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單純性脂肪肝和慢性肝炎伴脂肪浸潤呢?單純脂肪肝和慢性肝炎伴脂肪浸潤具有不同之處。慢性肝炎不論是慢性遷延性肝炎,還是慢性活動性肝炎,都可伴有肝內脂肪浸潤,其原因可能是這類病人進食 多些,活動少些之故。鑒別脂肪肝和慢性肝炎非常重要。 對脂肪肝慢性肝炎伴脂肪浸潤的治療,截然不同。慢性肝炎應給予保肝藥物及抗肝炎病毒的藥物,若服用中藥應根據病情進行辨證論治,方能取得療效。如果按脂肪肝進行治療,限制飲食減少熱量攝人,增加活動量,則有害無益。即使是對單純性脂肪肝,也不是千篇一律地去節(jié)食和運動,而是要區(qū)別是何原因引起的,去除病因是關鍵。因為它們的治療截然不同,預后也不一樣。如果病人是單純性脂肪肝,由肥胖所致,一般僅需調整飲食,減少熱量攝入,增強體力活動,病情便可好轉;如果是慢性肝炎,則一般不宜過分活動,否則反而會加重病情,同時還必須給予保肝,甚至應用抗肝炎病毒藥物。 有人認為,凡臨床上有原因可找的糖尿病、飲酒、服用激素、過度肥胖者,可考慮為脂肪肝。如無原因可查,僅輕度肥胖者,不要輕易地認為自己患了脂肪肝。另外,還須觀察有無肝炎的癥狀,如果長期感到乏力、肝痛、腹脹、低熱、眼皮浮腫、肝大有壓痛等,則應考慮患有慢性肝炎。因此,凡超聲診斷為脂肪肝者,還必須結合臨床表現(xiàn),必要時可進行肝活檢,以明確診斷。如果將慢性肝炎病人按脂肪進行治療,即減少熱量攝入,增加體力活動,則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故應值得注意。 肝炎伴脂肪與脂肪肝浸潤的鑒別:怎樣區(qū)別清楚是單純脂肪肝,還是慢性肝炎伴脂肪浸潤呢?首先,脂肪肝病人會有一些簡單的臨床表現(xiàn)如肝區(qū)疼痛、壓痛及肝腫大,少數病人可有輕度黃疸,個別重癥病人可有腹水和下肢水腫等類似肝硬變表現(xiàn)的癥狀。其中肝腫大最為常見。以上這些情況醫(yī)生會通過觸診、B超或CT和問診 進行檢查,既簡單又沒有痛苦。然后進行血液化驗,脂肪肝病人血漿蛋白總量改變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是最常見的生化異常。脂肪肝浸潤,約有30%的病人 血清總膽紅素每分升超過1毫克,少數病人有直接膽紅素增加和尿膽紅素陽性。由于肝細胞受到損害,肝細胞內的酶類進入到血液中,血液中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血清堿性磷酸酶也會相應升高。當然,最確切的診斷要通過肝組織活檢獲得。另外,偶有病人出現(xiàn)肝區(qū)劇痛伴有腹部反跳痛、發(fā)熱、血白細胞升高等癥狀,因酷似急腹癥而需手術探查,術中可見肝腫大呈灰黃色。大多數病人通過前幾項無創(chuàng)傷檢查和抽血化驗就可以基本確診。 |
浸潤性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區(qū)別
所謂肝浸潤,一般可發(fā)生下列二種情況:1、脂肪肝,是指肝脂肪過量浸潤,肝內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10%,脂肪肝多見于肥胖者與營養(yǎng)不良者2、如發(fā)生于肝癌患者,癌癥在肝內病變向四周擴散,也可以出現(xiàn)浸
肝脂肪浸潤多數為均勻性的,有較特異的聲像圖表,診斷不難.而非均勻性肝脂肪浸潤雖不少見但沒彌漫性增強的肝實質回聲內出現(xiàn)弱回聲區(qū)邊界較清不規(guī)則,后方回聲可輕度增強等∞亦分為四型。
脂肪肝的臨床表現(xiàn)有哪些? 脂肪肝的主要表現(xiàn)有: 1.形體肥胖或消瘦 50%肥胖者伴有脂肪肝,尤其是中、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人呈肥胖外觀占多數,他們常感食欲不佳、全身乏力,有的面部和眼球結膜有脂質沉著,皮膚油光,舌苔黃膩或有齒痕。但也有脂肪肝病人因營養(yǎng)不良,形體呈消瘦狀。 2.消化道癥狀 有些病人可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噯氣、體重減輕、有疲乏感,食后常腹脹,以及右上腹或肝區(qū)有疼痛感,且在食后或運動時更為明顯。常有便秘或便稀。 3.維生素缺乏癥 約有50%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各種維生素缺乏癥,如末梢神經炎、舌炎、口角炎、皮膚瘀斑、角化過度等癥。維生素缺乏常被認為是由于脂肪肝病人的維生素攝人量不足,臨床觀察也發(fā)現(xiàn)這些肝臟受損嚴重時肝組織中維生素含量偏少。 因此,肝臟內脂肪堆積合并飲食中維生素缺乏,是導致維生素缺乏癥的兩個主要原因。 4.內分泌失調 肝臟為許多內分泌激素代謝滅活的場所。脂肪肝病人內分泌失調可出現(xiàn)血管痣或蜘蛛痣,脂肪肝好轉后這些痣可隨之消失;還可出現(xiàn)與激素有關的癥狀,如男性乳房發(fā)育、睪丸萎縮、陽痿等,女性月經過多或閉經;有的體重明顯增加,但也有減輕的,全身表現(xiàn)倦怠、精神不振等癥狀。 5.出血傾向 極少數脂肪肝病人,可出現(xiàn)鼻出血或黑糞等。 6.肺腦血管癥狀 偶爾可見脂肪肝病人因脂肪囊腫破裂而引起肺腦血管脂肪栓塞的癥狀,如急性脂肪肝偶可發(fā)生肝性腦病。 