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人們將其總結為先秦文化,兩漢文化,南北朝文化,封建后五代文化這幾種。
先秦文化以諸子百家為主,再加上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詩歌文化,以及以屈原為首的楚地文化,構成了非常燦爛的先秦文明,這也是中國文化一大興盛時期。兩漢文化則主要以樂府詩為主。
到了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林立,形成了以王、謝兩家為首的南北朝文化。直到唐朝,封建后五代文化開始興起,最初的詩歌都是以《楚辭》和《詩經(jīng)》標準的體裁,直到唐朝,文人遍地開花,各種詩體紛紛出現(xiàn)。
律詩和絕句就是在唐朝興起,之后的宋詞、元曲也是建立于唐詩之上。那么為何唐詩能流傳千年不朽呢?
在文學史中,相比于先秦文學、兩漢文學、南北朝文學以及封建后五代其他文學,如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唐詩文化地位尤甚之,這是為何呢?本文將從多個方面解析唐詩能流傳千年的部分原因,以及在唐詩中所蘊含的唐朝風俗。
一、唐詩何以流傳千年?
唐朝被分為初唐和盛唐,而唐朝的詩文化也以初唐和盛唐為界限,初唐四杰便是唐朝初立之時最具代表的文人,之后盛唐有李杜、小李杜、白居易等人,還有與之后的宋朝共稱為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可以說唐朝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頂峰時期,文人輩出,文學作品爭相斗妍。唐詩能流傳千年,與這些文人有莫大關系。
1.杜甫詩中體現(xiàn)的嚴謹性
首先從專業(yè)角度看,唐朝詩人重新建立了文化的基調(diào)。如杜甫和其祖父杜審言開啟了七言律詩的輝煌時代,杜審言唐代初期“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多注重格律,尤其是其五言律詩,格律嚴謹,體現(xiàn)了唐詩文化的專業(yè)性。
杜甫在其祖父的影響下,自小喜歡詩歌,其所作“三吏”“三別”以及《秋興八首》全篇,是杜甫七言律詩標準的體現(xiàn)。后人稱杜甫為“詩圣”,認為他的詩可以看做詩史。
這里可以看出唐詩流傳千年的原因之一,唐朝文人輩出,杜甫更是將七言律詩推上了巔峰,也成了擺在后世文人面前的一座大山,同時也是后世文學的參考標準。那么后世文人想要有所成就,不得不面對擺在面前的大山,所以唐詩始終被后世所記。
2.李白詩中體現(xiàn)的唐詩飄逸
如果說杜審言、杜甫等人是開啟律詩標準,將詩標準化的人,那么李白就如同謫仙人,李白的詩始終貫穿飄逸二字,詩仙之名,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其詩歌作品,更是其為人。歷史中記載的李白,從不阿諛奉承,對于權貴依舊以高傲姿態(tài)對之,杜甫的一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更是將李白酒仙與詩仙的姿態(tài)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而且與杜甫的標準化不同,杜甫更的作品像是現(xiàn)代學術研究,非常講究嚴謹與專業(yè),而李白則不拘泥于某種固定形式。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并非當時盛行的律詩,也并非絕句,而是行詩,卻依舊流傳千年,且是以唐詩之名。
所以說,李白杜甫等文學大家是唐詩的集大成者,他們的文學水平讓后世仰望,所以唐詩也成了后世文學的一道標桿。
二、唐詩中反映的唐朝風俗
上述的幾種唐詩能流傳千年的原因,皆是從文學角度來看,其實唐詩的廣泛流傳,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藏在唐詩里的唐朝風俗。
唐詩在文學方面,是中華文化集大成的體現(xiàn),在另一方面,唐詩同樣是一部歷史,詩中蘊含中大量的唐朝風俗,這些風俗同樣具有歷史參考意義,所以唐詩的流傳,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史書的流傳。那么唐詩中能反應的唐朝風俗有哪些呢?
