàng)辦二百多年來,一直 研究天然品質(zhì),手工制 作工藝。其生產(chǎn)的原料可分為礦物性, 植物性,動物性,金 屬 性和化工合成的五大類。仇 慶年指 出“ 原料不同 , 制 造方法各異, 即使同一原料也因有優(yōu)劣,必須有藝人善加選擇,才能使用 筆者認為這多樣的國畫顏料的知識和 研究,才創(chuàng)造出了姜 思 序堂的五色印泥,有著特異風格。仇慶年目前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技藝能有人傳 承發(fā)揚下去。由于傳統(tǒng)顏料工藝制作繁雜, 大多又依賴手工,這使 得很多年輕人視學藝為畏途。筆者看到 在一張木板上有著未 完 成的印泥,把朱砂、艾絨和油等各種原 料不放進石臼,而直 接 放在木板上捶打。不僅力度要拿捏均勻,且速度又要緩慢,千捶之下 ,才有優(yōu)質(zhì)的印泥出品。筆者認為,手工研制印泥絕對是一件費心費力費時間的事。
圖 23“鏡面八寶印泥”
第二節(jié) 日本印泥
日本印泥產(chǎn)業(yè)始于明治初 ( 1868 由于 太政官令 簽條例 ”,朱 印的必要性被確定 ,當 時 御朱印師 使用中國及德國之朱砂制作印泥 。大約明治 40 年起 ,出現(xiàn)了專業(yè)的印泥制銷機構,且與日俱增,但戰(zhàn)后( 1945 )辦公室及日常生活所需的化合印泥驟然普及 ,自 1970 年代 ,其 生產(chǎn)量占了印泥總生產(chǎn)量的70 %以上,藝術領域的印泥因而減產(chǎn)② 。在此介紹其中兩個繼承傳統(tǒng)的印泥作坊。
①“八 寶印 泥” 指一 種印 泥名 稱。
②根據(jù) ㈱丸山工業(yè)提供資
一、寧樂印朱
“木下照僲堂“又名“寧樂聰明 朱座 木下照僊堂 木下新六 于明治五年(1872)在奈 良成立第一代。是日本最早 的朱墨及印泥老字號,且是目前 唯一手工制作朱墨者。
明治初葉,因朱砂屬珍貴產(chǎn)品,庶民不得販售,僅有掌權者獨占銷售權(朱座 , 而 因著明治維新的契機 , 廢 止了朱座專賣體系,開放了朱砂市場 ,“木下照僲堂”即設立于此時 (關于日本的朱砂及朱座將在第四章詳述 第一代 木下新六研制朱墨特出色 , 名 為“ 聰明朱墨 ”, 享 有藝術品的稱譽 , 經(jīng) 營到了第三代,因應民間大量印泥需求,于二 十世紀初參考了中國 印 泥而制作出“寧樂印肉”,后經(jīng)改稱“寧樂印朱 ”,販售至今。
2009年夏天, 筆者拜訪“木下照僲堂 (現(xiàn) “株式會社 木下照僲堂” , 小店是一爿古色古香的模樣 , 店 內(nèi)靜靜的懸著一塊古樸的“朱”字大牌匾?!皩帢酚≈臁?的紅色系印泥共有十八種 ,其中玉手 、春 明 、天平等商品的名稱是取自《萬葉集》 及古都奈良,其印泥 質(zhì) 地較硬 。據(jù) 筆者所知 ,日 本印章的材 料除了石頭以外 , 還有木頭、牛角及塑料等,它們不只使用在藝術 作品上,也頻繁地使 用 于日常生活 ,“寧樂印朱”希望能滿足兩方面的需求。
“寧樂印朱”的主要材料是朱 砂,植物油及和紙纖 維,紙纖維是指制作者利用手工將和紙撕細 后的一種材料。筆者 曾 耳聞日本有些印泥采用高知縣產(chǎn)的天具 帖紙(或天群上紙)料,天具帖紙是使用質(zhì)佳的楮纖維來制作的一種薄如蟬翼且極柔軟的和紙其纖維均一, 錯綜且堅韌。當蓋印泥鈐印的字口隆起,會有一層立體感顯現(xiàn),但是有時發(fā)現(xiàn)鈐印出略有纖維(圖 24,筆者認為日本印泥在材料方面似乎可以再深入研究。
圖 25“玉手(小
二、金壽朱泥
筆者于研究日本印泥之初,承 蒙愛知縣名古屋市“ 名豐工業(yè)公司”的原田總經(jīng)理幫了我許多的忙 ,他 在 2005 年與一個工業(yè)設計師共同制作了一 種印泥,并促成產(chǎn)品問世。
據(jù)筆者所知現(xiàn)在日本書法篆刻家絕大多數(shù)使用中國印泥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們比日本國產(chǎn)印泥價廉且質(zhì)優(yōu),原田希望能夠在日本制作一種新的印泥與中國印泥匹敵,他請合作的工業(yè)設計者設計了一款新穎的印缸,采用異業(yè)結盟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印泥商品,名為 “金壽朱泥。
“名豐工業(yè)公司 ”, 正式名稱 是“金鯱朱肉制造本舖 名豐株式會社”, 公 司從原田父輩起單打一 , 只制作印泥 ① 1970 年原田繼承了公司。
目前在日本制作印泥的公司僅有五間,其中名豐工業(yè)公司的這種嘗試,不但滿足了既有的消費 群,而且挑戰(zhàn)開辟了 新 的市場,這些推陳出新的商品,不僅使 用于藝術作品,也應用 在辦公室及日常生活中。
“金壽朱泥”主要材料包括朱砂、有機顏料、艾絨、蓖麻油、松香及木蠟,制作者使用電動機械代替手工攪拌。據(jù)原田
所述,目前“金壽朱泥”的問題是成品印泥表面無法完全平整(圖 26,這不美觀雖不影響其質(zhì)量,但是作為一個商品來說,有損價值。
