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8日,濟南開通了山東省第一家漢字BP機尋呼專用臺(128臺)。
提到BP機,現(xiàn)在的小孩子根本沒聽過是什么東西?,F(xiàn)如今是一個智能手機幾乎可以解決一切通訊需求的時代,00后的年輕人估計對公用電話、BP機、大哥大沒啥印象。但對于那些從通訊不便利年代過來的人,這三樣?xùn)|西估計永遠(yuǎn)是其心中抹不去的記憶。
這是最早的轉(zhuǎn)盤電話,小編這80后都沒用過,估計更年輕的人只有在電視劇里看到過啦。
童年時代,對外聯(lián)系主要是公用電話。說起它,小編的記憶是很大一片的居住區(qū)才能見到一部公用電話,一般設(shè)在小賣部里。當(dāng)時家庭裝一部電話需要不少錢,不是誰家都裝得起。那時職工的工資一個月還不到一百塊,安裝一部電話要花費三千多元。誰家要是有了電話,絕對的“土豪”啊。很多人裝上電話的第一件事就是通知所有親朋好友——“有事打我家里電話”。還有人會在名片上印“宅電”,出去遞名片的時候很有面子!
80年代后期,街頭出現(xiàn)了許多更為方便的磁卡電話,此后人們只要帶著一張磁卡就能在街上打電話,那時候可以買不同面額的有什么201、301磁卡。
到了90年代,腰上挎的BP機已經(jīng)開始迅速出現(xiàn)。BP機一響,人們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公用電話亭。當(dāng)時BP機,常用的幾個臺,什么128、126、127等。開始直接呼,讓回電話,留電話號碼,后來直接呼數(shù)字,跟“密電碼”似的,對照“密碼本”,也能一目了然。更有講浪漫的男孩女孩,直接留自己的“暗語”。比如“520”是“我愛你”,“000”是“kissing”等等。
后來,出了“漢顯”機,文字就能直接看到了,當(dāng)然這年服務(wù)費也是高了一截。屬于咱們濟南范兒的一般都是:“請急呼三遍,說晚上喝酒,老地方見!對,三遍啊!”
不久,某公司推出了磚頭塊一樣的“大哥大”手機,延續(xù)了BP機的保管方法,不知是顯擺還是咋回事,不少有“大哥大”手機的人喜歡把手機挎在腰上。通話時,拔出天線也是蠻拉風(fēng)的。
什么是富人標(biāo)志?幾萬塊的大哥大,大哥大上還要吊個呼機,最好還要有一個特別張揚的號!幾萬的大哥大不是人人都能配,但當(dāng)年最時尚的玩意兒就是小小的BP機了,掛腰里的感覺還挺好,“滴滴滴”這聲兒一響,不光是提醒有人呼你了,更多的是,旁邊的人也會齊刷刷投來羨慕的眼神兒。小編曾經(jīng)有過BP機,98年買的,別在腰上感覺挺牛的。同期,還有不少女生款的。
現(xiàn)在,BP機呼機臺也早已消失,大哥大也沒有了,智能手機正成為人們越來越離不開的日常生活工具。
曾經(jīng),親人的音訊寄托在一條條簡短的電報紙片上;慢慢的,分離的滋味會被一通長途電話沖淡;再后來,BP機、大哥大、小靈通會帶著問候不時響起;手機讓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如今,電郵、QQ、微信不斷更新著問候方式。通訊工具不斷在演變,你都經(jīng)歷過哪些階段呢?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整理制作!