7.肝系癥狀 脂肪肝位于肝臟,出現(xiàn)一組肝臟系統(tǒng)癥狀是有可能的,主要有肝區(qū)疼痛、肝脾腫大、黃疸、蜘蛛痣或血管痣。 脂肪肝的平均發(fā)病率約10%,45歲以下男性脂肪肝明顯多于女性,30歲左右的男性中約有2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75%—90%慢性嗜酒者有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發(fā)病也有年輕化趨勢,其中86。51%患者在40歲左右,且具有明顯的行業(yè)特點,平時應酬多、經常參加“腸胃擴大聚餐”的30歲—40歲男性屬高危人群。 脂肪肝檢查手段有哪些? 1、人體學指標 幾乎所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患者均存在內臟性肥胖,因此對肝病就診者要常規(guī)測量人體學相關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腰圍和腰臀等。其中腰圍和腰臀比是反映內臟性肥胖的良好指標。對于肥胖者減肥治療效果的評估,腰圍比體重更能說明問題。 標準體重等于身高(厘米)減105,肥胖度等于(實際體重減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體重超過標準的20%—25%時稱為肥胖,病態(tài)的肥胖通常指超過標準體重的75%—100%。比喻:一男性,身高175厘米,減去105,標準體重應該是70千克(公斤),但我的實際體重是81公斤,超過標準體重15%左右,體重應該屬于正常略偏重范圍,而不屬于肥胖。 還有一種測量的常用方法,即體重指數。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米的平方)。正常人BMI為18、5—24、9,大于等于25為超重,25—29、9為肥胖前期(輕度),30、0—34、9為一度肥胖(中度),35—39、9為二度肥胖(重度),大于等于40為三度肥胖(極重度)。175厘米的男性體重指樹若為26、4,屬于肥胖前期,略超重一些。 2、血清學檢查,包括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胰島素抵抗檢測。 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ALT、GGT輕度升高,而血小板降低、AST升高,且AST/ALT比值>1,以及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血清白蛋白和膽紅素改變,提示可能已發(fā)生肝硬化。25%~40%的NASH患者空腹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后者通常伴有LDL-C升高、HDL-C降低、LDL/HDL比值升高。這些脂質代謝紊亂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的特征之一。 3、肝臟影像學檢查 目前醫(yī)生主要采用各種影像學這種非侵入性方法診斷脂肪肝,B超、CT和MRI是研究較多的方法,且在大多數醫(yī)院均具備這些儀器。B超診斷脂肪肝的敏感性為67%,特異性為77%,一旦肝脂肪變程度少于30%超聲則難以檢出,依賴B超可能會漏診25%~33%脂肪肝患者。 肝臟的CT影像提供了非侵入性診斷脂肪肝更加特異性的方法。肝脂肪變性會降低肝臟的CT值。在CT平掃中,當肝臟的CT值低于脾臟可診斷為肝脂肪變。當實施靜脈增強掃描時,肝臟增強落后于脾臟,肝臟與脾臟CT值差別〉20單位,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對于診斷肝臟脂肪變有76%的陽性預測價值。 CT診斷脂肪肝的敏感性同樣依賴于肝脂肪變程度,當脂肪變程度較輕時,敏感性下降。但是,CT成像不能提示肝臟纖維化程度,除非存在門靜脈高壓,這只存在于肝硬化時。 MRI評價肝臟的脂肪變比CT更為敏感,但是MRI也具有CT所沒有的一些局限性,它比CT昂貴且未被普遍應用。考慮到CT和MRI對診斷準確度提高有限,而且花費較大,目前超聲仍然是診斷脂肪肝最常見的方法。然而,沒有哪種方法可以確診脂肪性肝炎或準確地評價疾病分期。 4、肝活檢 肝活檢是診斷脂肪肝的金標準,可以區(qū)分單純性脂肪肝與脂肪性肝炎,并可準確評價肝纖維化的程度。但這是一種侵入性檢查可以造成患者不適,有時會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并且花費較高,確診后亦缺乏特效藥物和有效干預措施。為此,目前就肝活檢診斷肪肝的必要性仍存爭議。 臨床醫(yī)師應通過權衡利弊來考慮給哪些病人做肝活檢以及何時做肝活檢。目前認為,存在進展性肝纖維化的危險因素的患者多數需做肝活檢,以觀察肝纖維化的程度及有無肝硬化征象; 確診脂肪肝的"金標準"是肝穿刺活檢組織細胞學檢查。但是對于肥胖者不必進行肝穿診斷。 “立體消脂療法”是抑制脂肪堆積,促進脂肪代謝,保肝護肝并重”為治療原則。在脂肪肝的臨床治療上取得了可喜的收效,成功的為脂肪肝患者解除了疾病之患且療效顯著;被稱為脂肪肝治療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