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枚瑪瑙章,長約3.3厘米,章切面為邊長1.6厘米的正方形,陽刻“鐵漢”二字,篆體,布局端莊,筆畫遒勁。
這枚戴安瀾將軍鐫刻的“鐵漢”印章一直由他的兒子戴覆東保存著,于2005年5月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后被評定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印章雖小但它見證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日的光輝歷史,彰顯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錚錚鐵骨。
戴安瀾(1904—1942),安徽省無為縣人,名衍功。六歲時,在清晚期著名作家周紹封塾館就讀,取學名“炳陽”。他勤奮學習,成績優(yōu)異,周紹封老師說:“此子秉賦優(yōu)異,后必有成?!痹谖逅男挛幕\動的影響下,年輕的戴安瀾有志積極投身到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中去,21歲時,他決心從軍報國、振興中華。 1924年3月,他從廣東粵軍第四師任團長的叔祖父戴端甫的來信中,獲悉國共兩黨合作創(chuàng)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消息。在端公的召喚下,他與本鄉(xiāng)的一批熱血青年奔赴廣州參加國民革命軍,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隊,更名“安瀾”,自號“海鷗”,以表達自己要力挽狂瀾,像不怕大海風暴的海鷗一樣去勇敢搏擊。1925年7月,正式成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 在1928年5月的北伐中,戴安瀾親歷日軍制造的“濟南慘案”,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慘無人道的侵略行徑極為憤慨,決心要與日軍拼殺到底,直至將他們趕出中國??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戴安瀾深明大義,堅決抗日。早在1933年3月,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一四五團團長的戴安瀾,就奉命率團北上,血戰(zhàn)古北口,榮獲五等云麾勛章。 七七事變后,根據(jù)全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勢,他奉命立即率部奔赴華北抗日戰(zhàn)場,親歷平漢線上的漳河之戰(zhàn),立下戰(zhàn)功。其間,他還參加了保定、太行山、黃河諸戰(zhàn)役。在戰(zhàn)局失利情況下,為了表達抗日的決心,他率部在黃河以北潛伏下來,化名為“戈揮日”,“戈”乃“戴”之偏旁,保留戴姓之意,“揮日”二字則表達他對日作戰(zhàn)的決心。 臺兒莊戰(zhàn)役期間,他為自己取名“鐵漢”,并鐫刻了此印章,以表達用鋼鐵般意志抵抗日本侵略的堅定信念。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中,戴安瀾將軍用實際行動踐行和發(fā)揚了“鐵漢精神”。 |
戴安瀾
1938年3月15日,他奉命率部參加魯南臺兒莊會戰(zhàn),擔負阻擊北面之敵的任務。作戰(zhàn)中,他機智靈活、巧妙運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取得了火攻陶墩、計取朱莊、激戰(zhàn)郭里集等戰(zhàn)果,并與兄弟部隊合圍,迫使臺兒莊之敵后撤。同年夏天,他又率部投入保衛(wèi)武漢的外圍戰(zhàn),痛擊從九江進犯的日軍第九師團,使日軍損失慘重。 1939年11月,時任第五軍第二〇〇師師長的戴安瀾,揮師挺進桂南參加了昆侖關大戰(zhàn),三失三克昆侖關,擊斃了日軍前線指揮官第五師團第二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拌F漢”威名遠播四方。 1942年3月,應英美等盟軍要求,中國政府組建遠征軍赴緬甸遠征作戰(zhàn),戴安瀾將軍率部先期入緬作戰(zhàn)。在孤軍深入作戰(zhàn)的情況下,他誓與日軍死戰(zhàn)到底。他在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中寫道:“現(xiàn)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yǎng)育!為國戰(zhàn)死,事極光榮!” 從3月18日至29日,在沒有空軍協(xié)同作戰(zhàn)的情況下,戴安瀾將軍指揮二〇〇師堅守東瓜,同四倍于己、配備有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苦戰(zhàn)12天,完全是以步兵對抗日軍的立體進攻,掩護了英軍的安全撤退,并殲敵5000余人。對此,蔣介石曾電贊: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zhàn)勝了日本軍隊的“武士道精神”。 1942年5月18日,戴安瀾將軍率二〇〇師在撤退中第五次與日軍遭遇,他親臨第一線指揮,身受重傷,于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壯烈殉國,年僅38歲?!拌F漢精神”感召日月。戴安瀾將軍殉國后,當時緬甸境內(nèi)無木棺,只能馬革裹尸以還。 1942年6月7日,戴將軍遺骸經(jīng)云南騰沖回國,一位70歲的老華僑被戴師長的精神感動,獻出自己的楠木棺材,將戴師長的遺骸置于棺內(nèi)。 當時,昆明、廣西、貴陽等地紛紛舉行追悼大會,隆重哀悼這位民族抗日英雄,國共兩黨領導人都撰寫挽聯(lián)、挽詩、挽詞。美國國會授權羅斯??偨y(tǒng)頒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外同盟軍將領之杰出勛章懋績勛章(又稱軍團功勛勛章)給戴安瀾將軍,他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軍人。 |
來源: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