1.唐詩中體現(xiàn)的唐朝盛行音樂的風俗
既然杜甫被稱為“詩圣”,其詩作又被稱為“詩史”,那么杜甫的詩中,自然蘊含了大量的唐朝風俗。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如果從文學角度來看,杜甫以前后對比的形式,寫的是李龜年前后不同的生活。意在烘托出出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前后社會的變革,體現(xiàn)了杜甫對于開元初期鼎盛的眷戀,以及亂世的飄零孤苦之感。
若細讀,則會發(fā)現(xiàn)開元盛世時期的唐朝風俗,李龜年是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之前一位技藝高超的樂師,深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喜愛,紅極一時。從這可以了解到,開元盛世初期,唐朝尚音樂。尤其是宮廷音樂,層出不窮,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便是最好的見證。
李龜年在安史之亂前是唐玄宗御用樂師,因唐朝盛行音樂,所以李龜年也成了當時音樂的代表人物。杜甫在詩中的前兩句,正是對開元盛世下盛況一隅的描寫。這正是因為唐朝盛行音樂,所以詩人作詩之時,考慮的并不僅僅是韻律、平仄,更重要的反而是音律的體現(xiàn),詩除了朗朗上口,也要能夠讓世人易于傳唱。
這首詩的后兩句寫的是安史之亂之后,原本盛行音樂的唐王朝,無心音樂,李龜年只能流落到民間賣藝,正是江南風景最好時節(jié),又遇到了李龜年。全詩體現(xiàn)了唐朝盛行音樂的風俗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唐朝士子的生活,多愛外出游歷,增長閱歷。
從后往前看,安史之亂之前貞觀之治之后,這段時間是整個唐朝最為興盛的時期,也是整個中國古代最為繁華的一段時間,人們稱其為“大唐盛世”。那么這段時間內(nèi),唐朝又有什么風俗呢?詩人在詩歌里又有哪些體現(xiàn)呢?
其實從詩中找唐朝風俗,以杜甫為最,因為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李白則不同與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以飄逸為主基調(diào),寫實很少,所以若要從李白詩中尋找唐朝風俗,并非最佳選擇。
白居易與杜甫同樣被稱為現(xiàn)實主義詩人,所以從白居易的詩里找唐朝風俗,更為妥當。
其中白居易傳世名作《琵琶行》中體現(xiàn)了大量唐朝風俗,首先就題目而言,全文圍繞題目“琵琶”而寫,雖然要表達的是與歌妓“同時天涯淪落人”的情感,但是也從側面體現(xiàn)出當時樂曲的盛行程度,安史之亂之前,唐朝依舊處于盛世,達官顯貴多愛去歌樓畫舫品絲竹管弦樂。詩中“舉酒欲飲無管弦”更是能體現(xiàn)出唐朝盛行音樂的風俗,文人聚會,有酒無樂是遺憾。
2.唐詩中體現(xiàn)的唐朝官員腐敗以及思想的腐朽
從另一個角度看,白居易作《琵琶行》主要意欲揭示盛唐由盛轉衰的局勢下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聲凋敝、人才埋沒等現(xiàn)象。歌女的命運,體現(xiàn)的是唐朝一種被現(xiàn)代人所稱贊的風俗。
現(xiàn)代人認為,中國古代幾千年,思想最開放的朝代莫過于唐朝。因為唐朝女子再婚很常見,男子拋妻棄子去娶新歡也再常見不過。
人們只看到唐朝對于思想束縛的減弱,卻沒看到帶來的后果,正是因為唐朝這樣的風俗,所以造就了無數(shù)如同《琵琶行》中歌女的人物。歌女的人物形象也反應了當時唐朝由于思想開放帶來的不良風俗習慣。
《琵琶行》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在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之時,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權力無法壓制藩鎮(zhèn)勢力,朝堂之上又是一片腐朽。白居易進言圍剿藩鎮(zhèn)勢力,卻被貶。
所以在《琵琶行》中,除了表現(xiàn)歌女的悲慘命運,在給歌女年輕時的種種情況描寫,都隱喻著唐朝盛世。歌女年老色衰被拋棄,則隱喻唐王朝由盛轉衰。表現(xiàn)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百姓思想落后,朝廷當政者政治腐朽等特點。全詩體現(xiàn)了唐朝尚音樂的風俗以及達官顯貴娛樂消費的風俗習慣。
三、總結
總得來看,唐朝詩文化能流傳千年,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唐詩上承南北朝文學,下啟宋朝文學,無論是南北朝還是宋朝,都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輝煌歲月。
唐詩從專業(yè)、情感、藝術等各個方面承接了南北朝的詩歌,并且做出完善,而宋朝婉約派、花間派、豪放派等詞人皆受唐朝詩文化影響,所以唐詩成為中國文化銜接點,也是中國文化的巔峰時期,從而能被后世傳唱千年。
第二個原因就是唐詩中所蘊含的“唐史”,大多數(shù)唐詩中都有對當時唐朝現(xiàn)狀的描寫,無論詩人想要表達什么情感,總離不開對實際景物與唐朝風俗的描寫,所以唐詩在某種意義上也能作為后世研究唐朝風俗的參考史料,所以唐詩在這方面相當于記載唐朝風俗的“史書”流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