圖 26金壽朱泥表面
筆者推測不平之原因在于艾絨加工過程,因日本印泥自古以來使用針灸用的艾絨為材料,其纖 維極細小,在專業(yè)工 廠 花
① 在日本 “印泥”的名稱主要指中國印泥,日本稱為“練朱肉。
費了漫長時間和經(jīng)過數(shù)種工序才制成 成品,這是多數(shù)日本 印 泥制作者會選擇購買的原料;另,許多中國印泥制作者通常 自 我加工艾絨,其纖維細長(27 ,這兩種差異明顯表現(xiàn)在印泥的賣相上。
左;日本 艾絨 ,右 ;中 國艾 絨
圖 27中國艾絨 加工過程
筆者認為日本艾絨并非不能作為印泥材料,但是還有研究的余地,之前筆者拜訪日本制作艾絨的老鋪時,老板看到筆者分享的中國艾絨后,也提供一種自制艾絨給筆者,相關人士對這材料知道的可能也不多,如使用這些艾絨制作印泥,可能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日本印泥,筆者期待進一步的研究。
圖 29“金壽朱泥”
第三節(jié) 中日印泥比較
最后,筆者提示十種印蛻的圖 片,其中包含了前文 已介紹的六種印泥和四種另外收集的印泥(30 ,這目的并不是評比彼此。
自從印泥被視為商品以來,使 用印泥者得到了更多 的選擇機會 , 同 時須具備印泥知識 、審美 能力 、還 需要研究鈐印方法, 才能夠?qū)⒂∧嗯c印章兩者發(fā)揮到極致 。關于印泥使用,可 知 其對于藝術方面的影響很大,在書畫作 品中蓋紅色的印章有平 衡空間及調(diào)和色彩的效果,對于篆刻創(chuàng) 作或印譜制作來說, 印 泥的影響更是直接。
筆者在此以放大圖片提供各種印泥與印蛻的風格比較,其中有清雅、沉著、細膩、厚亮等,這些風格與印泥的顏色 、 油量、纖維及朱砂質(zhì)量都有相關,只采 用一種印泥同時蓋朱 文 和白文印,并不能充分顯現(xiàn)兩者的不同 效果,因此有印泥制 作 者特別為朱、白文不同風格調(diào)制適合的印泥(印泥 9 。
藝術家自我的印風須與印泥的質(zhì)量 和諧才能感到精神飽滿,因此選用符合使用目的的印泥, 方能使兩者相得益彰 。筆者希望此拙文能夠?qū)τ∧噘|(zhì)量 的提高提供一些幫助。
【圖表說明】
1鈐印時間:2011年 4月2日下午 230
2拍照時間:2011年 4月3日下午 244
3. 使用機器:Anyty3R(具備數(shù)碼顯微鏡功能),倍率
4. 印泥詳細
1. 西泠印社 特色精制純手工高檔印泥
2. 上海西泠印社 特制珍品硃砂印泥
3. 漳州八寶印泥 特級貴品
4. 蘇州慶年堂 鏡面八寶印泥
5. 木下照僊堂 寧樂印朱玉手
6. 金壽朱泥
7. 鶴泉印泥
8. 麗芳齋八寶印泥 特級十珍
9. 手工特制磦印泥(朱文用 (白文用)
5. 印蛻詳細
圖 27各種印泥比較表
結 論
印泥做為鈐印的轉托媒介物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除了表示信用憑證以外,在藝術作品上也起著錦上添花的作 用。筆者通過考察,梳理了印泥的功用及歷史,從中了解了中
國印泥濡朱的開始可上溯自戰(zhàn)國時代 ,而關于印泥制法研 究 , 從元代開始到明末清初則已完成基礎 。由于現(xiàn)代印泥制作主 要在企業(yè)內(nèi)進行 ,研 究過程不輕易 泄露 ,所 以局外人不容易得知。但是筆者在研究過程,通過采訪發(fā)現(xiàn) ,中日兩國存在一些 類 似的問題,如其中不少手工制印泥產(chǎn)業(yè) 有后繼乏人的困境,還 有1996① 響都直接或間接地造成印泥產(chǎn)業(yè)面對 歇業(yè)或轉業(yè)的危機。但 另一方面,日本許多書法篆刻家為尋找 更優(yōu)質(zhì)的手工印泥,積 極地在中國與日本兩地求購,筆者發(fā)現(xiàn) 其中有利用網(wǎng)路為平 臺 的交易渠道,也有直接與中國印泥制作 者簽訂合同,采進口 販 賣的方式。預期今后兩國的印泥銷售,為滿足市場的要求, 將 會更多樣化。因此,筆者希望中日印泥 產(chǎn)業(yè)的相關人士能將 豐 富的經(jīng)驗代代相傳,并以能夠為篆刻藝 術的發(fā)展提供一個更 好 的工具自期。
關于印泥研究,筆者剛起步, 還有若干的問題尚待解決, 因目前在中國所能查看的資料有限,如文獻上記錄,經(jīng)由 心 越等中國禪僧傳入日本的艾絨制泥法, 后續(xù)傳播途徑以及昭 和 時代在日本創(chuàng)設的許多書法篆刻團體, 他們?nèi)绾问褂糜∧嗟?, 都將成為筆者日后繼續(xù)考 察和探索的研究課題。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文章源于網(wǎng)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網(wǎng)絡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chuàng)作者可聯(lián)系我們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